●財政部駐湖北專員辦一處
完善排污費征收體系 加強環境監管能力
●財政部駐湖北專員辦一處

自1982年起,排污收費制度已執行30多年,在污染治理、節能減排方面發揮了重大作用。當前,環境保護稅改革已進入倒計時,財政部駐湖北專員辦結合排污費監管實踐,認為盡管多年實踐形成的現行排污費征管體系為環境保護稅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技術和能力保障基礎,但仍需從以下三方面進一步完善,以暢通環境保護稅改革通道。
現行排污費征收主要政策是2003年開始施行的國務院令第369號 《排污費征收使用管理條例》和環保部門等四部委令第31號《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已施行十多年,在許多方面已不適應現實狀況,亟待完善。
(一)擴寬并規范征收范圍
現行排污費征收涉及污水、廢氣、固體廢物及危險物、噪聲等領域,尚有需要治理的如光污染、熱污染等領域未納入范圍;盡管《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已要求開征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排污費,但實際尚未開征;此外,地方開征的排污費范圍也不完全一致,如南京、沈陽、深圳等部分地區已開征建筑工地揚塵排污費,而其他地方尚未開征。對此建議,一是確定需要開征排污費的揮發性有機污染物的種類,并科學確定其當量值,盡快開征;二是逐步將光污染、熱污染等納入排污費征收范圍;三是在全國范圍內規范征收范圍,為費改稅做好準備。
(二)提高并統一征收標準
現行《排污費征收標準管理辦法》規定的排污費征收標準十多年來一直未變,遠低于治理成本,難以達到以經濟手段彌補污染治理支出的效果;2008年修訂的 《水污染防治法》施行后,環保部門停止執行對超標準排放污水加倍征收排污費的政策;各地實際執行的收費標準不完全一致,全國有16個省市調整了征收標準,省市間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同一污染物的費種收費標準差異較大,最高差異達到16倍多。2014年9月,國家發改委等三部委 《關于調整排污費征收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對征收標準進行了完善,但只提高了部分污染物的收費標準,且僅規定了提高收費標準的下限,仍無法解決各地標準差異過大的問題。對此建議,一是全面提高排污費征收標準,以與污染治理成本相適應;二是督導落實差別收費政策,盡快落實對污水超標準排放加倍征收排污費政策;三是考慮到環境保護稅推行后各地稅負應相對公平,因而相關部門應逐步統一排污費征收標準,為費改稅的過渡做準備。
實際中,排污費的征收模式有多種,全國普遍實行的是環保部門核定并負責征收的模式,對核定排污費依據的污染物的排放量主要依靠環保部門所屬單位的監測數據或環保部門負責招標引入機構維護管理的在線監測數據,實際中存在的問題較多,排污費征收體系急需完善。
(一)統一與規范征收模式
排污費一度是環保部門的經費保障,盡管排污費資金現已實行“收支兩條線”并納入財政預算,在環保部門核定并負責征收排污費的模式下,社會公眾依然認為環保部門的經費來源于排污費,對其執法的公正性存在質疑,影響排污費的及時足額征收。同時,協商、延征、少征、延繳收費等問題較普遍。此外,湖北省從2007年開始率先實行“環保核定、稅務征收、銀行入庫、財政監管”的征收模式,執行效果較好,但也存在各部門只考慮自身利益,導致部門間信息傳遞工作量大,核定、稽查、征收共享信息傳遞不及時、不充分,以及稅務部門對少繳、緩繳排污費的征繳力度不夠等缺陷,影響排污費的征收。對此建議,一是將湖北模式普遍推行,讓稅務部門提早參與排污費的征收;二是進一步規范湖北模式,明確環保、稅務等部門各自責任,加強信息共享平臺的建設;三是加強稅務征收力度,依法對少繳、緩繳排污費的排污者進行處罰。
(二)改革與優化環境監測機制
環保部門目前對污染物排放量進行現場環境執法檢查和監督性監測,并對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廢氣和化學需氧量等廢水中重點污染物排放采用自動在線監測的方法。存在的普遍問題是任務重,執法和監測的時間和空間范圍有限;自動在線監測范圍較小,維護和管理自動在線監測的機構一般是環保部門負責招標引入的,獨立性存在瑕疵。對此建議,一是環保部門科學規劃環境監測站(點)的設置,建立監測數據共享機制;二是在環保部門統一管理下,逐步引入社會力量參與環境監測,提高環境監測能力;三是逐步擴大在線自動監測范圍,提高監測的質效;四是規范自動在線監測維護和管理機構獨立性,由政府招標購買在線監測服務,由環保部門負責監管。
環境監管部門的相關機構負責排污量的監測、在線自動監測數據審核及排污費的核定征收和稽查等。目前,環境監管機構監管能力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環境監察執法的合法性存在瑕疵,環境的監管體系確需完善。
(一)加強環境監管能力建設
目前,環境監管機構普遍只設立到縣市級,現有的環境監管人員專業結構不盡合理,年齡結構趨于老化,人員配置與工作任務差距大;在線自動監測共享信息平臺只設置到地市級環保部門,基層縣市級環保部門監管能力受到共享信息平臺設置的局限;監管設備購置與維護經費投入不足。對此建議,一是合理配置機構和人員編制,按需在重點鄉鎮設立監管機構,科學引進專業人員,加大人員的業務培訓力度;二是完善共享信息網絡建設,逐步在縣市級環保部門設置在線自動監測共享信息平臺;三是合理增加監管設備經費投入,特別是對基層環境監管設備的經費投入。
(二)提升監察機構法律地位
目前,各級環境監察機構不屬于環保部門的內設機構,而是其下設事業單位,沒有獨立的執法監管權,是受環保部門委托進行排污費的核定、征收、稽查及對環境違法處罰的執法,執法行為存在合法性風險。對此建議,一是理順環境監察體制,從機構性質上賦予其執法主體資格,提升監察機構的法律地位,使其具有監管獨立性;二是合理增加監管設備經費投入,特別是對基層環境監管設備的經費投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