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 媛
(1.南京中醫藥大學 心理學院,江蘇 南京210023;2.金陵科技學院,江蘇 南京211169)
自體心理學是當代著名的精神分析學家海因茲·科胡特(Heinz Kohut)在延伸研究精神分析自戀的基礎上發展的精神分析新范式。自體心理學作為精神分析一位非常年輕的繼承者,先后經歷了“科胡特時期”和“后科胡特時期”。
科胡特的精神分析發展經歷三個階段:傳統階段、轉變階段和激進階段。
傳統階段:科胡特篤信傳統精神分析,是弗洛伊德忠實的追隨者。在臨床治療中,嚴格按照經典的驅力理論治療個案。
轉變階段: 科胡特提出了狹義自體心理學,《自體的分析》(The Analysis of the Self)(1971 年出版)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 在臨床實踐中,科胡特發現大量傳統精神分析不能解釋和治療的個案,這讓科胡特的思想產生轉變。 1965 年12 月科胡特第一次發表了論文《自戀的形式與變形》(Kohut,1978b,vol. 1),在兩年后,科胡特發表論文《精神分析學派對自戀性人格障礙的治療》(Kohut,1978b,vol. 1)。 這個時期的科胡特的作品已經預示了自體心理學這一分支的出現。科胡特的第一本著作《自體的分析》與傳統精神分析相背離,雖然科胡特仍努力嘗試要與古典理論及自我心理學連接,但這本書在獲得了讀者廣泛贊同的基礎上也出現了尖銳的反對之聲。
激進階段: 科胡特提出了廣義自體心理學理論。 《自體的重建》(The Restoration of the Self)(1978)和《精神分析治愈之道》(How Does Analysis Cure?)(1984)是這一階段的代表作。在《自體的重建》中,科胡特已不再與無關自體心理學的部分纏斗,而致力于清楚明晰的陳述自體心理學的本身。 《自體的重建》 是科胡特確立自體心理學思想的著作,也是公開宣布自體心理學派成立的著作。再到最后一本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表明了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概念的發展狀態,有些則針對別人對其理論的質疑處再加以說明回答。
在“科胡特時期”,《自體的分析》遭到了尖銳的反對,科胡特聚集了一些對他的工作感興趣的分析學家形成一個研究小組以應對日益增長的反對之聲,這個小組中的成員合作出版了《自體心理學:案例集》(Goldberg,1978),影響頗遠,促進了自體心理學的發展。
科胡特初步搭建了自體心理學的框架,但這個框架并不完美。 理論的完善和治療實踐的空白讓自體心理學有更大的發展空間,科胡特認為運用神入和內省得來的關于人類復雜心理狀態的經驗資料是第一位的,概念與理論只是說明這些資料的工具,是第二位的,如果與前者不符就應當修正,這種寬容的思想形成了良好的氛圍,在這氛圍的推動下在科胡特逝世之后的三十多年來,自體心理學家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大膽探索,自體心理學走向百花齊放的成熟時期,在理論和實踐上朝著不同的方向發展,出現了“很多”理論,也稱為新自體心理學,自體心理學進入了“后科胡特時期”。
一般來說, 科胡特之后的自體心理學家 “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陣營”:忠誠者和擴展者。 忠誠者由科胡特的被分析者和學生組成,與科胡特關系密切,堅守科胡特的思想。 擴展者通過閱讀科胡特的著作了解自體心理學,努力把其他的思想整合進自體心理學。
戈爾德伯格在《科胡特以來的自體心理學》一文中將自體心理學劃分為三個主要理論分支,即傳統自體心理學、關系取向自體心理學以及主體間性理論。
傳統自體心理學是在科胡特的理論框架內開展的理論和實踐的研究,在臨床上,傳統自體心理學較為關注自戀行為障礙,關注成癮、犯罪行為以及性倒錯的診斷分類,科胡特認為它們是自體障礙的一種特殊形式。
科胡特的大弟子巴史克在繼承科胡特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了自體心理學短程分析的發展模式,簡化了咨詢步驟。巴史克的著作《心理咨詢入門—教育輔導系列》、《心理咨詢實戰錄》、《十倍速遼法》 深入淺出、簡明易懂、可操作性強,詳細地記錄了非常多的案例,值得臨床治療師反復揣摩學習。
Marjorie Taggart White &Marcella Bakur Weiner 的著作《自體心理學的理論與實踐》(2013)更多展示了共情的重要性,將共情作為一個科學的工具來使用,幫助個案將原本枯竭的環境轉變為能夠促進其核心自體成長的土壤。
