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祖安
摘 要:英國工黨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很多。英國工黨自正式誕生之日起,就把奪取議會席位作為上臺執政的基本奮斗的政治目標。英國有著悠久的議會傳統,為工黨實現其目標提供了理想的社會條件。在長期的政治探索和政治斗爭實踐中,其政治目標或政治綱領不斷得到強化和具體豐富完善。要擴大工黨的政治影響必須借助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傳播。默默無聞的英國工黨成為英國政壇上的一顆新星,最終成為唯一可以與保守黨抗衡的政黨,并于1924年1月22日成功組閣第一屆工黨政府。
關鍵詞:英國政黨;工黨;崛起分析
中圖分類號:D731 文獻標識碼:A
一個曾經默默無聞的英國工黨成為英國政壇上的一顆新星,最終成為唯一可以與保守黨抗衡的政黨,并于1924年1月22日成功組閣第一屆工黨政府。這在英國政黨政治發展史是一個奇跡,其中發生了怎樣地曲折?本文將揭開這一個神密的蓋子,還原英國工黨奮斗的歷程,剖析其崛起的內在的邏輯。
一、英國工黨崛起的歷史進程
(一)政黨的“政治尾巴”
1867年英國第二次議會改革后,雖然議會向城市熟練工人開放了選舉權,但面對財政的困境和高昂的競選費用,工人階級的代表仍然止步于議會的大門口。議會大院里面,人來人往的還是有產階級的議員。另外,工聯主義者流行的關門主義、宗派主義以及倡導的不對抗的妥協談判的政治斗爭目標,嚴重削弱了無產階級的戰斗力,阻礙了無產階級政黨的建立。與此同時,一些工人選民和一些工會團體成為成為資產階級政黨的“政治尾巴”,在政治上淪為資產階級的附庸。絕大多數工會團體支持自由黨,被稱為“自由黨勞工派”。1868年“勞工代表同盟”成立后,“勞工議員”的數目緩慢地增加著。名義上,“勞工議員”有了自己的組織,宣稱保持獨立。實際上,他們也很快被稱為“自由黨勞工派”。他們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建立工人階級政黨。
(二)政黨的“政治探索者”
1881年至1890年間,工人階級還先后探索組建了社會民主同盟、社會主義同盟等政治組織,這些組織只重視社會主義理論宣傳,忽視政治組織的建設和社會工作的開展,導致分化最終自行瓦解。另一個具有社會主義團體性質的費邊社不斷地進行“政治探索”,費邊社的改良主義性質的政治主張——費邊主義理論,與英國政治制度的歷史發展態勢大致相吻合,容易在有產階級中產生共鳴。在以后數十年中,費邊社會主義的影響和作用超過其他改良主義,成為未來工黨的指導思想和20世紀社會福利國家建設的基本理論。隨著工人運動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思想的傳播,建立全國工人政黨的任務提上日程。北方工業區最有影響力的政治組織—蘇格蘭工黨領導人哈迪在1892年作為獨立的工人代表當選議會議員成為當時工人運動史上轟動一時的政治事件。工人階級在“政黨政治探索”的道路上,又大大地邁出了堅實的一步。開始于19世紀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英國新工會運動促進和堅定了英國工人階級在政黨“政治探索”征程中的道路自信和自覺,它的出現為獨立政黨的建立拓寬了組織基礎。新工會運動在工人階級的組織成分方面,大力吸引非熟練工人和普通工人加入組織;在指導思想方面,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影響;在斗爭策略方面,號召工人階級開展罷工斗爭。在政治實踐探索方面,各地先進工人紛紛建立新的政治團體,如1890年成立的的布雷德福勞工聯合會和曼徹斯特獨立工黨等。新工會運動還領導了聲勢浩大的倫敦碼頭工人10萬人大罷工和慶祝第一個“五一勞動節”的20萬工人大示威的活動。