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炎
如何把握好民族歌曲的演唱風格
——以不同民族和地區的《繡荷包》為例
■季炎
無論是剛剛開始學習聲樂的或是從事聲樂演唱工作的人都應清楚的認識到,唱歌人人都會,可要唱好歌卻并不那么容易。一個演唱者想用歌聲去感染欣賞者,首先要先打動自己,而掌握其演唱風格是達到這些最終目的的必行之路。通過對作品的了解及分析,可以對演唱好歌曲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繡荷包 民族歌曲 風格 演唱
準確的把握好歌曲的演唱風格,是一個出色的演唱者必須具備的。一首歌曲能否成功地打動欣賞者,把握好其演唱的風格是關鍵。無論是針對美聲、民族,還是通俗歌曲,這無疑都是點睛之筆。
風格就是詞曲作家由于生活環境、生活經歷、生活態度和個性特征不同,在題材、選材、表現手法和技巧運用方面各有不同的特色,而形成的不同風采和格調。風格又包括:時代風格、民族風格、地區風格、階級風格和個人風格。而個人風格是離不開其他幾種風格的。在西方,風格則分為:古典風格、浪漫風格、印象風格、現代風格。
1.1 中國民歌風格的含義
我國的民歌有著悠久的歷史傳統和豐厚的藝術遺產。遠在原始社會,它就在人們的集體勞動中產生了。幾千年來,民歌一直緊密的伴隨著人民表達著他們的思想、意志,記錄著它們的歷史。在千差萬別的自然條件、社會條件、生活方式、勞動方式的影響下,民歌形成了體裁形式、風格色彩、表現手段、藝術經驗、音調素材的豐富性和多樣性。
1.2 中國民歌的分類方式
從題材內容來看,大致可以分為:反映社會矛盾和階級斗爭的;反映生產勞動的;反映愛情、婚姻的;反映日常生活的;逗趣的、啟智的;歌唱傳說故事、人物新聞、景物古跡的等等。
從題材形式上來看,大致可分為:號子、山歌、小調、歌舞、風俗儀式歌曲等。近半個世紀產生的新民歌中,又出現了進行曲和頌歌兩種新的體裁因素。
從風格色彩來看,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各民族都以自己獨特的風格特征來豐富著我國音樂文化的寶庫。在一些人數多、居住地域廣的民族,如漢、藏、蒙、哈薩克、維吾爾、壯、苗等,還可按不同的地方風格特點再行細分。
2.1 傳統演唱中的民族地方風格
這類民歌地方風格性較強,主旋律的創作也要受方言音調走向的制約,是民族、地方音調的提煉、美化和延長。這類歌曲的代表作品《繡荷包》:荷包的花樣繁多,而各地小調的旋律與情趣也都各不相同,久而久之,那伴隨著姑娘們繡制荷包時唱的《繡荷包》調,就成了我國各地傳統民歌中的一個重要題材。繡荷包所體現的內容一般有三種,一種是未出嫁的姑娘們背著人,繡荷包送給意中人,表現了對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這一類詞曲有的溫柔內在、細膩含蓄;有的感情奔放、大膽熱情;有的天真活潑、歡樂俏皮。第二種,由于在舊社會,地主階級剝削或遭荒年,陜甘寧一帶或華北諸省的農民苦難深重,只有丟下妻兒老小到口外謀生,有的能活著回來,也有的在外貧困而亡。反映年輕的漢子走西口做工,妻子為他繡制荷包表達思念之情。第三種范圍比較廣,有的只反映故事但不直接表現愛情和思念之情。
2.2 各地區《繡荷包》的風格特征
在我國各省的民間歌曲選中,都能找到大量的《繡荷包》小調。由于各地的地理環境、人文風情、風格習慣有著較大的差異,還有作者的生活境遇、感受等不同,演唱者的藝術處理也有高低之分,因而產生了很多不同的歌詞內容,不同的旋律,不同的節奏,不同的速度,不同的調式、調性,不同風格的《繡荷包》,也有不少數量的《繡荷包》是由一個母曲繁衍而成的很多大同小異的子曲,形成各種變本。
2.2.1 山東蒼山的《繡荷包》

(圖-1)
此曲是一首六聲音階徵調式,詞曲有兩個七字句和一個五字句組成,曲體則為三個不正規樂句構成的單樂段,旋律優美抒情,特別在演唱時對于卷舌音的運用和富有柳琴戲風味的“滿得兒一嗨喲”襯腔,更加增添了濃郁的鄉土氣息。這首小調主要是描繪了未出嫁的姑娘們,背著人暗暗繡制荷包送給意中人,表現了對自由婚姻的向往和追求。
演喝者在把握這首作品演唱時因特別注意 “甩腔”唱法的運用。應盡量保持聲帶的放松,以使得在每一個“甩腔”開始至末尾的由高音到低音快速滑動部分保持音質及音色的統一。在詞與詞和字與字之間的吐字方面,安排好氣息的運用,要在“甩腔”的基礎上保持歌曲的連貫性和完整性,感覺應大膽而細膩,表達出未出嫁的姑娘繡荷包敢于而又羞于送給意中人的意境。
2.2.2 云南彌度的《繡荷包》

