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按照《農業部關于加強農業廣播電視學校建設加快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的意見》,近年來,湖北省武漢市東西湖區農廣校充分發揮農民科技教育培訓主陣地、主渠道作用,重點圍繞建設現代農業和發展農業產業,努力探索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新特點,逐步形成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東西湖”模式,受到各界關注。現以該模式為實例,談談構建以農廣校為主陣地的“一主多元”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一、“東西湖”模式構成與解析
武漢市 “東西湖”模式,是以東西湖區農廣校為主體核心,以職業農民為培訓對象,以農業企業、農業專業合作示范社、農業標準化示范片(園)區、農業科技展示園區為實訓基地,以新型職業農民之家、新型職業農民服務中心等“六個”支點為手段的跟蹤服務網絡,以提升新型主體農業發展理念、農業專業技能水平、農業經營管理水平為目標的課程體系,以“四種”創新教法為主要教學方法而構建的“一主多元”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一)“東西湖”模式的主體核心是農廣校
為什么說“東西湖”模式的主體核心是農廣校,主要體現在內、外在組織形式上:
一是從內在組織形式上看,實施主體是農廣校。2013年初,東西湖區委、區政府為推進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工作,按照“政府主導,地區推動”的要求,成立了以區政府分管農業的領導為組長,以區委街道、農業行政主管部門、農廣校和有關企業、合作社實訓基地法人為成員的教育培訓工作領導小組,并下設辦公室。辦公室掛靠區農廣校,農廣校校長任辦公室主任,履行區政府職責,負責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資格認定、規劃制訂、基地認定及牽頭組織實施。
二是從外在組織形式上看,培訓主體表現的還是農廣校。無論是建立實訓基地、跟蹤服務網絡,還是訓前建立學員學籍信息檔案,訓后建立的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始終由農廣校組織協調,整個培訓工作始終離不開“東西湖農廣校”的標識。
(二)“東西湖”模式“一主多元”的表現特點
“一主多元”,是以“政府主導、行業管理、產業導向、需求牽引”為原則,形成以農廣校為主體,以農業科研院所、農技推廣服務機構為補充,以農業園區、農業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為基地,滿足新型職業農民多層次、多形式、廣覆蓋、經常性、制度化教育培訓需求的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
所謂“一主”,就是培訓的主體是東西湖區農廣校牽頭并組織承擔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的一切工作。
“多元”,一是以產業發展為導向,根據新型職業農民分類情況,建立實訓基地。目前建立了20個不同專業類別的實訓基地和以“家庭農場式、合作社聯合式、工廠標準生產式、科技園區孵化式”為特色的4個實習見習聯系點。二是在農廣校主渠道的引領下,建立多元參與協作機制。在東西湖區委、區政府的支持下,工商、稅務、司法、國土規劃等17個職能部門共同參與并支持下,區農廣校興建了一個200平方米,集信貸融資、政策咨詢、法律援助、證照代辦、信息查詢、市場策劃、商標注冊等為一體的“東西湖區新型職業農民綜合服務中心”和現代農業教育培訓實例展示平臺“新型職業農民之家”。三是構建了“六個”跟蹤服務網絡支點。即以“東西湖區新型職業農民綜合服務中心”為支點,為新型職業農民的事業發展提供全程保姆式的跟蹤服務;以 “新型職業農民之家”為支點,通過設置農民沙龍、莊稼醫院、農業大學生(創業)蝌蚪合作社、田間學校、農民大講堂等家庭模塊單元,為新型職業農民提供“看得見、摸得著、學得到、帶得回”的載體;以“專家指導團隊建設”為支點,開展“一對一”、“多對一”的上門輔導;以設立“‘82668專家服務熱線”為支點,開展24小時無間斷咨詢服務;以“湖北農業遠程教育網東西湖分站”和“湖北農業創業網”等平臺為支點,隨時隨地開展網絡遠程輔導;以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為支點,開辟專版,設立專欄,宣傳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政策。
