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 程衛萍
浙江省科技文獻共建共享平臺(以下簡稱為文獻平臺)是以提高浙江省科技文獻資源保障能力為目標,由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作為牽頭單位,聯合浙江省內主要高校、科研院所、公共圖書館等13家圖書文獻機構,按照“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平等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則,打破了條塊分割的行政體系,為浙江省科技創新提供科技文獻信息服務的公共科技基礎條件平臺。
文獻平臺自建成后,按照“統一標準、分別建庫、規范加工、集中檢索、分布服務”的原則,將分散在高校、公共、科研的異構科技信息資源,通過跨系統跨平臺的方式整合集聚在文獻平臺,同時以國家科技圖書文獻中心(NSTL)杭州鏡像站為依托,初步建立了浙江省科技信息資源共建共享網絡和科技文獻保障體系。目前文獻平臺共享資源數總量近8000萬條,揭示的科技文獻資源總量占全省90%以上,通過在全省建立34家科技文獻服務站,面向浙江省提供全方位、一站式、網絡化、集成化的科技文獻服務,為浙江省科技創新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文獻支撐作用。

文獻平臺網站建設架構圖
文獻平臺于2004年開始進行調研、籌備和建設,2006年4月正式對外運行服務,經過8年的對外運行服務,無論是當初采用較為先進網絡和技術手段所建立的門戶網站,還是在信息資源建設、共建共享機制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與科技創新服務需求不相適應的問題,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序上制約著文獻平臺的可持續發展。
1.門戶網站的主要系統功能不足,難以滿足用戶全方位的科技信息服務需求,需要進一步升級改版
文獻平臺門戶網站,是實現科技文獻共建共享資源整合、信息發布、數據加工和面向全省提供文獻資源檢索的服務平臺,由信息發布、文獻檢索、信息服務、數據轉換、帳務管理、用戶管理和全文數據庫等7個功能相對獨立的分系統組成,詳見文獻平臺網站建設架構圖:
目前在功能上存在以下問題和不足:
信息發布系統:整合平臺的共建共享文獻資源,按照分類、文獻檢索、信息導航等不同檢索方式顯示給用戶,供用戶選擇所需的資源和檢索途徑進行檢索,缺少進入專題數據庫、科技文獻服務站、其他數據資源等入口。
文獻檢索系統:實現用戶對文獻平臺異構數據庫資源的跨庫檢索,注冊用戶可以進行文獻檢索,并在線訂購原文,非注冊用戶只能進行文獻檢索,閱讀文摘。用戶只能通過在線訂購來獲取全文,給用戶獲取文獻帶來不方便。
信息服務系統:可提供全文在線訂購、館藏文獻在線傳遞、SDI定題服務和專家在線咨詢等文獻服務方式,缺少原文代查、查找論文收錄及引用情況、專題數據庫、競爭情報等深層次服務方式。
數據轉換系統:將成員單位用于共建共享的多類型和多來源的分散數據,以標準格式進行轉換,通過文獻檢索系統對外檢索服務,并導入到全文數據庫系統中。由于當初設計的聯合目錄加工系統可轉換的數據格式有限,而且在數據批量導入加載到TRIP數據庫系統時,有時會出現部分數據無法正確導入情況,對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有一定的影響。
帳務管理系統:對注冊用戶、成員單位間帳務進行記錄、統計和結算。注冊用戶可以采用直接交費、郵局匯款、銀行轉帳和網上支付等方式進行賬務結算,目前網上支付僅支持通過首信易平臺銀行卡支付,不支持支付寶和手機支付等其他支付方式。系統原有統計功能過于簡單,缺少按用戶、檢索內容、下載等分類統計和圖表顯示功能。
用戶管理系統:為門戶網站對外服務提供用戶信息管理功能,同時與其他分系統交互操作完成用戶信息的自動管理。目前不支持批量建立用戶的功能,給用戶管理帶給了不便。沒有實現用戶統一(單點)登錄認證功能,也給用戶的使用造成了不便。
除此之外,文獻平臺還需要結合8年來的運行服務實踐,在門戶網站上對34家科技文獻服務站和專題數據庫、競爭情報、協同服務等深層次文獻服務管理功能進行拓展,因此門戶網站的升級改版和功能拓展勢在必行。
2.文獻平臺資源中符合浙江省產業發展的專題、特色數據庫品種較少
文獻平臺目前已經建設了公共檢索、專題、特色和館藏4大類數據庫,其中公共檢索數據庫的數據量約占平臺總數據量的95%,而整合的成員單位的專題數據庫和特色數據庫只有15個,且規模偏小,專業范圍較窄,僅限于水稻、林業、針灸及海洋食品等,文獻類型以期刊文獻為主,外文數據庫較少,數據約占平臺總數據量的2%。而與浙江省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海洋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核電關聯產業等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領域的專題數據庫較少。
