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亦潔
我心中的如姬
■李亦潔






編者按:京劇歷史劇《如姬》作為我省舞臺藝術“重點投入項目”,由江蘇省文化廳與淮安市政府共同投資制作,省長榮京劇院與省演藝集團李亦潔京劇工作室聯合排演?!度缂А啡〔挠趹饑涔省案`符救趙”。該劇是孟廣祿、李亦潔繼《項羽》之后再度聯袂。劇中主要角色如姬由江蘇省京劇院戲劇梅花獎和文華獎獲得者李亦潔擔綱;梅派青衣與裘派花臉在此劇中珠聯璧合,相得益彰。李亦潔在劇中通過細膩的表演,成功地塑造了奇女子如姬講誠信、重承諾、不畏強權、維護正義的人物形象。本刊特發表李亦潔在梅蘭芳大師故鄉泰州演出期間,恰于梅大師誕辰雙甲紀念日完成的一篇對飾演如姬這一角色的思考,以饗讀者。
作為一個演員,如何能在舞臺上不斷地塑造一個又一個自己喜愛、觀眾認可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是我們的天職、我們的追求,更是我們的夢想。自圓滿地完成了京劇《花蕊》的創作演出任務之后,我就開始了對新的目標,即下一個人物的苦苦尋覓……。
在一個偶然的場合,朋友向我推薦了《如姬》,并認真地給我講述了一遍“竊符救趙”的歷史故事,當時我就被如姬的所作所為深深感染,特別是作為一個演員的直覺,我冥冥之中感覺到,這個故事不但有人、有事、有情、有義,更重要的是,她具備了難能可貴的創作空間和獨一無二的行動指向,特別適合戲曲表演。就是她!我認定了,我喜歡她,敬仰她,我愿與她一見鐘情。從此,我便進入了尋覓如姬人生軌跡、心路歷程的探索之中。
有關如姬的故事,僅從史料考證,也只有“竊符救趙”中輕描淡寫的只言片語。至于這個女人的來龍去脈,史學家并不關心,更未提及。難怪有人撰文感慨:“獻計的侯生得到了世人的贊美夸頌,救趙的無忌得到了世人的膜拜歌頌,而竊符救趙關鍵的人物之一,絕美的紅顏,卻被后人忽略忘記,消失在茫茫史海中。一個凋落了千年的紅顏,倘若有人得知她,可愿意跟我一樣感慨一聲:‘如姬,如姬,奈若何!’不知太史公司馬遷聞此感慨,當作何感想?”也有人這樣評論道:“如姬應該擁有著絕世容貌,然而更可貴的是她高潔的品行,仿佛靜潭安然之下的清涌。這樣的女子非常值得敬仰!史書上的如姬,只有短短的一幕出場,連結局也是杜撰的。她的出場,只為了協助一個圣人完成一項偉大的功業,而她之后的命運再沒有人關心??删驮谶@乍現的瞬間,一個恩怨分明、忠肝義膽的女子躍然紙上”。




是的,無論是出于什么原因,在那個戰火紛飛,弱肉強食的無序年代,一介女流摒棄榮華,舍棄生死,竊符救趙,可欽可敬,可歌可泣。可惜塵封的歷史并沒有給予她足夠的尊重。直到公元1942年,郭沫若的話劇劇本《虎符》問世,如姬——這個曾經創造或者說改變過歷史的奇特女子,方漸漸褪去歷史的塵埃,一步一步向我們走來。
如姬,河南商丘市寧陵縣人,是戰國時期著名女子。在信陵君魏無忌竊符救趙的過程中,如姬是關乎成敗的關鍵人物之一。如姬雖為一介女流,然而為了國家大義、報答恩情,她置個人生死于度外,毅然盜取兵符,幫助信陵君救援趙國,提高了魏國的威望,可謂巾幗英雄。
