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世平 劉暢 王曉莊

摘要 隨著錨定效應心理機制研究的深入,對不充分調整和選擇通達兩種解釋機制的整合成為近年的研究熱點,態度改變理論則為錨定效應心理機制研究提供了新視角。研究者從精細加工可能模型出發,提出高精細加工錨定效應和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劃分,闡釋了兩種錨定效應的心理加工過程及相互關系。對極端錨值作用和錨定效應強度與持久性的考察等,也深化了錨定效應心理機制的解釋內涵。未來從態度改變視角對錨定效應的研究應突破錨定效應的標準范式,進一步探討其加工過程,并考察與真實社會情景聯系的調節變量及錨定效應對非即時決策的影響。
關鍵詞 錨定效應,態度改變理論,高精細加工錨定效應,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
分類號 B848.3
錨定效應(anchoring effect)是指在不確定問題情境下,人們面對數值估計任務,往往會受到先前呈現的數字信息的影響,導致判斷和決策結果偏向初始信息即錨,而產生判斷偏差的現象。從一般性知識問題到談判協商等研究都表明錨定效應在人們的決策過程中有著廣泛而難以消除的影響(Furnham&Boo,2011)。盡管錨定效應在人們進行復雜的決策任務時能起到一定程度的積極作用(Shah&Oppenheimer,2008),大量的研究表明在很多情況下,它會給人們的決策帶來負面影響(李斌等,2010)。由于錨定效應易出現卻不易解釋和消除,對錨定效應深層心理機制的探討顯得尤為重要。
近二十多年來,對于錨定效應心理機制的解釋,先后從有限理性觀、社會認知觀點、雙加工理論等多個視角進行了探討,提出和檢驗了多種心理機制的模型或觀點。早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為Tversky和Kahneman(1974)提出的不充分調整機制以及Strack和Mussweiler(1997)提出的選擇通達模型。近年來,隨著錨定效應心理機制研究的深入,不充分調整與選擇通達兩種機制的關系問題引起研究者的關注。一些研究者嘗試著從不同視角整合兩種機制,其中態度改變理論為錨定效應心理機制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1.態度改變研究視角的提出
早期關于錨定效應機制的解釋中,不充分調整理論從有限理性觀出發,認為錨定效應是啟發式策略的一種具體形式。問題中出現的數值激活了決策者的內部錨,而對決策值進行估計需依賴對錨值的調整,由于這種調整遵循了“滿意”原則,調整往往是不充分的,便導致估計值接近錨值(Tversky&Kahneman,1974)。一些研究認為調整不充分的原因可能源于目標值的不確定性,也有觀點認為是認知資源的缺乏導致了調整不充分(Kruger,1999)。Epley和Gilovich(2006)的實驗證明不充分調整機制主要適用于解釋內部錨效應。選擇通達模型從社會判斷的選擇通達理論出發,對外部錨效應心理機制予以解釋,認為將決策值與錨值比較時,啟動了錨值接近目標值的正性假設檢驗,與錨值相一致的信息的過度通達,導致決策值向錨值同化(Strack&Mussweiler,1997)。Epley等人(2005)進一步提出的錨定效應雙重心理過程觀點認為錨定判斷中存在兩個心理加工過程,一個受到意識努力程度的控制,即基于內錨問題決策的調整過程;另一個是自動化、無需意識努力的外錨問題決策的通達過程。兩個加工系統在不同問題情境下分別啟動兩種機制。針對上述觀點,近期有研究者(Simmons,2010)認為雙加工系統不是一個必然分開的過程,應整合在一起對錨定效應進行解釋,而決策者對調整方向的確定性是決定啟動調整還是通達機制的因素。也有研究者通過考察客觀內部錨和外部錨同時存在條件下的錨定效應特征與機制,試圖整合通達與調整兩種解釋(李斌,徐富明,張軍偉等,2012)。
在探討兩種機制整合的過程中,能提供較為系統、完整視角的當屬態度改變理論。在態度改變理論的精細加工模型觀點指導下,不同類型的錨定問題決策都能在一個整體框架下找到相應的解釋機制(Wegener et al.,2001,2010a),同時態度改變理論視角還關注了影響錨定效應的社會環境因素,以及錨定效應對人們態度和行為的作用機制,增強了研究的生態效應。態度改變理論視角為錨定效應的研究開辟了更加廣闊的前景(Epley&Gilovich,2010)。
2.態度改變視角下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
