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云霞 李紹旦 楊明會
帕金森病常伴隨著一些非運動癥狀如抑郁、睡眠障礙等,抑郁是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常見的非運動癥狀之一,稱為帕金森病抑郁(Parkinson's disease with depression,PD-D),國內外多公認其發生率高達40%~50%[1-2]。抑郁日久會導致PD 患者更廣泛的神經退行性病變[3]。抑郁嚴重影響著患者生活質量。PD-D 機理不明確、治療不理想,PD 的治療應優先于抗抑郁治療,除非患者的抑郁癥狀特別嚴重[4]。持續性抑郁PD 患者在接受足量的抗PD 治療后,抑郁癥狀仍不改善就需要用抗抑郁治療。抗抑郁藥物的副作用會加重PD 的某些癥狀,抗抑郁藥與抗PD 藥之間相互作用而造成較多問題[5]。中醫藥在帕金森病治療方面有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可緩解患者癥狀,減輕西藥的副作用。本研究采用隨機、雙盲、對照的試驗設計,觀察補腎活血顆粒在治療帕金森病抑郁方面的臨床療效。
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就診于解放軍總醫院中醫科及神經內科門診,符合納入標準的帕金森病伴有抑郁的患者65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治療組35例、對照組30例,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病情如Hoehn-Yahr 量表[6]分級、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7](unified Parkinson's disease rating scale,UPDRS)、漢密頓抑郁量表[8](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評分等方面,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符合英國PD 協會腦庫制定的PD 臨床診斷標準[9]:運動緩慢,隨意運動的啟動緩慢,重復動作的速度及幅度進行性降低;下述癥狀中至少有1 個:肌強直、靜止性震顫、姿勢平衡障礙(并非由于原發的視覺、前庭、小腦或本體感覺障礙造成)。(2)漢密頓抑郁量表17項評分≥7 分;(3)@Hoehn—Yahr量表分級≤3 級;(4)年齡40~80 歲;(5)正在服用多巴絲肼片治療,未應用其它治療;(6)自愿參加、按時服藥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合并有心腦腎和其它系統重大疾病者;(2)研究過程中出現死亡、昏迷等嚴重不良事件者;(3)近3 個月內參加其他臨床試驗者;(4)依從性差者;(5)有抑郁等精神疾病個人史、家族史者;(6)重度抑郁癥患者,漢密頓抑郁量表17項評分>24 分,有嚴重消極觀念及自殺傾向者;(7)過敏史者。
將65例納入對象按隨機數字表法分治療組35例、對照組30例。治療組服用補腎活血顆粒+多巴絲肼片,對照組服用中藥安慰劑+多巴絲肼片。療程均為6 個月。補腎活血顆粒由解放軍總醫院全軍中醫研究所研制(由山茱萸20 g、肉蓯蓉10 g、何首烏15 g、川芎10 g、當歸10 g、丹參15 g、蜈蚣2 條等中藥組成),服用方法為1 袋(8 g/次,2 次/天)。中藥安慰劑由淀粉、糊精和苦味劑等制成,其氣味、口感、外觀與補腎活血顆粒一致。多巴絲肼片(美多芭,上海羅氏制藥有限公司,生產批號SH1758),繼續入組前的用量,在治療過程中根據病情適當增減用量,也可合并服用鹽酸苯海索片等其他抗PD藥物。
用藥3、6 個月2 組患者HAMD 評分、UPDRS 積分變化。HAMD 量表由Hamilton 于1960年編制,是臨床上評定抑郁狀態時最為常用量表。本研究選用17 項版本,大部分項目采用0~4 分等級評分。各級標準為0 無,1 輕度,2 中度,3 重度,4 極重度,其分級標準為:無;輕度17≥評分>7 分;中度17>評分≤24;重度>24。UPDRS 積分為Ⅰ部分精神行為情緒、Ⅱ部分日常生活活動、Ⅲ部分運動檢查積分之和。
應用SPSS 13.0 統計軟件包。統計檢驗均采用雙側檢驗,計量數據以均數±標準差(±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 檢驗。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3 個月時,兩組HAMD 評分均無明顯改善(P>0.05);治療6 個月時,治療組HAMD 評分明顯改善(P<0.01),對照組HAMD 評分無明顯改善(P>0.05)。兩組之間比較,治療3個月時,兩組HAMD 評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6 個月時,兩組HAMD 評分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1。

表1 兩組在治療3 個月、6 個月HAMD 評分比較
與治療前比較,治療3 個月時,兩組UPDRS 積分均明顯改善(P<0.01);治療6 個月時,兩組UPDRS 積分均明顯改善(P<0.01)。兩組之間比較,治療3 個月時,兩組UPDRS 積分均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6 個月時,兩組HAMD 評分有顯著差異(P<0.01),見表2。

表2 兩組在治療3 個月、6 個月UPDRS 積分比較
