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 姜超峰
往事回首 珍惜中的難忘
文/中國物資儲運協會會長 姜超峰

自1993年進入中儲,已有20個年頭了。當時進中儲的原因很簡單:使自己能夠真正地忙起來,忙起來才充實,沒想到進來后真的很忙。
1993年,中國正處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過渡階段,物資緊缺狀況有所緩解。價格雙軌制即將結束。中儲是計劃經濟最后堡壘,進入市場的過程十分艱難。因為一是當時大家不懂市場經營,對于采購、銷售、貸款、擔保、合同、進出口等相關環節很是陌生,很多新鮮事物撲面而來,讓人措手不及。二是不能習慣市場條件下的企業管理,對于新的組織架構和體制不適應。三是引進人才與人頭的矛盾。當時財政撥款已經停止,1.8萬名員工,8千名離退人員的生計壓在當時的企業領導身上,既辛苦心理壓力又大。
1999年,內貿部撤消時,中儲累計虧損已達10億元。為保全企業建制體系和進入央企序列,全公司背水一戰,從總經理到一線員工,薪酬減半。不僅如此,按上級要求,進行企業整體改制、兼并、剝離、破產等工作,中儲的企業交地方一批、注銷破產一批、交上級統籌處理一批。期間矛盾、協調、談判、沖突、訴訟、追債、抗上,如今回想起來,真是算不清付出的代價和精力有多少。
經過一系列“瘦身”行動,中儲的占地面積從1300萬平米下降到850萬平米。那時每交一個倉庫,都覺得心痛。
2001年,中儲在一系列的組織架構、管理架構以及人員關系的變革之后,開始邁開步入現代企業的步伐,更新自已的倉儲設施。到現在已有50萬平米的鋼結構庫房,40萬平米的現貨市場用房,信息技術應用也很普遍。
新企業、新商業模式、新成就每年都層出不窮。最近幾年,我國倉儲業發展速度加快。2012年倉儲業投資額3016億元,相當于2003到2008年倉儲業五年資產增加額。2013年1~9月,倉儲業投資3008.8億元,增速38.7%。由此推算,每年倉儲業將增加1~1.5億平米的庫房。
在我看來,我國倉儲業的發展將呈現出以下的發展趨勢:一是網絡化。大型企業尤其是電商、專線運輸、物流地產業都在進行網絡化布局。有的已擁有120家物流中心,他們有統一品牌、統一流程、統一標準、統一信息系統,最容易得到國際企業的信賴。二是機械化。存貨品種結構批量頻次都在發生重大變化,作業機械化已成當務之急。加上人力不足、工資上漲因素,裝卸搬運、分揀包裝等機械作業會大幅提高。三是信息化。倉儲業交接程序多、物品多、科目多,急需實現信息化。不僅業務管理信息化、辦公信息化,還要實現與外部環境溝通的信息化。企業要適應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時代的要求,適應電子商務的要求。四是創新。要根據產品生命周期理論,不斷創新產品和服務,實現服務標準化、標準產品化、產品可視化。
回顧往事,雖說舊事如煙,但曾經經歷過的,不免還歷歷在目。鮮花和掌聲,教訓與遺憾,一切的一切,叫人反思,令人嘆息,甚至扼腕。對于倉儲企業來說,有些機會失去了就不會再來,有些機遇抓不住就會一敗再敗。而能夠審時度勢,抓住機遇,與時俱進的企業,才能異軍突起,使自己立于不敗之地,并能做大做強,笑傲江湖。在中國經濟的大舞臺上,每天都有倉儲企業產生,也有倉儲企業退出。但人間正道是滄桑。責任和使命也會終將使得倉儲業在有識之士的共同努力下得到長足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