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英
摘 要 文言文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其教學的難點。針對如今文言文教學中“老師重精講、重做題,輕誦讀,學生誦讀水平低,厭學文言文”這一教學現狀,本文主張中學文言文教學中應重視提升學生對文言文的誦讀。首先對文言文的教學現狀作簡要評述,接著結合新課標、文言文自身的特點及相關心理學知識闡明了實施誦讀教學的依據及作用,并重點論述實施文言文教學過程中的方法指導。
關鍵詞 文言文 誦讀教學 方法指導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On the Junior High School Classical Reading Teaching
TANG Sanying
(Luzhou Jiangyang District Jiangbei School, Luzhou, Sichuan 646000)
Abstract Classical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hinese teaching, but also the difficulty of their teaching. For now the classical teaching "the teacher re succinctly, redo questions, reading light, low students' reading levels, weariness classical" this teaching situation, this article advocates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high school student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improve the reading of Chinese classical. First, the status of the teaching of classical brief comments, and then combined with new curriculum standards, classical psychology own characteristics and related knowledge to clarify the basi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and effect of teaching reading, and focuse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classical approach guidance.
Key words classical; reading teaching; method guidance
1 文言文教學的現狀
當前文言文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1)誦讀量少,誦讀面窄。(2)應試教育的影響。(3)學生主體的抵觸。
2 實施文言文誦讀教學的依據
2.1 課標依據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提到要讓學生“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在此,筆者主要圍繞《語文課程標準》中的三維目標來說明誦讀的科學性。
誦讀可以帶動說、寫能力的發展,這是知識與能力目標的體現。誦讀鍛煉了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的。“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做詩也會吟。”學生通過熟讀、背誦,加以消化吸收,很自然就會進入口語的表達之中。教學過程中,聽說讀寫是相互配合的,尤其是讀,我們要把它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誦讀也體現在能夠塑造人格、啟迪心智、激發我們熱愛祖國語言文字。教材中的文言文都是民族文化的積淀,蘊含著豐富的德育內容,它形象地告訴人們怎樣認識生活、面對生活、創造生活,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塑造健康人格的經驗,同時也潛移默化地啟迪我們的心智。
2.2 科學依據
從生理、心理學角度看,文言文誦讀與人的視覺器官、發音器官、呼吸器官、聽覺器官和人腦等多個器官有關。因為我們在誦讀的過程中,是在大腦的支配下,目視其文,口發其音,調整呼吸,感知行為。夸美紐斯在《大教學論》中明確指出:“在可能的范圍內,一切事物應盡量地放到感官的跟前,假如有一個東西能夠同時在幾個感官上面留下印象,它便應當和幾個感官去接觸。”由此這樣使各器官相互溝通、相互作用,使大腦獲得更多的信息,從而帶動了聽、說、讀、寫能力的發展,也提高了學習效率。
2.3 文言文自身的特點
簡潔、典雅是文言文的特點。它音韻和諧,句式整散結合,氣勢磅礴,文句娟秀兼有,非常適合朗讀。
中學課本所選的文言文是從大量優秀的文學作品中挑選出來的精品,保留了語言藝術的精華。它們具有抑揚頓挫、悅耳動聽的音樂美,這主要反映在押韻上,讀來瑯瑯上口,富有節奏。韓愈《答李翱書》說:“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者皆宜。”這句話實際上也提到了文章語言的節奏問題。古詩文中還運用到大量的對偶,增強了文章的語勢,使一對偶句互為補充、相互映襯,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因而,吟誦起來,音韻和諧,節奏明快,旋律優美,具有形神兼備的效果,美感無窮。
3 文言文誦讀教學方法指導
3.1 激發興趣
3.1.1 更新觀念
興趣的激發,首先應更新觀念,不但要更新學生的觀念,同時也要更新教師的觀念。教師應該打破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方式,把課堂的主動權還給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進行教學。學生應該認識到學習文言文的重要性,消除他們的畏難心理。只有師生雙方共同努力致力于文言文誦讀教學:變老師串講為學生自讀、理解文意;變老師分析為學生誦讀領悟,讓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行動。這樣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機會增多了,課堂沉悶的局面打破了,使學生原對文言文的“厭學”轉為“樂學”,也能大大提高學習效率。 (下轉第175頁)(上接第141頁)
3.1.2 多種形式,營造情境
改變單一的誦讀形式,使誦讀形式多樣化。或分角色讀,或男女生競賽讀,或按座次輪讀,或齊讀、自讀、領讀,師生隔段讀等等。通過多種方式,使學生愿意讀,養成一種好的誦讀習慣。
借助一些教學輔助設備,使誦讀手段多樣化。教師在這一過程中,應盡可能地調動學生的多重感官,可配上音樂,可配上畫面,可開展游戲活動,使學生在各種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從而為學生準確、深刻地理解課文,打下良好的基礎。
3.1.3 巧用第二課堂
文言文的誦讀,不應局限于課內。語文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豐富多采的課外活動來提高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熱情。抓住中學生愛表現的特點,通過開展各種競賽活動來促進文言文的學習。教師可以組織一些文言文朗讀、背誦比賽,以此形成一種競爭活動,同時教師也能借此檢驗學生的誦讀水平。
3.2 誦、讀相結合
3.2.1 以“讀”為先鋒
教師范讀。在如今的文言文教學中,許多教師用文言文自讀或錄音機范讀代替教師的范讀,認為這樣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實不然,教師的聲音有可能不那么優美,朗讀技巧有可能不那么成熟,但教師范讀的目的在于用聲音向學生傳遞自己對文章情感的理解。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起著榜樣示范的作用,他們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一舉手一投足,有時可使師生心心相通,激發起學生讀的欲望。
讀思結合,貴在用疑。北宋教育家張載說“學則須疑,學貴善疑。”學生讀的過程中,教師應該布置一些任務,讓他們帶著問題去讀,教師起一個引導的作用。這樣邊讀邊思考,也有助于學生對文章的理解。
3.2.2 強化背誦,提高素養
(1)指導學生背。秦牧指出:“青年的記憶力很強,多背誦名篇、名言會終身受用。頭腦里記憶的多了,用起來就會左右逢源,俯首即是。”教師不僅要向學生強調背誦的好處,更教給學生一些背誦的方法。如化整為零,分段背誦,查漏補缺,以及在充分理解基礎上的記憶,運用嘗試記憶法,也可抓住古人行文中常用的結構修辭法(如對偶,排比,設問)等幫助記誦。
(2)督促學生背。教給了學生正確的方法,還應督促學生具體落實到行動上。當然,這兒所說的背,不是死記硬背,而是把意義記憶和機械記憶結合起來,同時為學生構建和諧的環境,讓他們主動、開心去背。
(3)鞏固記憶效果。根據心理學家艾賓斯浩的遺忘定律:遺忘的過程是先快后慢的,到了一定的時間,幾乎不再遺忘。所以對記住的文章要反復背誦,不能背了就不再管它了,應采取多種形式去強化,鞏固記憶成果。在此,筆者提倡用口語表達法來加強記憶,因為“五官”和“五到”是記憶的根本。
綜上所述,文言文的教學是整個中學語文教學中的重要內容,誦讀教學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作為語文老師,對于文言文誦讀教學,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它,肯定它,并科學地運用它,引領學生在誦讀中理解、積累、感悟以及模仿、借鑒優美的文學語言,從而使學生真正提高語言的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