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瑋

倫敦塔橋是從英國倫敦泰晤士河口算起的第一座橋(泰晤士河上共建橋15座),也是倫敦的象征,有“倫敦正門”之稱。該橋始建于1886年,1894年6月30日對公眾開放,將倫敦南北區連接成整體。
倫敦塔橋是一座吊橋,最初為一木橋,后改為石橋,如今是座擁有6條車道的水泥結構橋。倫敦塔橋下面的橋可以打開,河中的兩座橋基高7.6米,相距76米,橋基上建有兩座高聳的方形主塔,為花崗巖和鋼鐵結構的方形五層塔,高43.455米,兩座主塔上建有白色大理石屋頂和五個小尖塔,遠看仿佛兩頂王冠。兩塔之間的跨度為60多米,塔基和兩岸用鋼纜吊橋相連。橋身分為上、下兩層,上層(橋面高于高潮水位約42米)為寬闊的懸空人行道,兩側裝有玻璃窗,行人從橋上通過,可以飽覽泰晤士河兩岸的美麗風光;下層可供車輛通行。當泰晤士河上有萬噸船只通過時,主塔內機器啟動,橋身慢慢分開,向上折起,船只過后,橋身慢慢落下,恢復車輛通行。兩塊活動橋面,各自重達1000噸。從遠處觀望塔橋,雙塔高聳,極為壯麗。橋塔內設樓梯上下,內設博物館、展覽廳、商店、酒吧等。登塔遠眺,可盡情欣賞泰晤士河上下游十里風光。假若遇上薄霧鎖橋,景觀更為一絕,霧鎖塔橋是倫敦勝景之一。
從橋上或河畔,可以望見停在不遠處河上的英國軍艦“貝爾法斯特”號,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英國保留得最完整的軍艦。
倫敦塔橋的設計頗為合理,在世界橋梁建筑業中有口皆碑。兩岸兩座用花崗石和鋼鐵建成的高塔,高約60米,分上下兩層。上層支撐著兩岸的塔,下層橋面可讓行人通過,也可供車輛穿行。如果巨輪鳴笛而來,下層橋面能夠自動往兩邊翹起,此時行人可改道從上層通過。橋內設有商店、酒吧,即使在雨雪天,行人也能在橋中購物、聊天或憑欄眺望兩岸風光。
從外表來看,塔橋的兩端是維多利亞時代的磚石塔,但實際上塔身的結構主要是鋼鐵的。里面裝有用來開合各重1000噸橋梁的水力機械。塔橋自建成至今,機械功能一直正常,從未發生故障。巨輪鳴笛致意后,上升機械只需一分鐘便能使橋面升起。
塔橋的設計是為了同時滿足航運和路面交通兩方面的需要。塔橋博物館工作人員解釋說,當時所有的橋都建在塔橋的西面,維多利亞中期隨著貿易的發展倫敦開始向東擴展,考慮要再建一座橋緩解交通,但碼頭老板反對,認為橋會阻止他們的船只通過,討論了多年終于建成了塔橋,它張開橋面時可以讓大船通過,而水平的橋面又利于馬車的行走。可以翻轉的每半個橋面的重量都在1000噸以上。塔橋從1895年全面投入使用以來橋面一共張開過6000多次,平均每星期張開10次。塔橋需要25個人負責它的操作和維護。負責人帕特森說,打開橋面需要5個人,控制室里有一個人,另外4個人在外面監控路面情況。
塔橋兩端由4座石塔連接,兩座主塔高35米,方正厚重,風格古樸,遠望如兩頂皇冠,雄奇壯偉。
延伸閱讀
有一座倫敦橋運到了美國
倫敦塔橋常常被誤稱為倫敦橋(London Bridge),但實際上真正的倫敦橋位于它的上游。倫敦橋由于年久無法承擔日益增加的車流被賣到了美國。
倫敦橋不好好地躺在泰晤士河上嗎?其實此橋非彼橋,這座是興建于1831年的倫敦橋,而我們通常所說的倫敦橋是建于1886年的倫敦塔橋(上面有兩座塔,底層可以升起讓更大型船舶通過)。這座倫敦橋在1962年被英國政府以2460000美元的價格賣給了一位美國商人Mc Culloch(當時大家都覺得這位商人很傻)。他把橋梁切割,分解成10,000塊石塊,然后船運到美國加州,又用卡車運到亞利桑那的Lake Havasu,這里原本是二戰時期美國的空軍基地,可見應該是十分荒涼的。為了擺放這座橋,Mc Culloch硬是挖出一條人工河來。新的倫敦橋在哈瓦索湖的一條支流上重新建起,工程于1973年結束。如今這座城市已經有了很多商業機構,報社和學校。
倫敦橋曾在倫敦數百年,而如今卻在美國亞利桑納州的哈瓦蘇湖市。橋難道會搬家嗎?它本身當然不會,可它確實被人從英國搬到美國,一石一磚都不缺,完整如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