1893年影響較大的工人政治組織蘇格蘭工黨和布雷德福勞工聯合會等宣布合并成立新的政黨---獨立工黨。與會120名代表,多數來自英格蘭北部和蘇格蘭工業區,其中約克郡的代表多達48名。社會民主同盟派了6名代表,費邊社也派了10名代表出席了成立大會。獨立工黨設立了黨的專門機構“全國管理委員會”,提出了通過議會斗爭以實現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中實現民主政治的政黨綱領。獨立工黨的建立是英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的重要事件,它使英國工人有了一個脫離資產階級兩大政黨的組織。工人階級經過長期的政黨“政治探索”和追求,終于剪掉了資產階級政黨的“政治尾巴”的標簽。獨立工黨實際上是“一個殘缺不全的政黨”,它仍然不是一個全國性的工人階級政黨,存在一系列問題,所以難以在議會選舉中擴大戰果。
隨著當時英國國內的一些越來越不利于工人階級的政治形勢和社會經濟的因素影響,同時,殘酷的政治實踐斗爭使工會領袖們認識到:必須建立一個獨立于兩大資產階級政黨的并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統一的工人政黨性質的勞工議會黨團的重要性、緊迫性和必要性。為此,各社會主義團體以及工會的政治精英們開始了加快建立全國性的工人階級政黨的“政治探索”的籌建工作。1900年2月27-28日,129名來自各地工會和社會主義團體的代表宣布成立勞工代表委員會,提出了促進和協調爭取勞工代表進入議會的政治主張。勞工代表委員會共12人,包括工會代表7人,社會民主同盟和獨立工黨代表各2人,費邊社代表1人。獨立工黨代表拉姆塞.麥克唐納當選為書記。1900年勞工代表委員會成立之時,正是工黨誕生之日。勞工代表委員會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足夠的活動經費。到1901年初,其會員共37.6萬人,在全國202萬工會會員中僅占18.5﹪。在議會下院,“自由黨勞工派”依然占據著勞工議員的多數,在議會外,仍有許多工會組織沒有參加勞工代表委員會。1901年的“塔夫.維爾案”的判決事件以及1903年的勞工代表委員會的紐卡斯爾年會所采取的具有變革性的鞏固政治組織的措施增強了勞工代表委員會的實力和獨立性,這在工黨早期發展史上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到1903年勞工代表委員會的會員增加到86.1萬人,在全國工會會員中的比例上升到43.3﹪。同時,麥克唐納和自由黨領袖赫伯特.格萊斯頓達成秘密協議,在三黨鼎力的格局中,工黨和自由黨采取的私下勾結的政治韜略對保守黨執政構成一個長期的潛在的威脅,并在1906年的大選中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勞工代表委員會有29名當選議會會員,組成自己的議會黨團,選出了自己的干事和督導員。1906年下院通過的《勞資爭議法案》,成為英國政界的一個標志性的政治事件,從此勞工代表委員會正式采用“工黨”的簡稱,工人階級的政黨的“政治探索”獲得得了巨大的成就:工會罷工和糾察行為完全合法;工黨成為英國政黨政治競爭的主要生力軍,站穩了腳跟。
(三)政黨的“政治大腕”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工黨在政治上迅速完成了一個“三級跳”:1918年成為議會第三大黨;1922年末成為保守黨的最大政治對手,成為議會的最大的反對黨;1924年1月22日,工黨領袖麥克唐納成為第一任工黨執政的政府首相。至此,英國工人階級的政治組織在崛起時期越過了政黨的“政治尾巴”階段、政黨的“政治探索者”階段,最后進入政黨的“政治大腕”的第三個階段。英國政黨政治史掀開了新的一頁,從此兩大政黨的“政治大腕”們—保守黨和工黨,在英國政壇書寫輪流交替執政的政黨政治歷史。
