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廷政 趙 雁
魯莽與蘆蒲烈士紀念塔
□趙廷政 趙 雁

1943年落成時的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
為紀念鹽阜區在1940年10月
至1943年9月為抗日陣亡的新四軍3師將士、地方武裝人員和干部,新四軍3師師長黃克誠等領導決定新建新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確定由鹽阜區行政公署負責建造,組成以3師副師長、鹽阜地委書記、鹽阜軍分區黨委書記、司令員兼政委張愛萍為主任的建塔委員會。隨后,張愛萍在5區的陸莊主持召開建塔第一次會議,建塔委員會全體委員和阜寧縣抗日民主政府負責人及地方知名士紳出席會議,與會人員到馬集(現江蘇省阜寧縣蘆蒲鎮政府所在地)實地勘察后,確定以坐北朝南的壽安寺(大西庵)舊址為紀念塔塔址,研究制定了建塔計劃,并進行人員分工,決定由魯莽負責整體設計和塔頂塑像建造。
魯莽(1920~1979年),原名李衍華,又名李洵,字福榮,筆名魯莽、蘆芒,上海人。1938年在上海一所美術學校學習西洋畫,1939年由李一氓介紹參加新四軍。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他曾任新四軍戰地服務團團員、組長,華中局機關報《江淮日報》美術編輯 ,建塔之時任新四軍第3師政治部文藝股長兼魯迅藝術工作團美術教員。
接受任務后,魯莽反復思考著:紀念塔的整體和塔頂塑像設計既要反映陣亡將士英勇殺敵、同仇敵愾、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又要能激勵廣大抗日軍民凝心聚力、步調一致、反“掃蕩”、反蠶食、反偽化,奪取抗戰全面勝利的信心和決心。經實地反復勘察與考量,他以一名威武高大的新四軍戰士為原型,畫出塑像初稿,通過多方征求意見,順利完成設計構思。
紀念塔工程于1943年6月15日開工建設。開工后,塑像鑄造成為擋在魯莽面前的攔路虎。過去他雖接觸過,但沒有鑄造這么大型塑像的經驗,經多方打聽,他尋訪到建陽縣(現建湖縣)周家庵曾在五臺山廟里鑄造過香爐的老冶匠周介和,于是就到周介和家拜師學藝,通過促膝談心,老冶匠被新四軍第3師將士的英勇抗戰精神以及魯莽誠心所感動,二話不說帶著簡陋的工具來到烈士塔建設工地。
魯莽與當地民工開挖泥塘,挖出黑泥和黃泥并分別攪拌成熟,在黃泥中摻入碎麻。用黑泥堆坯,雕成模,風干后在上面涂上油漆,貼上麻布,再涂上黃泥與碎麻混合物,如此反復后做成模具。
紀念塔背枕雄偉的廢黃河東堤,坐西朝東,塔頂塑像面向東方廣袤的黃海平原,怒視倭寇,寓意與日寇誓不兩立、誓將日本強盜完全徹底趕出中國去的革命意志。最終塔頂塑有一位新四軍戰士,高八尺,身著軍服,右手高舉鋼槍,左手向左微張,兩腳與肩同寬,腰佩子彈袋,胸前插著四顆手鎦彈,怒目圓睜,昂首挺胸,栩栩如生,仿佛在高喊:“起來!戰斗!”。
在塑像安裝到塔頂前,張愛萍副師長為塑像及周介和、魯莽拍了一張合影,后收錄在1978年4月美術出版社出版的張愛萍攝影作品集《江淮敵后烽火》中。時任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的魏傳統為照片配詩一首:“美術工作者,協同老藝人。為修紀念塔,瀝血又嘔心。遠望高塔頂,鐵人栩栩生。鑄造工藝好,合作貴如金。”
1943年10月10日,新四軍代軍長陳毅為紀念塔題寫塔名: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1947年9月16日,由淮安竄至蘆蒲的國民黨部隊,在廢黃河大堤上炮擊鹽阜區抗日陣亡將士紀念塔,塔的上半部分損毀,塔頂塑像掉落地面,被當地群眾保護起來。直到1959年7月,中共阜寧縣委、縣人委決定重修紀念塔,9月底主體工程基本竣工,蘆蒲紀念塔整體格局仍按照魯莽原設計風格修建,塑像被重新安放到塔頂。
(編輯 陶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