(圖-2)
云南、貴州也有眾多的《繡荷包》,有的甚至發展為一出表現愛情的花燈劇。這首《繡荷包》由于連續運用了前十六或后十六節奏型,加上一些裝飾音的潤色,使得音樂非常委婉綺麗,著稱于全國甚至國際樂壇之上。這首小調生動地表現了姑娘對愛情生活的大膽追求,語言熱情生動,情感摯樸純潔。在演唱這首歌的同時應注意到,音程之間跨度不大,所用到的演唱技巧也很少,這時在表演上更應突出的是猶如云貴地區山水景色般純凈的音色與質樸的感情流露,演唱時氣息連綿、綿延。得以更符合、更貼切地區風格。
2.2.3 河北邯鄲的《繡荷包》

(圖-3)
這首歌曲是典型的河北民歌,調性為六聲徵調式。它生動地表現出了姑娘千針萬線為情哥繡制香袋的細膩感情,具有一種獨特的藝術個性。音樂是由兩個不正規的長樂甸構成,全曲共22小節,上下句間沒有常見的變頭或變尾重復句,屬于中國民歌當中少見的長句式歌曲。全曲歌詞詼諧幽默接近生活,表現的是姑娘已開始繡起了香袋,被繡房外販賣櫻桃聲吸引而出,被“三截瓦子”絆倒導致扭腳,結果發現是被人愚弄逗笑。這首民歌顯得非常清新有趣,巧妙地表現了一個俏皮少女的形象。因此在實際演唱中應注意到唱詞和唱腔的彈跳性,字與字之間連接不可以太“粘”。
2.2.4 山西晉北地區的《繡荷包》

(圖-4)
這首歌曲反映了年輕的漢子走西口做工,妻子為他繡制荷包以表達思念之情。舊社會由于地主剝削或遭受荒年,陜甘寧一帶和華北一帶的農民苦難深重,只得丟下妻兒老小到外鄉謀生。有的能活著回鄉,也有的因貧病客死他鄉。因此,臨行之前與妻兒之間生離死別的場景屢屢出現,讓人裂肝斷腸。在演唱時便應在字里行間透出凄涼悲傷的情緒。
了解了走西口的悲慘的歷史背景,可以幫助我們進一步的了解及理解西北、華北以至東北廣大地區流傳繁衍極廣的《繡荷包》傾注著的婦女們朝思暮想、望眼欲穿地盼望著丈夫早日歸來的深切感情。它們的詞體結構均為 “五、五、七”的句式,曲體結構均為2+2+4的句式。第一組為五聲音階活七聲音階徵調式,由于音樂中加進了清角、變宮或清羽,因此在色彩上和以上的例子均明顯的不一樣。第二組基本上為五聲調式音階商調式。它們共同的特點是感情樸實真摯,并帶有幾分凄婉和哀怨,歌詞長達三十多段。從這兩首歌曲可以看到各地的民歌作者們(演唱者往往也是創作者或參與創作者)由于各自的審美觀不同,演唱習慣不同,有的認為帶棱角的四度跳進質樸明朗,合乎口味。有的則認為切分音型有律動感,十六連音比較委婉動聽,更能打動人。所以產生了在細節上各自不同的、數量眾多的曲調。第二組中的山西晉北地區的這首最為人們所熟悉。雖然它與前三首的樂曲構架相同,但經過細微改動和潤飾后,則更加清新流暢。由于歌詞都蘊涵著一種真情的關切和深沉的愁思,它們都帶有共同的一致的感情——對遠在他鄉親人的難以遏止的思念。
根據以上的各個地區和風格的《繡荷包》看來,雖然都是《繡荷包》,但由于它們的地域性不同、旋律特點不同、地方風格不同、歷史背景不同,在充分了解了所要演唱的《繡荷包》的一切相關背景之后,就更容易正確的把握好該曲的演唱風格。
2.3 傳統演唱風格中的民族綜合風格
這類風格是使用國際傳統唱法,在聲音的運用上發揮整體共鳴,保持音符、語言的連貫。它應從藝術表現的需要出發,根據以不同的音樂形象表達不同情緒的聲樂作品。對語言動作作必要的調整。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語言動作。一種是在速度不快的抒情歌曲的延長音上,按民族地方風格歌曲潤腔的方法,依漢字四聲的規則對二聲和三聲的字加下二度音的裝飾音,一聲和四聲則不加。還有一種是,對用中等或較慢的速度演唱的抒情作品應該:字頭所占時值和字尾收韻的時值可以略長。字和字,音素和音素的連接要平穩、連貫。
綜上所述,對于民族歌曲的演唱把握,主要是充分地了解和理解音樂歌曲的一切相關背景材料,只有這樣做才能正確地把握好作品的音樂風格,從而才能夠在演唱中充分的將作品的風格原貌忠實地體現出來。民族歌曲的風采才可以在把握好演唱風格的前提下大放異彩。
[1]蒲亨強《中國音樂的新視野》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年12月第一版。
[2]伍國棟《民族音樂學中的傳統音樂》上海音樂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
[3]管林《中國民族聲樂史》中國文聯出版社,1998年7月第一版。
[4]宋大能《民間歌曲概論》人民音樂出版社,1979年4月第一版。
[5]黃允箴《中國民族音樂大系》(歌舞音樂卷)上海音樂出版社,1991年11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