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欣宇 陳穎 黃子強

[摘要]蘇州市是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城市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前提下率先提出了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并付諸實施。該規劃按照地域分異規律,將一定的地理空間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單元,進而明確各區域的主要生態及環境狀況,實施有針對性的建設和治理,取得了顯著成效。從實際過看,蘇州市這一做法還存在著區域異質性不明顯、配套措施相對落后等問題。蘇州市政府應充分保護各生態功能分區的生態異質性,制定有針對性的環保措施,合理安排經濟活動,細到分區規劃,以實現生態功能區在發展中得到切實保護,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關鍵詞]蘇州市;生態功能;分區研究
[中圖分類號]F274.2 [文獻標識碼]B
一、背景與意義
1.理論支撐
傳統的城市建設片面追求城鎮化率的提高與城市經濟效應的發揮,割裂了居民生產生活與城市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現代城市生態學站在全局觀的角度上,將城市視為由城市居民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生態系統。城市生態系統理論要求城市建設者在城市規劃與具體實踐的過程中摒棄傳統的以城鎮產業規模增長、城鎮用地面積增大與城鎮居民數量增多為標尺的評價體系,逐步重視對城市生態功能的培養,在規劃和建設中劃分專門的生態維護區域,在城市生態系統的范圍內實現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
2.實踐驗證
蘇州市地處長江三角洲東南部,西南濱臨太湖、東北倚靠長江、京杭大運河南北縱貫,自然生態條件優越,精耕農業發達,自古被稱為魚米之鄉,孕育出人與自然相映成趣的園林景觀與古城文化。然而,在工業化與城鎮化發展初期,蘇州市大量引進高能耗高污染的工業企業,經營方式相對粗放。大量肥沃耕地被挪作工業與城鎮用地,長江與太湖也隨之受到嚴重污染。在經濟社會發展的過程中,城鎮外圍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這嚴重阻礙了蘇州城市進一步發展所必需的能量物質輸入與污染廢物排出過程,不利于城鎮生態平衡與城市生態系統的健康發展。
生態文明城市首先必須是一個健康平衡的城市生態系統,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資源、實現物質消耗與再生的平衡、能量輸入與輸出的平衡。為努力建設生態文明城市,蘇州市政府審時度勢,高瞻遠矚,在全國范圍內率先進行生態功能分區實踐,通過合理劃分并建設生態功能區,有側重地保護重點環境資源、治理首要污染問題、大力發展生態農業與觀光產業,在發展中保護,建設生態文明,力求實現可持續發展。
二、指導思想
蘇州市以“國家創新基地、歷史文化名城、最佳人居環境、現代江南水鄉”為城市發展目標。依據城市本身依江倚湖的自然環境特征與農耕古城的社會文化傳統合理劃分生態功能區。以城市生態經濟區為發展核心、以生態農業與觀光產業區為環境保護屏障、以長江/太湖水保護區為環境治理重點,形成各有側重的三道環狀生態功能區劃。
三、分區實施面臨的主要問題與原因分析
1.區域異質性不明顯
分區是指以地域分異規律為基礎,將一定的地理空間劃分為不同的區域單元,以明確不同區域在要素特征上的一致性與差異性,從而為人類活動提供區分依據的過程。生態功能分區是依據自然地理環境特征、人類活動影響程度等地域分異規律進行地理空間分區,從而明確各區域的主要生態問題與生態環境的脆弱程度,并為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的過程。
從蘇州生態功能分區的現狀來看,各一級分區的區域異質性并不十分明顯,北部沿江農業與城鎮生態經濟區和太湖水域周邊的農業經濟地帶、中部城市生態經濟區與工業園區內大量工廠企業、南部太湖水環境保護功能區與中部大量湖泊濕地的差異性區分并不顯著。
2.配套措施相對落后
生態功能分區是否能達到良好的環境涵養與保護效果,關鍵在于相應配套措施是否能及時跟進。蘇州生態功能分區規劃出臺后,市政府雖然已經初步確定了禁止或者限制開發的范圍,包括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生態濕地等重要生態功能區,總面積達到3000余平方公里,然而完全禁止開發的區域面積僅有68平方公里,可見限制力度并不夠大。
在劃分禁止與限制開發區域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政府應當針對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區、自然保護區、重要生態功能區盡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盡量減少當地農民因禁止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而遭受的損失。以此與生態功能分區本身相配合,生態治理的成效才能更加顯著。
四、解決措施與建議
1.保護生態功能分區的生態異質性
必須充分保護各生態功能分區的生態異質性,努力維護不同區域的生態特征,充分發揮不同區域的生態優勢,不同區域的多樣性與異質性提升蘇州市整體生態環境的穩定性。例如中部湖泊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是蘇州整體生態系統的重要支撐,也是發展生態旅游產業的優勢區域。應當充分維持其湖泊濕地特征,增強其生態支撐作用。
2.制定有針對j生的環保措施
明確各生態功能分區生態要素的一致性與差異性,突出各區域生態保護與生態建設的主要內容,做到因地制宜,各有側重。例如,在就中部湖泊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而言,濕地對改善和調節人居生態環境有重要意義,被稱為“自然之腎”,既能調節江河湖泊的水位,也能提供多種動植物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具有不可或缺的生態價值多種生態服務和社會經濟價值。依據生態功能分區原則要大力保護濕地,提高濕地研究的水平,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濕地監測系統,全方位多途徑地開展濕地保護宣傳教育。
3.合理安排經濟活動
依據各生態功能區域內的資源和環境特點,對農業、工業與服務業的生產布局進行合理規劃,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優化產業結構,加快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既使區域內的資源得到充分的利用,而又不至于對生態環境造成很大的影響,持續地發揮區域生態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服務支持功能。
4.分區規劃建議
依據《蘇州市生態文明建設大綱2009—2020》所載規劃,蘇州全市按照生態環境基質的差異性與生態區劃的相對完整性統一劃分為5個一級生態功能區(如圖)
——北部沿江生態農業與城鎮生態經濟區:主要是張家港市、常熟市、太倉市與昆山市非沿江部分。本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任務是要加強城鎮生態建設,合理配制公共綠地,加大環境污染防治力度,適度控制城鎮建設用地的開發,發展生態農業。
——中部城市生態經濟區:主要是吳中區、姑蘇區、虎丘區與工業園區的一部分。蘇州市的主城區位于本區。因此,本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任務是要加強城市生態建設,合理配制公共綠地,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生態工業和旅游服務業,適度控制城市建設用地的開發,限制人口發展規模。
——中部湖泊濕地生態環境保護功能區:主要是相城區、吳江市與工業園區的一部分。本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任務是要加大湖泊及濕地的環境保護力度,農業及養殖業的發展必須做好總體規劃、合理布局,切實保證濕地生態系統的功能,發展生態農業及生態旅游服務業。
——南部太湖水環境保護功能區:主要是屬于蘇州的太湖水域本區位于蘇州市南部,主要為太湖水體及湖心島分布區。本區生態環境保護的主要工作任務是加強湖泊生態建設,實現太湖水的實時監測與污染防治。
五、結論
蘇州市作為長三角地區經濟發達城市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化程度較高的前提下率先系統地提出生態文明建設規劃并付諸實施,在建設生態功能分區方面成效顯著,有效地利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推動城鎮化健康發展,對本區域乃至于全國范圍內向新型城鎮化道路邁進都有借鑒意義。然而,要充分發揮生態功能分區的環保功效,還需因地制宜,突出城市生態系統的地域性,了解、尊重與發揚城市自身的地域特點,揚長避短地進行環境保護與生態保養。
[責任編輯:劉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