在心理學研究中,判斷與決策(Judgment andDecision Making,JDM)、態度與說服(Attitude and Persuasion,A&P)兩大領域各有不同的理論和研究范式。然而這兩者并非毫無交集,不管是判斷決策領域還是態度說服領域,都研究人們如何做出特定的選擇以及選擇過程中的“非理性”現象。標準范式下的錨定判斷,十分類似于一個說服情境:錨值作為一個具有影響力的信息呈現,進而影響人們的思考,使人們產生相應的觀點或態度改變(Wenger et al,2001)。因此將這兩個領域的研究融合將有助于研究者對某些心理機制進行更深入的了解。
2.1高/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劃分
態度改變理論中的精細加工可能模型(Elaboration Likelihood Model,ELM)由Petty等人(1986)提出。
該模型認為特定的說服信息可以通過邊緣路徑和中樞路徑兩種途徑促使人們態度發生變化。當卷入水平高時,個體有動機和能力對所接受的信息進行主動細致的加工和深入的思考,理性判斷的水平也提升。這時個體通過中樞路徑接收信息,該過程是一個深思的加工過程(thoughtful processes)。當卷入水平低時,個體啟用邊緣路徑接收信息,更多地對信息的情感體驗等線索做出直接反映,這是一個非深思的加工過程(non-thoughtful processes)。從結果上來看,特定信息通過兩種途徑都能促使態度的改變,但其中的作用機制卻并不相同。與此相似,從精細加工的角度看錨定效應可推知初始的錨值也可能在決策過程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錨定效應的出現有時是對錨值進行高精細加工的結果,而有時則是對其進行低精細加工的結果(Blankenship et al,2008)。
Wegener等人(2010)從態度改變理論的視角,做出了高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High/Low-elaboration anchoring)的劃分。當決策者具有較高動機和認知余力時,就更可能對錨值信息進行高度精細加工,這時啟動的信息處理方式相當于ELM模型中的中樞路徑方式,這是一種深思的加工過程。決策者在此過程中會對目標值進行努力思考,并用盡可能多的與目標值相關的信息來評估決策結果的質量。在此過程中錨值作為相關信息之一就會導致人們產生思考偏差,并因此產生高精細加工條件下的錨定效應。當決策者動機較低或認知資源不足時,難以對錨值信息進行高精度的加工,決策者便簡單地將錨值作為線索對目標值進行啟發式的判斷。此過程類似ELM模型中邊緣路徑的作用機制,是一個非深思的加工過程,決策者在缺乏對錨值一致知識激活檢驗的情況下,草率地對目標值進行判斷,并導致低精細加工條件下的錨定效應。
Blankenship等人(2008)通過實驗對被試回答決策問題的背景知識和認知負荷條件進行操控,對以上觀點進行驗證。先向被試呈現一些閱讀理解材料進行學習,在此材料中包含了與后續錨定問題相關的間接信息。如一篇介紹宇航員相關知識的材料會向被試暗示宇航員的年齡通常較大/較小,在隨后的標準范式下的錨定問題中就會相應地讓被試判斷高錨/低錨條件下阿姆斯特朗登月時的年齡。為了操縱被試對錨值的加工程度,在學習完材料后,一部分被試緊接著進行一項高認知負荷的任務(數出一組字符串中元音的數量),然后回答錨定問題,該組構成低精細加工組;另一部分被試在回答錨定問題前無需進行該任務,該部分被試構成高精細加工組。結果顯示在高精細加工條件下,背景知識與后續錨值一致情況下產生的錨定效應顯著大于不一致情景下產生的錨定效應;在低精細加工條件下,無論背景知識與后續錨值一致與否,它們產生的錨定效應大小都沒有顯著差別。因此研究者認為,在高精細加工條件下,決策者對錨值進行了更深入的加工,將其與既有的知識進行對比,在此基礎上做出目標值判斷,當兩者相符合時,錨定效應就更大;而低精細加工條件下,被試較少求助于先前知識,也未對錨值進行深入思考,而是更多依賴錨值進行直接判斷,因此無論先前知識與錨值是否一致,引起的錨定效應都無顯著差異。
2.2高/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心理加工過程
高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作用主要通過使決策者思考過程產生偏差來實現,它的作用原理和選擇通達模型中的正性假設檢驗觀點相似,即認為決策者受到與錨值相一致信息的影響而導致決策值偏向錨值。但高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心理過程和選擇通達的心理過程在思維層面上的定位存在著一定差異。選擇通達模型將與錨值一致信息的獲取歸為啟發式思維,認為這一過程是自動化的、無意識或意識成分較少的;而高精細加工過程中決策者的卷入水平較高,對一致性信息的獲取是由于對錨值信息進行了深思加工,因此屬于較高的思維層面,是一種意識努力的結果。