二、英國工黨崛起的內在邏輯剖析
英國工黨迅速崛起的原因有很多,本文試圖主要從其崛起的內在邏輯進行剖析,將梳理工黨的政治主張演進的歷史脈絡;還原其在1867—1924年在歷次政治探索和政治實踐中所采取的政治斗爭策略和組織建設的措施,洞悉政治斗爭策略變化和組織建設發展的深層次原因;分析政治代表人物在工黨發展中的歷史地位;介紹社會主義思想及其他進步思想的傳播在工黨理論的完善方面發揮的積極作用。
(一)政治主張的演進
工聯主義盛行時期,工會領導人在政治斗爭目標上,熱衷于談判協商,反對采用激烈的對抗行動,不許會員參加推翻資本主義制度的政治斗爭。“勞工代表同盟”成立后,他們反對社會主義,反對建立工人階級政黨。在1881年至1890年間,社會民主同盟、社會主義同盟等組織提出了一些具有社會主義思想色彩的理論主張,產生了一些積極作用。他們對政治斗爭認識不足,不善于使社會主義理論和工人運動結合起來。費邊社提出了具有改良主義性質的費邊主義政治主張,他們斷言:社會進步的變革只能是漸進的、溫和的、合乎憲法的;舊制度應該逐漸演化為新制度。所以不必訴諸于階級斗爭和暴力革命,只依靠現有的民主的國家機器逐漸消滅土地和工業資本的私有制,使之屬于國家,再通過各種機構逐步進行改革,最終改變社會的資本主義性質。同時,費邊社還提出了“政治滲透”政策,盡力擴大費邊主義的影響。在政治策略上,反對依靠無產階級和其他下層群眾。主張知識精英承擔領導民眾完成社會改造的重任。在英國北方工業區,蘇格蘭工黨是一個最有影響的政治組織,它的政治綱領規定:黨的任務是從政治上教育人民,力爭本黨同志進入議會和各類地方團體,促使實施政治改革,制定勞工立法和確定八小時工作制。
新工會運動在工人階級的組織成分方面,大力吸引非熟練工人和普通工人加入組織;在指導思想方面,開始接受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影響;在斗爭策略方面,號召工人階級開展罷工斗爭。成立于1893年的獨立工黨是一個獨立于資產階級兩大政黨的工人政黨,它提出了在英國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運動史上占有重要影響的政黨綱領。主張通過議會斗爭以改善工人勞動保護條件和法定八小時工作制,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中實行民主政治。黨的任務就是“爭取實現生產、分配和交換勞動手段的集體所有制”。1900年2月成立的勞工代表委員會,除了提出了促進和協調爭取勞工代表進入議會的計劃的政治主張外,并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從1900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工黨政治思想的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工黨長期缺少一個統一的黨綱,不能明確地向公眾表達其獨立的政治主張和社會改造計劃。1918年2月工黨特別大會通過了黨綱,第一次明確指出:黨的目標“是在生產公有制和對每一個工業或行業所能做到的最佳的民眾管理與監督的基礎上,確保手工與腦力生產者獲得其辛勤勞動的全部成果和可行的最公平的分配”。1918年6月又通過了韋伯的《工黨與社會新秩序》,提出了“國民最低生活標準”、“工業民主管理”、“國家財政狀況改革”和將“剩余財富用于公共事業”的事項基本原則,補充了2月工黨黨綱在社會改造方面的不足。后人把“二月黨綱”和《工黨與社會新秩序》統稱為“1918年工黨黨綱”,它成為以后幾十年中工黨政策的基礎。至此,工黨黨綱繼承了工聯主義,接受了費邊社會主義,發展了固有的議會道路思想,形成了以社會主義為標簽、以改良主義為實質的政黨政治思想體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工黨繼續宣傳其“和平改造社會”的計劃和實施“議會道路”的方略,是工黨得以上臺執政的重要原因之一。1922年末,工黨領袖麥克唐納提出了英國歷史第一個社會主義改造提案,要求下院授以合法權利,逐漸改換資本主義,建立一個立足于生產和分配公有的、民主管理的工業制度和社會制度。這一提案極大地豐富了工黨的“1918年黨綱”,擴大了它在英國選民中的影響,在政治上樹立了工黨的大黨形象,使之在以后的幾次大選中節節獲勝。1924年1月22日,工黨領袖麥克唐納終于登上了英國首相的寶座,從此政黨政治的歷史在英國翻開了新的篇章。
