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梅生
·緬懷篇·
在朝鮮犧牲的兩位志愿軍軍長
□顏梅生
在歷時三年的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陣亡人數超過18萬人,損失了4位軍級領導、7位師級干部和200多位團級指揮員。4位軍級領導分別是67軍軍長李湘、50軍代軍長蔡正國、39軍副軍長吳國璋、23軍副軍長兼參謀長饒惠潭。本文介紹其中兩位——李湘和蔡正國。

李湘
李湘,原名李湘林,1914年2月生于江西省永新縣泮中鄉泮中村,1930年8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1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長征路上,李湘數次受傷,突破湘江時,腿部負重傷不能行走,首長發給他10塊銀元,叮囑他“留在當地治病或回家當老百姓”。但李湘在老百姓家只休養了3天,敷上藥包扎好傷口,用5塊銀元雇請了一副擔架追上了部隊。
1935年3月21日,紅軍第4次渡赤水河時,李湘的兩只手又中彈負傷,失血過多,不能行動。組織上勸李湘留在當地治療,可李湘以驚人的毅力,繼續跟隨部隊行軍作戰。
1937年9月,李湘奉命奔赴抗日前線,在晉察冀軍區第一分區任作戰科長,隨后擔任過營長、副團長兼參謀長、團長、分區司令員等職。他參加過平型關戰役、“百團大戰”,被譽為“堅定頑強,機智靈活的優秀指揮員”。
1945年9月,中央軍委任命李湘為冀晉縱隊第一旅旅長,后歷任晉察冀教導旅旅長兼政治委員、19兵團64軍191師師長、華北軍政大學高干隊隊長等職務,率部參加了石家莊、清風店、平津等戰役。
1950年8月,中央軍委任命李湘為中國人民解放軍67軍副軍長兼參謀長,11月他又被任命為67軍軍長兼唐(山)、秦(皇島)警備區司令員,成為高級軍事指揮員。
1951年6月,67軍受命出征朝鮮前,李湘已帶著幾名參謀、警衛員及電臺,先于部隊兩個多月進入朝鮮。
8月31日,67軍正式接防金城以南地區沿三八線27公里的正面防務。“聯合國軍”的“夏季攻勢”正處強弩之末,志愿軍英勇抗擊,致敵損失慘重。激戰關頭,北漢江橋被毀,前線糧食供應不上,李湘等軍領導帶頭將吃糧標準每日降至4兩,輔以野菜充饑,用實際行動鼓舞士氣。9月21日,“聯合國軍”向67軍陣地發起以步兵、飛機、大炮、坦克同時進攻的所謂“特種混合支隊作戰試驗”的立體攻勢,李湘沉著應敵,指揮部隊勇猛回擊,殲敵1000余人。
10月13日,美軍以4個師的兵力向金城南25公里正面陣地大舉進攻。面對強敵,李湘仍決心要“爭取時間,戰勝敵人”。在接下來的十多個日日夜夜,盡管敵人用飛機炸、大炮轟、坦克協同、步兵輪番攻堅,但67軍官兵在李湘的正確指揮下,英勇頑強地徹底粉碎了敵軍的“秋季攻勢”,創造了殲滅敵軍17000多人的輝煌勝利。
其實,自打入朝后李湘的身體狀況就一直不大好。但作為一軍之長,他心里裝的是4萬多將士,對自己則很少顧及。1952年春,志愿軍總部命令67軍在劍布里東線構筑新的防御工事,準備迎擊“聯合國軍”發動的“春季攻勢”。“聯合國軍”的“春季攻勢”,不僅投入的兵員、武器彈藥遠遠超過“秋季攻勢”的規模,且大規模使用了化學武器。
