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仕蓉
摘 要 本文從地區背景入手,在研究方向、優勢特色與創新、成果等方面對安順學院“黔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創新團隊進行了分析和介述。最后認為,地方院校只有立足地方,才能突顯特色,從而拓展生存空間。
關鍵詞 創新團隊 研究方向 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Based on Local to Improve Innovative Team Building
——Take Anshun University "Guizhou Rur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novationTeam as an example
LI Shirong
(Anshun University, Anshun, Guizhou 561000)
Abstract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regional context, in terms of research, innovative features and advantages, achievements, etc. of Anshun University "Guizhou Rural Environment Comprehensive Treatment" innovation team is analyzed and introduced. Concluded that, based on local colleges only place to highlight the features, thereby expanding the living space.
Key words innovative team; research direction; results
1 創新團隊建設依托的地區背景
近年來,雖然黔中各級政府高度重視農村環境問題,但隨著農村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和農村城鎮化建設的加速推進,一些問題日益突出,主要表現在:一是多數農村地區普遍缺乏硬件設施,生活垃圾暴露、生活廢水直排,村鎮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滯后于經濟發展速度,農村生活污染加劇;二是農藥、化肥的不合理施用造成有毒物質的大量殘留,污染土地和水源,農業生產污染逐步加重,土壤和面源污染突出;三是家禽、家畜隨意放養,糞便隨處排泄,導致蚊蠅滋生,疾病傳播;四是農村民營企業不斷增多,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布局分散,缺乏有效的污染治理設施,對周邊環境污染嚴重;五是隨著城市污染控制力度的加強,污染企業向環境保護政策不盡完善、環境監管相對缺失的農村地區轉移。
2 創新團隊的主要研究方向
2.1 農村空心化研究
農村空心化是對我國農村轉型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現象的概括,主要表現為:農業生產缺乏吸引力,農村生活缺乏活力,村莊格局缺乏協調性,鄉土文化缺乏延續性,及由此導致的農村勞動力非農化、資金非農化和土地非農化。黔中地區位于我國西部經濟欠發達地區,農村空心化異常嚴重,解決好空心村整治,從當前來看,是擴大農村內需、促進土地流轉和提升土地價值的重要途徑;從長遠來看,開展空心村土地整治是保障耕地紅線、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優化城鄉土地配置的新舉措,也是逐步消除我國城鄉二元結構、解決經濟社會發展結構性矛盾的重要平臺。
2.2 農村經濟發展
農村經濟發展是我國現階段和將來的一項重要問題,只有解決好該問題,才能實現國家的真正富強,人民的共同富裕。黔中地處長江水系烏江流域和珠江水系北盤江流域的分水嶺地帶,是世界上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集中地區。境內風景優美,氣候宜人,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素有“中國瀑鄉”、“屯堡文化之鄉”、“蠟染之鄉”、“西部之秀”的等美譽。如何將當地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是擺在我們面前的課題。
2.3 農村文化建設
農村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村文化涵蓋面相當廣,其中傳統文化、鄉村文化、通俗文化是原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和源,也是現代文化的基礎。建設適應新形勢的農村文化是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提高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能力、構筑農村和諧社會不可缺少的內容之一,也是民本思想以及關注“三農”問題的具體體現。黔中作為歷史上貴州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區域,在漫長歲月中孕育出獨特的黔中文化,包括史前文化、三國文化、民族文化、紅色文化、旅游文化等,其中尤以洋河文化、夜郎文化、屯堡文化最具特色,悠遠厚重,異彩紛呈,堪稱黔中三原色,是黔中文化的基本要素。
2.4 農村環境治理
農村環境問題關系到農村居民的身體健康和農村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我團隊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促進農村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大任務;是全面實現小康社會宏偉目標的必然選擇。
2.5 農民科學素質教育培訓
面向農民宣傳科學發展觀,重點開展保護生態環境、節約水資源、保護耕地、防災減災,倡導健康衛生、移(下轉第83頁)(上接第18頁)風易俗和反對愚昧迷信、陳規陋習等內容的宣傳教育,促進在廣大農村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良好風尚,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圍繞科學生產和增效增收,激發廣大農民參與科學素質建設的積極性,增強科技意識,提高獲取科技知識和依靠科技脫貧致富、發展生產和改善生活質量的能力。
3 創新團隊的優勢特色與創新
3.1 優勢特色
(1)加強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是建設生態文明,推進城鄉統籌發展,促進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改變農村環保落后局面,保障農牧業生產環境安全和農牧民群眾健康的重要舉措。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要求把環境保護納入國家環境保護總體戰略,統籌加以推進。(2)依托貴州省教育廳2013年度普通本科高校自然科學研究項目,形成了團隊開展研發創新的科研工作條件優勢。endprint
3.2 創新之處
(1)通過黔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研究,探索解決農村空心化、保障耕地紅線、推進新農村建設和優化城鄉土地配置的新舉措。黔中地區許多農村都存在空心村現象,又存在許多與其他地區不同之處,多數空心村都是老人與柴火“同居”,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本團隊從提高老百姓生活質量和節約用地出發,都必須加快空心村改造進度。
(2)通過黔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項目研究,探索當地的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新途徑。深入貫徹落實國發2號文件和省第十一次黨代會精神,大力推進黔中農村屯堡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生態鄉村旅游和特色土特產品等開發利用,使資源優勢盡快轉化為經濟優勢,努力實現農村經濟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
(3)探索弘揚黔中文化,搞好農村 “軟實力”建設的有效途徑。在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打造農村“硬實力”的同時,團隊在黔中農村大力推進農村“軟實力”的建設,在課題申報及研究中不斷堅持城鄉統籌,拓展新農村建設新思路,提升農民素質,構建人力資源新優勢,建設新型組織,更好地實現新農村建設的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4 創新團隊的成果
4.1 科技創新成果
創新團隊與相關鄉鎮密切合作聯合申報科研項目,有計劃地開展黔中農村區域環境綜合治理研究。僅2013年,獲得省部級與國家級科研課題5項,科研經費達120萬,研究期間發表相關研究論文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13篇,這一成績是資環學院前5年的總和;并將研究成果應用于實際。
4.2 人才梯隊建設成果
創新團隊有針對性地進行人才引進和培養,充分利用武漢理工大學、西南大學等重點大學對安順學院的幫扶與長期合作關系,重點對團隊青年教師進行培養。2013年引進或委托培養本團隊博士研究生等高層次人才2人,不斷壯大了創新團隊的人才隊伍。2013年派出團隊教師2人到相關重點大學或研究機構做研究訪問學者、進修,提高了學術水平和應用研究能力。
4.3 產學研結合成果
結合團隊教師的科研項目,對低年級學生采取課外志愿選擇指導教師,積極開展大學生科技創新及節能減排科技競賽活動等方式,讓學生早接觸科研方法進行實踐能力培養。對高年級學生則從學生畢業論文(設計)實踐教學環節入手,通過教師幫助學生選擇恰當的課題內容并指導學生進行研究。將科學研究全面滲入實踐創新教育,促進了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這使得資環學院的學生就業率比前5年均高出近10%。
在教育改革中,地方院校的改革最重要是合理定位,所謂合理定位,就是要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層次結構。找對位子就是找對路子。安順學院資環學院“黔中農村環境綜合治理”創新團隊為地方院校提供了借鑒之路:地方院校只有立足地方,才能突顯特色,從而拓展生存空間。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