(三)“東西湖”模式獨具的教育培訓方式
新型職業農民培訓,不同于一般性農業從業職業技能培訓、農業專項技術培訓和農業創業培訓。怎樣在較短的時間內出效果是首要課題。東西湖區農廣校以其獨特的課程體系和“四種”創新教學方法,形成了教學新模式,很好地解決了這一難題。
一是獨特的課程體系結構。區農廣校根據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和農業生產規律及新型職業農民的成長特點、職業需求、產業遠景,從提升他們的農業發展理念、專業技能水平、經營管理能力出發,將課程體系設置為農業職業技能、規模經營管理和職業素質提升三個模塊,并配套相應教學內容,選聘培訓指導教師。
二是創新“四種”教學方法。一是標準引進教法。結合學員產業技術需求,以農業現代化、標準化、精細化為切入點,組織學員進基地,復制和引進生產經營模式。這種教法,已為153名學員實現了生產方式和技術的引進,人均增收6.8萬元/年。二是聚合鏈式教法。對職業農民中有創業想法的,與實習見習聯系點對接,讓學員到生產經營一線進行中長期培訓,有所感悟,萌發創業意識,學會創業知識本領。現已培育出了196位家庭農場主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帶頭人。三是職業更新教法。讓有改善生產經營想法的學員,走進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通過現場考察、車間見習、交流思想等方式,提升學員的職業綜合素質和生產經營管理水平。據統計,先后有36位學員創辦的企業和合作社實現扭虧為盈,另有8位學員獲區政府1.5萬畝設施蔬菜大棚建設承包權,實現了規模和效益的雙增長。四是群體孵化教法。讓有志創業的回鄉青年、農二代、大學生和有一定社會資源的有志投身農業的學員抱團,進農業產業園區學習,用工廠化生產方式集體孵化一批企業原料核心供給商。目前已有32名學員取得了園區企業的原料訂單。
二、幾點啟示
(一)鞏固主體地位,關鍵是依靠黨政領導。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試點工作是政府行為,離不開地方黨委、政府及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的重視和支持。“東西湖”模式成功經驗得出:只有得到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各個部門大力支持,才能有區農廣校這個主體陣地,才能形成“一主多元”的培訓機制,才能把農民教育培訓辦得好、辦得響、辦出特色。
(二)發揮主體作用,關鍵是改善能力條件。基層農廣校是農業部門開展農民教育培訓的主陣地、主渠道,是公益性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最大限度發揮農廣校在職業農民培訓中的主體作用,關鍵是通過改善主體基礎服務能力條件,實現在農民科技教育培訓服務領域的全覆蓋。全力推進“空中課堂”、“流動課堂”、“田間課堂”和“固定課堂”四大課堂的一體化建設,保證教學有設備、下鄉有工具、學習有場所、實習有基地,才能提升職業農民培訓的效果。
(三)激活多元機制,關鍵是堅持面向產業。“東西湖”模式的成功,不僅強化了主陣地,關鍵是激活了多元協作的培訓機制,形成了以區農廣校為主,農業技術及經營服務組織、社會力量和有關資源共同參與的大聯合、大協作、大教育、大培訓格局。其特點就是培訓密切結合產業需求育人才,密切圍繞產業發展抓培訓,依托產業基地練本領,讓新型職業農民在實訓中成長,在產業鏈中成長,使其再為產業發展和擴張提供原動力。
(四)提升培訓質量,關鍵是完善培訓機制。構建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體系,根本目的是提升教育培訓質量。作為體系主陣地的農廣校要以此為目標,不斷深化培訓教學的改革。在培訓模式上,大力推進“送教下鄉”、“農學結合”;在教學設置上,圍繞主導產業設專業,圍繞生產經營過程設課程;在培訓組織上,按照農業生產周期規律和農業關鍵技術環節開展分段式培訓,緊密結合農時季節組織農民按需培訓;在教材開發上,采用簡短、通俗、易懂、生動、活潑的文字,突出生產過程和案例分析,農民更歡迎。
湖北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 耿墨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