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培軍+馬國軍
編者按:柳州是柳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本土學者身體力行,為弘揚柳學精髓、繼承優秀文化傳統、發掘地域文化寶藏等勤心勞力,終使柳州成為全國柳學研究的“實地考察中心和思想文化中心”。柳州市在高中階段開展《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課程的開發與研究,以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與鄉土情結為宗旨,以歷史文化名人柳宗元為重點,以柳侯公園為課程實施平臺,以柳宗元詩文誦讀鑒賞活動、柳宗元在柳專題文化研究為手段,以提高學生人文素養、語文素養等綜合素質為目的,成功地填補了柳州市乃至全自治區地方性課程建設的空白。
一、《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課程開發的綜合背景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要求實施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滿足不同地方、學校和學生的需要,并將確立和完善“三級課程”開發與實施的管理機制作為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
國外地方課程開發的理論與實踐研究表明,地方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可以增強課程對地方、學校及學生的適應性,滿足地方與學生發展的獨特性、多樣性、差異性,在有效促進地方、學校和學生的發展上扮演重要角色。
然而,我國有關地方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研究不僅起步晚,而且進展緩慢。目前,無論是理論探索還是實踐探索都較為缺乏,與校本課程的開發研究相比較,地方性課程的研究文獻不多,真正的實踐研究更少。當前,我國的地方性課程研究主要集中在兩個層面:一是理論層面,關注地方性課程開發的一般原理,有郭元祥、成尚榮、崔允漷、吳剛平等學者從課程論、文化人類學等角度開展的建設性、開拓性的探索和研究。如成尚榮引入人類學“地方性知識”的概念,用地方性知識的內涵與價值來觀照地方性課程,他認為:“地方課程是地方性知識在課程領域的具體體現,地方課程是地方性知識的載體,討論地方性知識,在課程領域應當討論地方課程;研究地方課程的特質與地位,也要著力研究地方性知識,找到兩者的契合點?!倍菍嵺`的技術層面。地方上雖然已經開發有不少鄉土讀本,如江蘇在地方課程建設中,全省各地按文化區域,分別編寫了吳文化、鹽阜文化、維揚文化、漢文化等讀本,包容性大,內涵綜合,但仍然缺乏課程目標、課程體系方面的思考。因此,開發之后的課程實施研究基本處于空白??偲饋砜矗覈胤叫哉n程的研究缺乏一種典范式的研究,缺乏從理論到實踐的研究,缺乏從開發到實施的課程體系的范式研究。
我區2012年秋季起進行高中新課程改革,對于三級課程的研究尚處于摸索階段。由廣西師范大學陳玉秋教授主持開發的一系列民族地區特色辦學校園文化讀本,以校本課程的形式探索了地方特色課程的開發,如陽朔中學開發的《百里漓江百里詩》已經具有地方性課程的雛形,但是內容過于龐雜,對于課程目標的設計思考以及開發后的實施的研究仍然十分匱乏。因此,我區地方性課程的開發與實施的理論與實踐研究尚處于“基本空白”階段。
“韓柳文章李杜詩?!弊鳛樘拼盼倪\動的旗手之一,柳宗元在不長的一生中創作了大量立意新穎、文情并茂的詩文,留下近700篇,內容涉及哲學、政治、美學、倫理、宗教、教育、文學等諸多方面,有多篇被選入中小學語文各類教材(讀本)。柳宗元在柳州任刺史期間,政績卓著。他改革弊政,解放奴婢;挖井開荒,發展生產;興辦文教,傳播儒學。四年之中,他使柳州地方的經濟、文化事業出現了新的氣象。柳宗元被貶柳州,給柳州留下了一筆豐厚的地方文化寶藏,堪稱柳州地方文化的精粹。柳宗元是柳州重要的文化符號,堪稱柳州的一張“文化名片”。這啟發了我們開發與實施以柳宗元在柳州系列詩文及柳宗元在柳州的其他相關內容研究為主要載體的地方性課程的靈感。
二、《柳宗元在柳州》課程目標的設計
(一)課程特點及定位
1.特點:選擇性、自主性、探究性、綜合性、地方人文性。
2.定位:語文地方課程選修課程是在必修課程基礎上的拓展與提高,是高中語文課程目標以地方性人文資源為依托的“地方性知識”的建構。
同必修教材比,《柳宗元在柳州》強調主題模塊、專題意識,關注模塊間、單元間的銜接,貫徹“專題教學”“單元教學”的思想,主張創造性地利用地方文化資源,避免單篇講授,有一定的學術要求,是一種內容比較集中的專題學習。同大學選修課比,《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課程以文本研讀為平臺,有其基礎性,但是更加強調綜合性學習,突出地方人文資源的整合,具有實踐形態,既關注與必修課程知識的聯系,又重視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
(二)學生語文素養的培養
積累與整合:誦讀背誦,歸類整理地方人文資源,課堂學習與綜合學習相結合。
感受與鑒賞:誦讀吟詠、聯想想象、圈點批劃,調動既有積累,激活對地方人文的感知感受,通過對地方人文的體驗作用于鑒賞。
思考與領悟:查考資料,利用知識比較歸納、評析討論,利用地方教材、地方人文資源培養語文素養;通過對地方人文知識的了解逐步培養家鄉情懷。
