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曉娟



郭工,1966年生于中國山西,1988年畢業于山西晉中學院藝術系。現為職業藝術家。早年創作以架上繪畫為主,近年將視野轉移到當代藝術領域,是當下活躍在國內外的中國裝置藝術家。他的作品具有十分可貴的精神能量和精確形式,以對東西方藝術和文化的深刻理解為基礎,對裝置藝術的創作進行了極富深度和個性的實踐。
藝術與財富:2013年,您做了一個很有影響力的展覽《一棵松》,后來帶著這個作品參加了第55屆威尼斯雙年展,至今這個作品還在歐洲巡展。我們就從這個作品切入來談,好不好?
郭工:好的。《一棵樹》是我在2011年的作品,當時用的是槐樹,2013年做的作品《一棵松》正是從《一棵樹》深化而來的,它們在一條脈絡上。幾千年來,松樹被中國傳統文人賦予了文化層面上的意義,甚至成為一種文化符號,作品《一棵松》就是基于松樹本身被賦予的文化象征意味。對于這個作品,人們感興趣的是它的形式,我將一棵松樹的中間部分進行旋切,使它呈現出卷軸一樣的樣式。我把樹的物質性進行了轉換,沒有脫離樹的物質性,但是轉換了它的形式,讓一棵松樹重新擁有了第二個屬性,它的物質能量又被發掘了。事實上,我是以還原與解構的方式,消解了它被幾千年來所賦予的文化意義,以呈現它作為一棵樹的全新視角。
藝術與財富:您的裝置作品差不多每年一件,速度放得非常慢,每件作品打磨得都很細。目前您手上正在做的是什么作品?
郭工:手上正在做的這件作品叫做《鋼筋肖像》,材料是我從工地上找來的廢鋼筋。選擇這個材料有我自己的態度,我所說的材料不是物質材料,而是指元素材料。在今天,我們國家的綜合國力的提升是建立在不斷的摧毀之上,鋼筋作為現代建筑的一種核心材料,它在這種拆建的過程中顯得非常突兀。我在工地上看到這些鋼筋時,偶然發現,它被一種非自然的力量施加作用之后,卻荒誕地呈現出一種東方性的線性變化的的審美情趣。這是我最初的創作沖動。在形式上,我從一個相反的角度進行解構,用烏木作材料,進行反塑。我們知道,中國人都有一個戀物的癖好,我們把玩一塊玉、一個核桃、一件黃花梨家具,我們將把玩這類物件稱之為“養”。我把烏木這種材質技術性的轉化為鋼筋的形式,其實是提供了一種思考,將人們對鋼筋的觀看抽離出來。烏木只是一個介質,它所呈現出來的這個物件是不能把玩的,只能遠遠的觀看,我把他稱為“格”。
藝術與財富:從前幾年作品《倒計時》、《白光》、《一棵樹》、《心經》,《天下》、《二分之一木梁》,到去年的作品《一棵松》、現在正在做的《鋼筋肖像》。在這些作品中,您一再強調“格物”這個概念,我們如何理解它對您的創作的意義?
郭工:藝術家的思考根源離不開他的土壤,宋明理學對我的影響很大,它幫我確立了認知這個世界的方式?!案裎铩钡摹案瘛闭f的就是“分析”,邏輯的根本就是對比、分析總結規律。如同我們所說的未知之域的那些能量,前人已經把那些能量歸類為“金木水火土”的五行,這也是對于這個世界的“格”。我不知道西方人和我們在“格物”上是否能最終走到一起。從對于藝術史的觀看來講,我所體驗的成立的作品不是向外求得的,更多的是向內往靈魂深處探尋。如果我對一個物體、一個事件感興趣,就會去琢磨這個物體、這個事件,這樣的思考有時候能持續幾個月甚至更長的時間。這就是體悟:這個物件來到世上的使命是什么?它最強大的屬性是什么?它最大的弱點是什么?跟它相悖、相克的東西是什么?這個物體、這個事件和我的思考、我的空間、我的生存環境有什么關系?是過去的關系、當下的關系,還是永恒的關系?是形而上的認知,是接地氣的生理要求,還是此刻生存的必需?這種思考仿佛是我每一天的功課。
藝術與財富:具體到作品本身,您的語言形式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郭工:語言形式是藝術家的直覺和本能。也就是說,直覺是自身經驗在瞬時被調動起來的超感知力,它并不遵照理論的推導和演進。說得更遠一點,這種直覺需要時間把理論作為一種過往經驗抽離、消化掉。在創作中,我會不斷揣摩推翻重來,但最關鍵時刻要感謝的還是直覺。
藝術與財富:談到當代藝術,大家都在講中國性的當代轉換,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郭工:我對東西方文化差異性的認知,可能和其他人不同,但是我用我自己的方式在解構。中國人認知世界和西方人認知世界的方式截然不同,西方人是二元論體系,中國人講的是天人合一。中國人的認知理論尤其藝術界,是寄情于山水,山寄人,人寄山,人與自然是不分的。
很多年輕人,他們對傳統很感興趣,可能三天就把一部《尚書》讀完了。其實,你雖然看著中國傳統文化書籍,但卻是西方式的體悟和用西方式的解讀方式讀,并沒有進入中國方式。天人合一、知行合一在我理解是沒有東西之別的。如果硬要把東西方對立起來,其實你感覺我在做東方,弄不好你是用西方模式做東方。
我的體悟是這兩個東西壓根兒就沒有界限,沒有界限正是界限,這個界限就是我的標準,就是我理解的中國方式。所以,不論東方的文明、西方的文明,東方人解構的西方、西方人解構的東方,我都綜合在一起看。
對于我來說,藝術就是生活,我身體力行通過我的作品和我的生存方式去感悟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