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子峰
10月30日傍晚6點多,成都市某小區一名10歲男孩從自家樓上墜落身亡,經現場初步勘查,懷疑男孩系跳樓自殺,跳樓原因還在調查當中。在男孩的語文課本上,人們發現了這樣一行文字:“老師我做不到,跳樓時我好幾次都縮回來了。”據證實,這名男孩是成都某小學五年級學生,因在朗讀比賽中說話被老師留下體罰,還被逼寫一千字檢討。(2013年10月31日 四川在線)
一個幼小的生命就這樣消失了,讓人痛心。我們從媒體的報道中得知,跳樓的男孩在朗讀比賽中因違紀被老師懲罰,不但被罰站了一個小時,而且回去還要寫一千字的檢討。這樣的懲罰對于成年人來說都不算輕,何況對于一個只有10歲的孩子?從這個角度來看,老師教育方式的不恰當,極有可能是這起悲劇的導火索,老師對此事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進一步反思,整個教育模式的刻板與落后應是這類悲劇的深層原因。近些年發生的多起學生自殺事件,有不少是因為學生受到學校的不恰當懲罰而引起。學生當眾受懲罰、懲罰方式帶有侮辱性等,都是因為某些學校的某些老師在批評教育學生時未能顧及學生的心理感受,“忽略”了學生的真實想法。時至今日,類似“寫檢討”之類的刻板“教育”,仍被許多老師不加選擇地“拿來”使用,可見這些老師教育理念之落后。
另一方面,“獨生子女”所引發的各類問題也應引起社會的重視。獨生子女在家長捧星追月般的關注與呵護下,難免出現心理脆弱、自尊心過強、精神孤獨等問題。正因如此,教師更應該深入了解當代孩子的心理特質,因人而異地使用更為恰當的教育方式,盡量減輕對學生心理造成的過大壓力乃至傷害。
讓學生接受適當的挫折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家長尤其應做好引導。聰明的家長,從孩子學走路開始,就會有意識地讓孩子學會面對挫折,例如孩子跌倒了鼓勵孩子自己站起來,孩子考試考砸了家長說“沒關系,盡力就好”等,都是較好較常見的挫折教育方式。其實,家長也可以通過自己的言行舉止引導孩子正確對待挫折,例如縫衣服時被針扎破了手,笑著說一句“還好,不是扎到眼睛”,吃飯時打破了一個碗,笑著說“還好沒有打翻全桌”,等等,通過幽默智慧的話語,促使孩子養成樂觀的精神。此外,家長也不應該給孩子提出過分嚴厲的要求和過高的期望,要給予孩子相對自由的成長空間。
可憐的孩子離開了這個本該讓他快樂成長的世界,這樣的悲劇總是那樣刺痛人心,盡管我們并不完全知道這個孩子在選擇死亡時的心理狀態,但至少可以證明這個世界未能給他帶來快樂的童年!我們必須深刻反思導致這類事件的原因,找出科學而有針對性的對策,預防這樣的悲劇再次發生。
(責編 歐金昌)
看了本期教育時評的文章,您是不是也有話要說呢?或者對別的教育事件,您也有自己的觀點?歡迎留言或投稿:gxjydd@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