應用與拓展:再讀再思,舉一反三,擴展視域,鞏固提高;增強文化意識,重視地方文化遺產的傳承,關注當代文化生活,嘗試對地方文化問題進行剖析,通過廣泛的實踐活動,通過一定的研究性學習提高語文綜合應用能力。
發現與創新:注意研究柳宗元文化現象,發現問題,培養探究意識和發現問題的敏感性,學習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柳宗元文化對柳州發展的影響,提出自己的看法。走進新的學習領域,嘗試新的方法,追求思維的創新、表達的創新,獲得新的體驗和發現。
三、課程教材編排體例設計
課程最終表現為教材。教材根據主題模塊的理念,將相關主題編排為“柳宗元生平”“柳宗元治柳”“柳宗元與柳州山水”“柳州的柳學”4個單元,每個單元前設“導語”簡單介紹本單元所選篇目及文章的思想性和藝術特點,每個單元結束后再設計一次綜合性學習,如結合柳州的柳學文化基礎,設計考察、采風等實踐活動。
(一)課文
第一單元 柳宗元生平
1.《柳子厚墓志銘》(韓愈)
2.《柳州羅池廟碑》(韓愈)
3.《訪柳宗元遺跡詩》(郭沫若)
綜合性學習:柳宗元生平介紹
第二單元 柳宗元治柳
4.《柳州峒氓》
5.《種柳戲題》
6.《柳州城西北隅種柑樹》
7.《柳州復大云寺記》
8.《柳州文宣王新修廟碑》
9.《井銘并序》
綜合性學習:柳宗元治柳研究
第三單元 柳宗元與柳州山水
10.《登柳州城樓寄漳汀封連四州》
11.《與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華親故》
12.《柳州二月榕葉落盡偶題》
13.《登柳州峨山》
14.《柳州東亭記》
15.《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記》
綜合性學習:柳宗元與柳州山水研究
第四單元 柳州的柳學
選學謝漢強、戴義開等柳州本土學者研究柳宗元在柳州的文章。
綜合性學習:柳州的柳學介紹
(二)課后練習
“初讀印象”欄目要求學生不看任何參考資料,寫出讀后的第一印象,意在使學生調動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用心靈去閱讀、感悟和把握文本,初步獲得自身獨特的感受和體驗。
“鑒賞與探究”欄目,以思考題和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
(三)相關鏈接
介紹作品背景,簡單說明每篇文章的寫作緣由,作者所處的政治背景等等,以便“知人論世”。
(四)插圖
精選柳州市內與柳宗元相關的名勝的圖片。
四、課程實施的構想
課程實施的基本形態是課堂教學。在課堂教學中,《柳宗元在柳州》的課程實施以文本研讀為重要內容,強調文言、詩歌誦讀和鑒賞,引領學生感受柳宗元在柳州的文化影響。但是,地方性課程以課堂教學形態實施的課時是相當有限的,因此必須輔以學生自主性學習、綜合性學習、實踐活動等實施形態。
在地方性課程中倡導自主學習,一方面是學習方式的轉變需求,是學生學習主體性的體現,另一方面是地方性課程的性質決定,地方性課程所承載的地方人文資源的鮮活性,能夠激活學生封存的記憶,通向他們的生活世界,喚醒他們積蓄的潛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地方性課程的最佳實施形態是實踐性活動,而非完全的課堂教學。從某種意義上說,地方性人文資源作為地方性課程開發的依托,它更是一種實踐性知識。正因為此,地方性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學生的實踐活動,包括調查、訪問、觀察、討論、探究等,還可以是學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體驗與領悟,而非課堂上的講解與傳授。地方性課程基本的呈現形態應是實踐性活動中的鮮活材料,而非純教材化。地方性課程需要有自己的呈現方式和載體,它總是以自己獨有的方式呈現給人們。它就在生活中,鮮活、生動、豐富、多彩。倘若用單一的文本教材來呈現,用教材的話語來敘述,勢必抹殺掉它鮮活的特性,甚至扼殺了它原本的生命活力。當然,既然是課程,就必須對原生態的知識和問題加以梳理和適當的概括,賦予它課程的意義,使得地方性人文資源擁有知識這個載體。因此,地方性課程并不一概否定文本,編寫一些教材也是課程的應有之義。但是,這樣的文本應充分保留生活的鮮活性和情景性,具有召喚力,形成情景的召喚力結構,即以暗示、啟發、激勵等方式,使學生對地方文化、地方性問題產生關注的敏感性,并保有改變現狀的創造活力。
《柳宗元在柳州》地方性課程,既要為貫徹中學語文課程目標找到一個新的入口,使柳宗元詩文教學與柳州文化有機融合,更要有效地發展學生的形象感知力和抽象思維力,因此,將柳宗元詩文中能為中學生所理解和消化的作品按適當的體例編成教材,指導學生誦其華章,進而體悟柳宗元的特殊際遇與情懷,并在此基礎上遷移、隅反,做到貼近高中學生的閱讀實際、生活實際、思維實際;將本課程納入綜合性學習的范疇,把地方性教材的建設與誦讀、征文、參觀、采風、攝影、旅游等課外活動的開展聯成一個互動的整體,以柳宗元經典詩文特別是有濃郁的柳州地域色彩的文本為載體,著眼于普及,與綜合性實踐活動、研究性學習相交融,這樣的教材編排設計就足以凸顯這門課程的實踐性特點了。
編者注:本文為廣西教育科學“十二五”規劃B類重點課題“廣西高中課改背景下語文地方性課程的開發與實踐研究”的研究成果??傉n題負責人為柳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副所長馬國軍,課題成員有覃方確、曾晶、唐興華、邵瑩、曾懿、黃超華、陳升世、黃明杰、李嘉圖等。其子課題研究仍在進行中。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