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作用過程則有兩種可能的方式。錨值本身可能帶來了數字啟動效應,使決策者對目標值產生了內隱的大小觀念(Oppenheimer,LeBoeuf&Brewer,2008),它也可能被決策者無意識地當作解答問題的線索(Sehwarz,1994)。
在Blankenship等人(2008)的實驗中,先讓被試回答錨值比較問題,經過對高低認知負荷的操控后,再讓被試對一個與先前包含錨值信息內容不相關的問題做出數值估計,以此從語義上對兩個問題進行分離。結果顯示在高精細加工條件下的被試受錨值的影響小,而低精細加工條件下的錨定效應則較高。這表明在低精細加工條件下被試對錨值的意義沒有進行深入加工,而是更多受到數值本身的影響。有研究者(李斌,徐福明,王偉等,2012)通過對潛在錨定效應的研究,考察了當對錨值進行無意識的加工時,錨定效應是否由錨定數字的內部命題屬性被激活所導致。實驗通過快速呈現數字在被試無意識的情況下啟動閾下錨值,在隨后的錨定問題中,高錨組的被試對目標值的判斷顯著大于低錨組,且在進一步的詞匯判斷任務中,高錨組被試對“夏天-高溫”類詞匯反應更快,而低錨組被試對“冬天-低溫”類詞匯反應更快。由此可見在對錨值的非深思加工過程中,錨值不僅啟動了數值本身,還啟動了數值所代表的隱含語義觀念。
在另一項實驗中(Wegener,Blankenship,Petty&Detweiler-Bedell,2009),研究者通過操縱信息來源來控制錨值是否能被當作回答問題的可靠線索。從總體上來看,當信息來源可靠時,錨定效應明顯比來源不可靠時大。其中信息來源可靠性對高精細加工組的判斷影響更大,可信來源的錨值產生錨定效應大,不可信來源的錨值產生的錨定效應小。而在低精細加工組這種影響則較小。由此可見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產生更多是基于將錨定信息當作簡單線索使用,而較少分析其實際可信度。
3.從態度改變視角看錨定效應的強度與持久性
3.1對極端錨值效應的解釋
傳統錨定效應作用機制的理論認為極端錨值比合理錨值引起的錨定效應更大。從不充分調整觀點來看,人們以初始的錨值信息作為調整的起點,當出現不合理的極端錨值時,便將其調整至可接受目標值范圍的邊界便停止,因此極端值總能引起最大程度的錨定效應。而選擇通達模型則認為決策者在面對極端錨值時,與其一致的信息得到激活,導致了更顯著的錨定效應。但Wenger和Petty等人(2001)則從態度改變的視角對極端錨值的作用提出了新的解釋。認為當錨值過于不合理時,錨定效應反而會比合理錨值條件下小。
關于態度改變的研究發現,隨著當前信息與原有觀點差異程度由低到高的變化,人們態度的改變量呈倒U形變化趨勢,當兩者差異極高或極低時,態度改變的程度較小。研究者認為錨值大小對錨定效應的作用與此類似。人們在面對極端錨值時,由于察覺到其不合理性,便可能產生反駁觀點或直接忽視錨值;但在面對合理錨值時,人們傾向于將其作為接近判斷問題的真實值來進行考慮,因此產生較大的錨定效應。在驗證該假設的實驗中,研究者讓被試進行八個標準范式下的兩步錨定問題判斷,實驗的一個自變量為高錨值和低錨值,另一個自變量則為錨值的極端性(極端錨VS合理錨)。結果和研究者預期一致,極端錨值條件下產生的錨定效應比合理錨條件下小。進一步的研究中,研究者又引入了對錨值可能性的主觀判斷這一變量,讓被試在9點量表中對錨值可能性進行評估。數據結果顯示對錨值可能性的判斷受到對錨值極端性操作的影響,且對錨定效應的大小起到調節作用。可見從極端低錨到合理錨,再到極端高錨,產生的錨定效應呈倒u形變化,即隨著錨值合理性的增長,錨定效應程度不斷增大,而當錨值合理性進一步減弱,錨定效應程度也會變得較小。
傳統觀點下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認為錨定值的作用機制是單一的。但從態度改變視角來看,錨值既可能在人們頭腦中激活與錨一致的信息,也可能激活與錨值相悖的信息。錨值在人們判斷決策的過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因此才出現由錨值極端性變化引起錨定效應的倒U形變化。
3.2錨定效應強度與持久性
根據ELM模型,不同的加工過程導致的態度改變的程度和持久性也不相同。建立在嚴密推理過程基礎上的態度改變與只簡單依賴于刺激的表面特征等因素而產生的態度改變具有內在的不同點,信息在經過精細加工后通過中樞路徑作用導致的態度改變持續時間更長,且不易改變(Petty&Cacioppo,1986)。以往研究也顯示錨定效應對決策的影響能持續到一周之后(Mussweiler,2001),且該決策做出后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不變性(Ariely et al,2003)。Wenger等人(2010a)從態度改變的角度出發,據此提出在深思過程下產生的高精細加工錨定效應比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更持久,也更不容易改變。