3.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程度和力度有待加強
目前,文獻平臺的核心成員單位為浙江省科技信息研究院、浙江大學圖書館、浙江圖書館、浙江工業大學圖書館、寧波大學圖書館、中國水稻研究所、浙江省農業科學院、浙江省醫學科學院、浙江省林業科學研究院等省內14家圖書文獻機構,成員單位文獻資源總量占浙江省科技文獻資源總量的80%以上,覆蓋自然科學、工程技術、農業、醫學等領域。文獻平臺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行政隸屬關系的限制,但由于受高校和行業在知識產權方面的保護限制,成員單位用于共建共享的文獻資源有限,所以在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方面層次較淺,共享力度也不大。
4.文獻平臺的經費保障和共享服務機制有待提高和完善
文獻平臺成立之初,為調動成員單位積極性,制定了共享服務利益機制,堅持誰服務誰受益的原則,成員單位通過數據加工和文獻服務可獲得一定的補貼。近幾年,由于文獻平臺已過建設期,財政經費投入逐步縮減,成員單位參與共享數據資源建設和服務的動力不足,共享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1.采用先進的網絡和信息技術,加快門戶網站的改版升級,拓展和完善平臺服務功能
建議使用云計算、云服務理念規劃未來網站架構,有效利用共建共享的信息資源,提高網站服務能力,使門戶網站在架構和功能上能夠滿足浙江省科技創新的需求。
2.完善文獻平臺的共享和協同服務機制
在協同創新的大背景下,開展協同服務將成為文獻平臺未來的服務方向,文獻平臺必須盡早制定開展科技文獻的協同服務機制,完善共建共享機制,充分調動成員單位的積極性,發揮科技、高校和科研院所資源共建共享和專業團隊的服務優勢。
3.加強文獻平臺共建共享資源建設的有效管理、統一規劃和組織協調
文獻平臺應根據浙江省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重點圍繞浙江省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領域,結合成員單位資源分布狀況和學科特色,加強浙江省公共科技文獻資源的研究和分析,重點解決學科結構缺失、存量文獻重復訂購等問題,對文獻平臺科技文獻學科專業、品種結構的整合和優化提出指導性建議,組織協調各成員單位將學科特色資源逐步地建設到文獻平臺,從而形成與浙江省科技創新發展相適應的、各學科文獻資源相對齊全、文獻類型多樣,分類科學、配置合理、特色明顯的共建共享科技文獻資源體系。
4.加大對文獻平臺的經費投入力度,為文獻資源的共建共享提供資金保障
政府財政經費投入是支撐科技文獻資源建設和平臺正常運行的前提和保證,在文獻平臺啟動和建設期,省財政資金投入較多,近年來資金投入呈逐年遞減趨勢,與此相反,文獻資源的購置成本呈逐年上漲的態勢,文獻平臺面臨著經費緊張的困擾。因此,建議加大對文獻平臺的經費投入,確保文獻平臺的資源建設和服務工作順利開展,提升文獻平臺的對外服務能力,達到面向科技創新需求的文獻資源供求平衡和國家財政的投入產出效益最大化。
5.以34家科技文獻服務站為依托,加大開展深層次的文獻服務力度,加強文獻平臺創新服務團隊人才建設,充分發揮文獻平臺對我省科技創新的文獻支撐和保障作用
2007年以來,文獻平臺先后在我省的溫州、紹興、金華、湖州、嘉興、衢州、臺州、舟山等地市以及中國浙江網上技術市場專業市場等建立了34家科技文獻服務站,服務站依托文獻平臺的信息資源,開展了文獻查詢、委托檢索、定題跟蹤、競爭情報分析等各類科技文獻服務,為地方節省了文獻資源建設費,增強了地方信息服務實力,為當地的科技創新活動提供了文獻資源保障。
隨著云計算、移動閱讀、大數據、可視化等新型信息技術的不斷涌現,文獻服務面臨跨越式發展機遇,文獻平臺應以此為契機,針對存在的問題和制約因素,對門戶網站進行全面升級改版,完善平臺的功能和服務機制,提升平臺的服務能力,切實推進文獻平臺的可持續發展。
[1]賀德方.基于大數據、云服務的科技情報工作思考[J].數字圖書館論壇,2013(6)
[2]潘杏梅.浙江省科技文獻共建共享平臺的實踐[J].中國科技成果,2011(23)
[3]王衍.浙江省科技文獻共建共享平臺文獻資源建設與可持續發展[J].今日科技,2009(11)
(本欄目編輯 周學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