李湘受命后,一面帶領作戰參謀及軍領導機關干部多次深入前沿偵察地形,制定作戰方案;一面組織部署防疫。而就在戰役開始前夕,李湘病倒了。尤其是敵人使用的化學武器,使得李湘被細菌感染,病情迅速惡化。大家勸他趕快到后方醫院治療,但他卻堅持在指揮室里指揮。可他的病很快轉化為敗血癥和腦膜炎,臉部腫得非常厲害,雖經搶救,仍于發病后的第八天,即1952年7月8日13時犧牲,時年38歲。李湘也是朝鮮戰爭中我軍犧牲的最高級別指揮員。
蔡正國,1909生于江西省永新縣,1929年參加革命,1932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33加入中國共產黨。他1934年10月參加長征,在土城戰斗中頸喉肩窩部被一顆子彈鉆進,在沒有任何治療條件的情況下,他讓戰友把他按在門板上,用刺刀挑出了彈頭。蔡正國從昏睡中醒來時,在鋪板下面發現了幾塊大洋,立刻知道是首長讓他留下養傷,但他決心追趕隊伍,就是死也要死在部隊。他曾在自傳中寫道:“幸好傷位打在頸喉肩窩部,自己勉強咬緊牙關,忍受痛苦,跟隊前進,部隊每日走60里我可走40里,部隊若停下休息一兩天,我又跟上部隊,每晚宿營時靠到哪個部隊就到他們那里去換換藥,如果是傷在腿上,就很難想象。”
抗日戰爭時期,蔡正國參加了平型關戰役等著名戰役。
1945年9月,蔡正國擔任山東軍區第6師副師長兼參謀長,參與指揮了新開嶺、四保臨江、興城、塔山阻擊戰等。遼沈戰役后,蔡正國任四野第41軍121師師長,先行入關接管北平,后來該師又作為入城部隊接受毛澤東、朱德等領導的檢閱。
1949年7月,蔡正國任第40軍副軍長,參加了衡寶戰役和廣西橫縣以東戰斗,緊接著又強渡瓊州海峽,于1950年4月解放了海南島。
1950年10月19日,蔡正國等奉命率40軍參加抗美援朝。入朝不到10天,蔡正國便指揮121師在兩水洞一線拖住了兩萬余美軍,造成敵人溫井、熙川的兵力空虛,西線志愿軍司令部迅速以兩個軍實行戰略迂回,兩天內攻取了溫井。“聯合國軍”被迫于11月3日全線撤退到清川江以南,使得志愿軍的第一次戰役以殲敵5.2萬人的勝利落下帷幕。
1950年12月26日,蔡正國調任第50軍副軍長。1951年3月中旬,50軍軍長曾澤生因回國休養,由蔡正國擔任50軍代理軍長。

蔡正國
“聯合國軍”于1952年1月25日開始,在漢城以北全線發起大規模進攻。正面防御的50軍于27日上午10時,召開了緊急作戰會議。蔡正國提出“派遣爆破小組夜間潛入英軍陣地,炸毀敵人坦克”的戰斗方案。午夜時分,由152師組織的12個爆破小組,借著月光接近英軍坦克陣地。隨著一聲聲沖天而起的爆炸,英軍的絕大多數坦克變成了一堆廢鐵。第二天清晨,50軍向英軍發起了進攻,英軍第27旅的官兵大部分被殲。
1953年2月下旬,志愿軍總部命令第50軍用8至10天時間,在南岸構筑工事,準備迎擊美軍和南朝鮮軍的尾追。第50軍進入指定地點后,被美軍飛機偵察到。
4月12日晚上9時40分左右,第50軍在坑道外軍部駐地召開軍事會議時,夜空里響起敵機的轟鳴聲,并投下了一批炸彈。其中的一顆正落在開會的屋頂上,彈片四濺,擊中了蔡正國和他身后的作戰處處長。蔡正國由于失血過多,于當晚10時犧牲,時年44歲。
大家從蔡正國的上衣荷包里,找到了一封他頭天寫給妻子的信。信中寫道:自己在朝鮮前線一切都好,部隊打的都是勝仗,讓妻子不要掛念。等這次戰役過去,他就請假回來看她和6歲的兒子。沒想到這封信成了蔡正國的遺書。
50軍軍部被炸,是志愿軍入朝作戰3年以來最嚴重的事件。彭德懷接到電報后,驚得說不出話來。毛澤東獲悉,立刻為之失聲,神情木訥好一陣,才喃喃道:“蔡正國,蔡正國,不幸殉國,又折我一員驍將!”
(編輯 孫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