巴卡爾(Howard Bacal)與紐曼(Newman,K.M.)將自體心理學和客體關系理論結合起來,比較了兩者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提出了“自體客體理論(selfobject theory)”。巴卡爾和紐曼提出科胡特的自體客體是指為自體提供經驗的客體,科胡特更多關注自體客體而忽略了提供這種功能的客體,對自體和客體關系的強調是自體客體理論的重點。 客體關系取向治療師吉爾?沙夫的著作《投射性認同與內攝性認同——精神分析治療中的自體運用》、 大衛·沙夫的著作 《重尋客體與重建自體——在精神分析中找到自己》。 沙夫夫婦的理論取向是客體關系理論,但這兩篇著作中也有自體心理學臨床治療的思想。 巴卡爾就科胡特的“適度挫折”理論相對應的提出了“適度滿足”的概念。
主體間性理論(intersubjectivity theory)是三個理論分支中唯一擁有確定名稱的一個,也是唯一提出較為系統的理論觀點的一個。 該理論體系主要由四位長期合作的自體心理學家羅伯特·斯托羅洛(Stolorow,R,D.)、喬治·阿特伍德(Atwood,G E.)、伯納德·布蘭德沙夫特(Brandchafl,B.)以及多納·奧林奇(Orange,D.M.)構建而成。[1]
Jerome D.Levin 將自體心理學對成癮的動力學解釋運用于治療中,分析治療酗酒和其他成癮行為。 Arnold Goldberg 運用自體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解釋變態性行為產生的動力機制。 Miriam Elson 將自體心理學運用在臨床社會福利工作中。
新自體心理學目前處于多種理論并存的局面,這是新自體心理學健康發展的表現, 新自體心理學的發展是趨于整合還是持續多元化,這有待進一步的發展。
國內對于自體心理學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自體心理學理論和實踐的相關翻譯引進工作、自體心理學理論在國內的傳播、自體心理學理論在臨床中的應用。 自體心理學目前在國內處于傳播了解階段,國內學者在理解科胡特理論的基礎上,逐漸嘗試將自體心理學運用到不同的領域。
2001 年, 南京師范大學博士生蔡飛完成國內第一篇專門研究科胡特自體心理學理論的博士論文,出版著作《自身心理學—科赫特研究》。蔡飛相繼發表論文:《自身心理學:精神分析的新范式》(2000)、《論科赫特的精神分析方法論》(2001)、《自身心理學的新進展》(2002)、《精神分析自身心理學的誕生:一種社會學的闡釋》(2005)、《結構神經癥與自身分裂:廣義自身心理學的闡釋》(2007)、《自身障礙的咨詢:廣義自身心理學的心理咨詢理論》(2008)、《廣義自身心理學人格發展理論述評》(2008)走在國內研究自體心理學的前沿。
上海資深心理咨詢師徐鈞作為國內精神分析自體心理學派的重要代表在接受國外自體心理學理論與治療培訓之后開始在國內率先從事以自體心理學理論為指導的臨床治療實踐,并在國內宣傳自體心理學理論。 促進了自體心理學臨床治療在國內的傳播。
2011 年8 月,《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在內地出版,這也是國內第一本科胡特的譯著。 相繼的,劉慧卿、林明雄譯《自體的分析—一種系統化處理自戀型人格疾患的精神分析咨詢》,許豪沖譯《自體的重建》,劉時寧、許豪沖譯《精神分析治愈之道》。另外還有王浩威策劃主編、菜宇記譯《漢斯·柯赫與自體心理學》,林明雄,林秀慧譯《自體心理學的理論和實務》。
呂紹文、劉慧卿譯《心理咨詢實戰錄》,易之新譯《十倍速療法》、《心理咨詢入門—教育輔導系列》,林濤、王麗穎譯《心理動力學心理治療簡明指南》(2010),賈曉明、蘇曉波譯Michael St.Clair 著《現代精神分析“圣經”—客體關系與自體心理學》(2002)。 這些自體心理學譯著猶如星星之火帶動了國內的自體心理學理論和臨床方面的研究。
自體心理學自科胡特創立以來,科胡特本身對自體心理學理論的思考和完善以及留給后來者自由、寬容異己、和而不同的研究氛圍使自體心理學在當今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自體心理學也不局限于心理治療領域,還逐漸與傳記研究、藝術創造及審美、舞蹈設計以及神經科學等相結合,出現了一批跨學科研究成果。 自體心理學理論的蓬勃發展以及在社會實踐領域的廣泛運用,昭示著自體心理學理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具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1]魏宏波.從一種理論走向多種取向——新自體心理學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