京劇《如姬》里,作者把她設定為趙國人,在經歷了長平之戰后,隨父逃亡到魏國,不幸父親被奸人所害,自己卻被侯贏救助并認為義父。不久,她被魏王看中納入宮中寵為貴妃。她曾求魏王替她報殺父之仇未果,是信陵君挺身而出,斬得賊人首級,完成了她的心愿。為此,如姬對信陵君心存感激,并發下誓言:“如姬領受公子大恩,他日若有差遣,愿為公子死,無所辭?!闭驗橛辛诉@些重要的前提,如姬在戲中所有的行為動因不言自明。有人認為,也許如姬是愛上了信陵君,所以不惜為他而死。我以為,這樣的說法有點落俗也顯牽強。以如姬的剛烈孝義、俠骨丹心,足以與那個時代的任何一位偉丈夫相媲美,如果一定要說對魏公子有感情,也應該是志趣相投,惺惺相惜。
在第一場,我主要通過唱念和表演,側重體現人物端莊得體的外在形態與憂國憂民的內心情懷。第三場則是通過人物的積極行動,來揭示她得知信陵君落入魏王圈套之后的憂慮與焦急。第四場是全劇矛盾沖突的第一個高潮和看點所在,人物在劇本的規定情境中,完成了“設置歌舞酒宴,精心取悅大王”;“適時巧言規勸,試圖說服大王”與“陷入兩難絕境,冒死逆天竊符”的心路歷程和行動軌跡。在導演的啟發指導下,結合我自己對人物的理解與把握,這場戲里,我充分調動和發揮了自身唱念做舞的全部潛能,隨著人物內心思想情感的發展變化,將不同的表演側重鑲嵌在不同的行動節點上。如:歌舞時的肢體嫵媚,規勸時的唱念嬌柔,竊符時的心率顫動等等,都很好地發揮并展現了戲曲藝術獨特的魅力;我以自身所具有的表演技藝,將這些又相對準確地融入到了對人物的刻畫塑造之中。從而,揭示出了如姬知恩圖報、俠肝義膽的博大情懷,使人物真實可信,豐富飽滿,獲得了觀眾的認可,取得了良好的演出效果。
第五場給信陵君送虎符,是彼此情與情的碰撞,心與心的交流。在這場戲里,如姬已置生死于度外,她知道等待她的會是什么,但是,她還是毅然決然地拒絕了信陵君帶她一起離開魏國的請求。她唯一希望的就是盡快解救趙國,保全眾生,知恩圖報,維護信陵君一世的聲譽。所以,她沒有流露絲毫兒女情長,反而凸顯的是大丈夫胸懷。她那特立獨行、愛憎分明的人物性格,在此彰顯得淋漓盡致。
第六場是全劇矛盾沖突的高潮場次,也是決定人物最終命運的關鍵場次。在這一場中,如姬面對魏王向信陵君家族舉起的屠刀,毅然挺身而出。她以敢作敢當、義薄云天的浩然正氣,以自己年輕的生命和鮮血,阻止了一場失去人倫理智的手足戕害。在具體的表演處理中,根據導演的要求,我為人物設計了幾個表演層次。首先,面對魏王對信陵君家族的屠殺,我用大段的唱和表演展現人物的驚恐不安,以及自己內心激烈的矛盾沖突,最終決定挺身而出,挽救危難。其次,直面魏王,我強壓悲憤,決心以自己的生命,去阻止那殘酷的暴行。在這段表演中,我采用了以靜制動,以柔克剛的表演方式,把人物此時此刻置生死于度外,挽狂瀾于既倒的豪邁氣概,一覽無余地呈現了出來。最后一大段唱,既是如姬對自己人生的感慨,也是如姬臨終前對魏王的真誠勸誡。面對死亡,我心釋然。她以自己的鮮血,挽救了趙魏免遭戰禍的蹂躪,詮釋了知恩圖報的諾言;她以自己的生命,換得了信陵君的英名,也給魏王留足了顏面。
今天,京劇的如姬終于誕生了,作為她的扮演者,我卻絲毫沒有一點能放下的感覺。一年多來,我為她尋尋覓覓,魂繞夢牽;一年多來,我與她朝夕相處,苦苦廝守。其孝義的情操,高潔的品行,無時不在感染著我,其偉大的壯舉,浩瀚的胸懷,無時不在激勵著我,唯恐自己能力有限,不得其心,不悟其神。盡管自己在創作中也付出了很大的勞動和艱辛,并且努力走進人物的內心,追覓人物的情思,展現人物的風骨,刻畫人物的神魂,試圖給戲曲舞臺、給觀眾同時也給自己留下又一個美好而鮮活的人物形象。但這絕非一日之功,藝無止境,遺憾和瑕疵也就在所難免。我愿在大家的批評指導和幫助下,不斷完善,繼續努力!因為,如姬已永遠在我心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