在入組和治療結束時分別進行實驗室檢查,包括肝腎功能、血尿常規、血糖、心電圖等未見明顯變化,提示補腎活血顆粒治療帕金森病抑郁障礙未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帕金森病抑郁在中醫上無專有病名,帕金森病歸入“顫證”范疇,抑郁在神志病、癲狂、臟躁、百合病、梅核氣等篇中可有相似描述。帕金森病抑郁從癥狀上相當于顫證兼郁證,《素問·靈蘭秘典論》謂“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醫碥》提出“百病皆生于郁,郁而不舒,則皆肝木之病矣”,朱丹溪提出“氣血痰火濕食”的六郁學說。郁證發病與“五臟不藏神、七情不調、氣機逆亂”等因素有關。五臟功能失常均可引起郁證,古今醫家多從肝論治,古人提出“木郁達之”,創“丹梔逍遙散”、“柴胡疏肝散”等方藥,現代醫家如蔡娟等[10]在臨床上從肝入手治療帕金森病伴抑郁取得一定效果。馬云枝等[11]以柴胡疏肝散配合西藥治療PD-D 較單純西藥治療效果更佳。林冰等[12]用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療抑郁30例有效率83.3%,而以補腎活血方藥研究PD-D 的偏少。《素問·五運行大論》“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生腎,腎生骨髓,髓生肝”,提出肝腎同源理論,《醫宗必讀》論:“然木即無虛,言補肝者,肝氣不可犯,肝血自養,血不足者濡之,水之屬也,壯水之源,木賴以榮。”清·石壽棠《醫原》曰“腎中真陰之氣,即因腎陽蒸運上通于各臟腑之陰,陽助陰升,以養肝木,則木氣敷榮,血充而氣暢矣”,腎為肝之母,補腎以疏肝即滋水涵木之法,肝陰在腎陰的滋養下才能充盈,維持肝的正常生理功能,這些奠定了以補腎來疏肝的理論基礎。本研究中補腎活血顆粒以補腎活血藥物為主,其中山茱萸、肉蓯蓉、何首烏有補腎健腦之效,川芎、當歸、丹參有養血活血通絡之功,全方標本兼治共湊活血化瘀之功,在以往的實驗、臨床研究中發現其從多角度改善帕金森癥狀。筆者以補腎活血為主來治療帕金森病兼抑郁,觀察其療效,為臨床提供參考。發現補腎活血顆粒改善帕金森抑郁患者UPDRS 評分,治療3、6 個月與治療前比較均下降,從HAMD 評分可看出,治療3 個月時患者抑郁癥狀未明顯改善,6 個月可改善,說明補腎活血顆粒不僅可改善帕金森患者運動、日常生活等方面癥狀,而且在治療帕金森抑郁方面有好的療效,但起效時間長,在3 個月內難以見效,需要長期堅持應用才能體現它的優勢,從而提高患者生活質量。補腎活血法治療帕金森病兼抑郁為臨床提供了重要思路,但補腎活血顆粒是如何具體發揮作用的,有待于在今后的實驗及臨床中進一步研究。
[1]Zhang JL,Yang JF,Chan P.No association between polymorphism of serotonin transporter gene and depress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in Chinese[J].Neu rosci Lett,2009,455(3):155-158.
[2]Cumming JL,Masterman DL.Depression n patients with Parkinson's disease[J].Int J Geriat Psychiatry,1999,14(9):711.
[3]Palhagen SE,Carlsson M,Curman E,et al.Depressive illness in Parkinson's disease—indication of a more advanced and widespread neurodegenerative process[J].Acta Neurol Scand,2008,117:295-304.
[4]Olanow CW,Stern MB,Sethi K.The scientific and clinical basis for the treatment of Parkinson disease (2009)[J].Neurology,2009,72 (21 Suppl 4):S1-136.
[5]Hargrave R,Ashford JW.Pneneizine treatment of depression Parkinson'sdisease[J].Am J Psychiatry,1992,149 (12):1751-1752.
[6]Hoehn MM,Yahr MD.Parkinsonism:onset,progression and mortality[J].Neurology,1967,17(5):427-442.
[7]陳海渡,王新德.統一帕金森病評定量表(3.0 版,1987)[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1999,18(1):61-62.
[8]張明園.精神科手冊[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9:425-430.
[9]Gibb WR,Lees AJ.The relevance of the Lewy body to the pathogenesis of idiopathic Parkinson's disease[J].J Neurol Neurosurg Psychiatry,1988,51(6):745-752.
[10]蔡娟,陳衛銀,楊芳.淺談從肝論治帕金森病伴發抑郁障礙[J].四川中醫,2012,30(12):26-27.
[11]馬云枝,蘭瑞.中西醫結合治療帕金森病伴抑郁狀態36例[J].遼寧中醫雜志,2011,38(1):119-120.
[12]林冰,夏進.加味柴胡疏肝散治療抑郁癥臨床研究[J].新中醫,2011,43(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