在Blankenship等人(2008)的實驗中,要求被試在參與過標準錨定范式實驗后,于一周后重返實驗室再次對上次實驗中的問題進行解答,但這次的問題情境中不給出錨定值,而是要求被試直接回答問題。結果顯示,先前在高精細加工條件下的被試對目標值的再次判斷依然顯示出較強的錨定效應。在另一個考察錨定效應抗變性的實驗中,Blankenship等人在被試完成標準范式下的錨定效應實驗后,向被試呈現一個與他們估計的目標值差距很大的數值,并告知此值為先前10%的被試做出的估計,隨后讓被試對目標值進行第二次估計。結果顯示,盡管在第一階段時,兩種加工條件下產生的錨定效應沒有顯著差異,第二階段時,高精細加工條件下的被試對目標值估計的改變量明顯較少。既低精細錨定效應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而高精細錨定效應則具有較強的抗變性。國內的一些學者(李斌等,201 1)通過實驗考察意識錨定加工對潛在錨定加工影響,也認為意識層面的主動推理錨定加工比潛意識的直覺錨定加工更加深刻,影響更加深遠。
4.研究展望
從態度改變視角研究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為深入理解錨定效應開辟了新的思路。從理論上來說,它將態度改變領域和判斷決策領域進行結合,將態度改變與說服領域研究中的一些因素引入到錨定效應的研究中,以探討錨定效應的心理機制及造成不同心理機制的動力因素。在此基礎上研究者提出了高精細加工與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這一新的概念,并提出錨值在判斷決策過程中可以具有不同的功能,這與以往理論中錨定值的單一作用機制有很大區別。從應用角度看,通過對社會環境因素中錨定效應調節因素的關注,如環境因素、事件因素等,這使錨定效應的研究視角更加貼近社會生活,進一步推進研究的生態性。現實生活中對信息的處理往往比實驗條件下復雜,如認知符合度、信息源可靠性等因素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錨定現象的出現,因此將此類變量引入錨定效應研究,具有較大的現實意義。
態度改變視角下對錨定效應的研究仍是一個較新的研究取向,還有許多需要深化考察的問題和探索空間。主要可概括為四方面:
(1)研究范式擴展與豐富
現有態度改變視角下錨定效應的實驗研究,基本上都是在標準錨定范式下進行,即通過經典兩步范式考察錨值信息對個體決策的影響。而數字啟動范式下的基礎錨效應、閾下啟動范式下的錨定效應等則缺乏相關研究。因此未來需更多地擴展其它的研究范式,考察態度改變視角對錨定效應解釋的適用性。另外,在實證研究方面對高/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區分僅通過操縱認知負荷實現,未來還應從多方考慮哪些因素能影響加工過程的精細度。
(2)高精細加工與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背后的心理加工過程
盡管研究者對高精細加工與低精細加工錨定效應的心理加工過程進行了探討并得出了初步結論。但有研究者(Frederick et al,2010)認為現有支持證據中通過操縱認知負荷,導致的并不是錨值加工過程的本質差異,而是對影響判斷的不同信息的選擇性差異,不同錨定效應的產生是由處理錨值時使用信息不同造成的。錨定效應的產生都由無意識加工而來,在深思條件下的意識努力過程,只是對自動化加工起到補充作用。因此高精細加工過程和低精細加工過程究竟是有質的區別還是僅為量的差異,仍需進一步考察。
(3)錨定效應的調節因素
Epley(2010)等人認為盡管現有研究考察了錨值信息來源對錨定效應的影響,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更多的社會因素能對錨定效應起到調節作用。未來從態度改變理論視角對錨定效應的研究可以專注于明確對錨定效應起到調節作用的重要情景因素,如錨值信息提供者的社會地位、個體決策時是否有他人在場等。Russo(2010)也提出了在態度改變視角的指導下,可對更多調節錨定效應的變量做出考察,如目標取向和一致性要求等因素對錨定效應的影響。此外,態度改變理論認為不同信息傳播介質對說服效果有著不同的影響,隨著信息化時代信息傳播介質的多樣化,錨定信息傳播介質也應成為調節錨定效應的一個重要因素。
(4)錨定效應的非即時性對態度及行為的影響
盡管態度改變視角下對錨定效應的考察重視了其持久性與抗變性,認為高精細加工條件下產生的錨定效應對決策的影響更深遠,但這仍建立在即時決策實驗的基礎上,未考察錨值對延時決策的影響,因此未來應加強非即時性錨定效應對態度和行為影響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