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桂玲 高建忠
(山東省榮成市中醫院,264300)
肩背肌筋膜炎是原發于肌肉、肌腱、筋膜等結締組織的以疼痛為特征的癥候群,是引起肩背疼痛的一個常見病。筆者采用雷火灸配合電針治療本病30例,并與單純電針治療30例相比較,現報道如下。
60例肩背肌筋膜炎患者均為我科門診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13例,女17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67歲,平均45.2歲;病程最短1.5個月,最長36個月,平均13個月。對照組中男14例,女16例;年齡最小26歲,最大69歲,平均46歲;病程最短1.3個月,最長38個月,平均12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診斷標準:參考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進行診斷:①有外傷后治療不當,勞損或外感風寒等病史;②多發于中老年人,好發于兩肩胛之間,尤以體力勞動者多見;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發板、有沉重感,疼痛常與天氣變化有關,陰雨天及勞累后可使癥狀加重;④局部有固定壓痛或壓痛較為廣泛,背部肌肉僵硬,沿豎脊肌走行方向常可觸到條索狀改變,肩背功能活動大多正常,X線檢查無陽性征象。
納入標準:①符合上述肩背肌筋膜炎診斷標準者;②年齡在25~70歲者;③患者自愿受試。
排除標準:①器質性和其他病變,如合并急性軟組織損傷、頸(腰)椎病、肩周炎、風濕病或精神性疼痛等;②有嚴重的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統疾病等;③同時服用與本病治療有關的其他藥物者;④有情感或精神障礙者;⑤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治療組:雷火灸。選穴:阿是穴,大椎,肺俞,肩中俞,大杼,天宗。每次選2個穴位,把熱療輔助器旋入本草柱(湖南萬林生化科技開發有限公司),將火頭對準應灸部位,距離皮膚2~3cm,灸至皮膚發紅,深部組織發熱為度。
針刺取穴:大椎、陶道、身柱、肩井、大杼、風門、肺俞、肩中俞、肩外俞、曲垣、天宗、巨骨、夾脊穴、阿是穴。
患者取俯臥位,常規消毒,針刺得氣后接KWD-808-1型脈沖針灸治療儀(常州英迪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2個穴位為一組,根據病情每次選取2組穴位,采用疏密波型,刺激強度以患者能耐受為度。留針30min。
注:雷火灸的穴位,當日不針。
2.對照組:針刺取穴:大椎、陶道、身柱、肩井、大杼、風門、肺俞、肩中俞、肩外俞、阿是穴。
針刺及電針方法同治療組。
療程:連續治療10d為1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d,治療2個療程后評定療效。
療效標準: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頒布的《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1]制定。治愈:疼痛消失,肩背部活動自如,勞累后無特殊癥狀,硬結或條索狀物消失;顯效:疼痛明顯減輕,活動范圍基本正常,勞累后稍有沉重感,硬結或條索狀物明顯縮小;有效:疼痛和活動功能較前有所改善,勞累后癥狀如前,但稍加休息后復感減輕,硬結或條索狀物無明顯變化;無效:經治療癥狀及體征均無改善者。
兩組療效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
肩背肌筋膜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本病多見于職業性勞動者,與長期不良體位工作、肌肉失衡和不對稱,以及寒冷、潮濕、病毒感染、外傷、疲勞有關[2]。屬中醫學“肌筋痹”范疇。《素問·長刺節論》曰:“病在筋,筋攣節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病在肌膚,肌膚盡痛,名曰肌痹,傷于寒濕。”多因外感風寒濕邪,勞倦過度而使氣血瘀阻,氣血流行不通,不通則痛,治療旨在解痙止痛、溫經活血、舒筋通絡,以達通則不痛之目的[3]。
雷火灸是將中藥與熱療結合在一起,具有祛風散寒、舒筋活血、通絡止痛、祛瘀消腫之功效。
電針選用疏密波,可加強局部血液和淋巴循環,改善組織營養代謝,使阻滯之經氣得以疏通,經絡之氣得以傳導。有研究表明,電針產生的電磁場可以增加局部血流量,改善微循環,消除炎性介質,抑制傷害性信息的傳導,釋放內源性咖啡樣物質,促進炎癥吸收,消除疼痛[4]。
治療期間應囑患者注意調整和糾正工作中的不良姿勢,避免過度疲勞,防寒保暖,適當進行肩背部活動。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200
[2]全國衛生專業技術資格考試專家委員會.康復醫學與治療技術[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54
[3]詹光宗.針刺加拔罐治療頸肩肌筋膜炎療效觀察[J].西南軍醫,2006,8(6):9.
[4]鄭曉,車濤.電針治療髖關節骨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上海針灸雜志,2004,23(8):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