(二)政治策略的變化
工聯主義盛行時期,新模范工會實行關門主義和宗派主義,對參加者征收高額會費。社會民主同盟、社會主義同盟等組織在理論宣傳中和組織建設方面,還存在著工聯主義、無政府主義、空想社會主義和宗派主義等弱點,致使它難在工人群眾中擴大影響。
1903年勞工代表委員會的紐卡斯爾年會采取了具有變革性的鞏固政治組織的措施:一是設立專門政治基金,籌措經費用來支持本黨候選人的競選經費和議會薪金。如規定所屬工會和社會主義團體繳納的款項從每千名會員10先令提高到5磅。這無形中加強了對本黨議會黨團的約束力,嚴肅了本黨議會黨團的政治紀律,減輕了黨內競選人和議員的經濟負擔。二是明確規定本黨員“嚴禁參加自由黨或保守黨,嚴禁做助長自由黨和保守黨任何一派利益的事”,這些措施增強了勞工代表委員會的實力和獨立性。1918年黨綱明確規定:所有承認黨綱黨章的組織和個人都可以參加工黨。這一政治組織建設的措施促進了工黨基礎組織的建立和黨員的增加,到1920年工黨黨員人數達432萬人,占全國工會會員的2∕3。
三、基本結論
英國工黨自正式誕生之日起,就把奪取議會席位作為上臺執政的基本奮斗目標。恰好,英國有著悠久的議會傳統,為工黨實現其目標提供了理想的物質條件。在長期的政治探索和政治斗爭實踐中,這一政治目標或政治綱領不斷得到強化和具體豐富完善。這一政治綱領主要強調:一是在英國政治體制內參與政黨政治活動,參與國家管理;二是通過選舉獲得議會席位;三是主張通過社會改良而不是暴力革命手段改善工人階級的社會地位和政治權利;四是改良是一個漸進有序的過程。從中我們可以得出這樣幾個結論:工黨是在擁護和鞏固英國議會君主立憲制的框架內開展政治活動,它的主張容易得到資產階級政權的認可、信賴和支持,自由黨和保守黨都很樂意接受這個充當“政治尾巴”的工人階級政黨的某種有限的支持,這是英國工黨能夠快速崛起并上臺執政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要通過選舉獲取議會的議席,必須獲取大量工人階級選民的支持才能實現,為此工黨在建立和崛起階段通過不斷吸收各地的社會主義政治團體的加入,借此以擴大政黨同盟的基礎和工人群眾的基礎。同時還不斷調整政治斗爭策略,完善組織建設措施,強化并豐富政治綱領,追求建立具有全國性質的無產階級政黨。再次,要擴大工黨的政治影響必須借助先進的社會主義思想理論的傳播。最后,改良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要與社會政治經濟形式的變化相結合,當資產階級國家爆發金融危機時,也是政治斗爭激烈的時刻。當自由黨的社會經濟政策失敗的時候,工黨也就趁機取而代之走到了政壇的前面,成為保守黨的最大的政治對手,最終在1924年獲得了第一次執政組閣的權力。
參考文獻:
[1] 閻照祥.英國政治制度史[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2] K.萊伯恩,J.雷納茲.自由主義和工黨的崛起:1890-1918年[M].紐約:紐約大學出版社,1984.
[3] 亨利·佩林.工黨的起源:1880-1900年[M].倫敦:牛津大學出版社,1983.
[4] 保羅·阿德爾曼.工黨的崛起:1880-1945年[M].倫敦:郎曼公司,19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