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 婧 王雙萍
(吉林省中醫藥科學院,長春 130021)
2013年1~12月,筆者就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痰熱郁肺證)患者30例應用麻杏石甘湯加味治療,并設對照組30例觀察,現總結如下。
60例患者均來自我院門診,其中男性31例,女性29例;年齡最大65歲,最小32歲,平均51.5歲;病程2~22年。分為兩組,治療組30例,對照組3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癥狀、體征、胸片均沒有顯著差異,具有可比性。
西醫診斷標準參照第7版《內科學》慢性支氣管炎診斷標準。
中醫辨證標準參照2002年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主癥:咳嗽、咳痰,伴有或不伴有喘息。次癥:胸脅脹滿、發熱、有汗、口干渴、尿黃、便干,舌紅、苔黃或黃膩,邊尖紅,脈數或滑數。主癥必備,次癥具備2項或2項以上,結合舌脈診斷。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診斷標準。②符合中醫辨證標準。③30周歲≤年齡≤65周歲。④急性期病程小于或等于3d。
排除標準:血常規白細胞11×109/L以上或粒細胞百分比80%以上。
治療組:采用麻杏石甘湯加味,藥物組成(免煎顆粒):炙麻黃6g,杏仁10g,川貝母2g,生石膏30g,桑白皮10g,魚腥草20g,黃芩10g,前胡20g,瓜蔞20g,炙甘草3g。用法:每日1劑,分早晚2次口服。療程7d。
對照組:采用急支顆粒(規格:4g/袋)。用法:4g/次,每天3次。療程7d。
療效標準:臨床控制:咳、痰、喘及肺部聽診恢復到急性發作前水平,其他客觀檢查指標基本正常;顯效:咳、痰、喘及肺部聽診顯著減輕,但未恢復到急性發作前水平,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明顯改善;有效:咳、痰、喘及肺部聽診有減輕,但程度不足顯效者,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有改善;無效:咳、痰、喘及肺部聽診無改善或加重,7d內仍未恢復到發作前水平,其他客觀檢查指標未見改善或反而加重。
兩組治療結果見表1。
表1 兩組治療結果對比表(例)
由表1可看出,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經統計學分析,P<0.05,提示兩組療效有顯著性差異。
反復發作的慢性支氣管炎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現代醫家在借鑒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身臨床體會,在病因病機、立法方藥上提出了各種論述,但多認為慢性支氣管炎急性發作期辨證以痰熱郁肺證居多,治法以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為主。麻杏石甘湯中炙麻黃、杏仁、石膏、甘草,川貝母、瓜蔞清熱化痰,潤肺止咳;桑白皮清肺熱、化痰火。魚腥草主要入肺經,清熱解毒;黃芩善清上焦心肺之熱,二藥相伍進一步增強清肺化痰作用。前胡降氣化痰,助麻黃、杏仁加強宣肺化痰作用。諸藥相伍,有宣有降,有清有化,共奏清熱化痰、宣肺止咳之效。
通過臨床觀察,得出如下結論:臨床病例觀察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6.67%,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0.00%,治療組療效優于對照組。治療過程中治療組未發現不良反應,說明本方藥安全可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