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家瓊,成祥林,汪華,楊濤,吳治姣
長江大學臨床醫學院
荊州市第一人民醫院神經內科,湖北 荊州 434000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指由于某種原因造成椎—基底動脈供血障礙,導致相應供血區局灶神經功能缺損而產生的臨床癥狀和體征。長期以來,缺乏對其有效的檢測手段和方法,因此臨床診斷具有一定的困難。經顱多普勒超聲(TCD)能觀察椎—基底動脈系統的血流動力學變化,具有無創、安全、方便及動態了解椎—基底動脈血流動力學情況的特點,因此可以作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診斷的一種重要檢測手段。現將我院經門診或住院診斷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150例患者TCD檢查結果進行分析,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進一步診斷提供指導。
150例病人均為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經門診或住院診斷為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患者,其中男性62例,女性88例。年齡32~68歲,平均47歲。病程最短半月,最長3月。伴有高血壓病史39例,糖尿病17例,頸椎病37例,心臟病史7例。病人全部符合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標準:①發作性眩暈、惡心和/或嘔吐;②耳鳴,雙下肢無力,復視、交叉性感覺障礙,眼震,交叉性癱瘓,吞咽困難,構音障礙,共濟失調及平衡障礙,意識障礙,視力障礙,視野缺損等;③排除腦卒中,中毒性及耳源性眩暈。健康對照組70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40例,無頭暈及家族史。2組年齡、性別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采用Sonara TCD儀,探頭頻率2MH2,經枕窗探查雙側椎動脈、基底動脈收縮期血流速度、舒張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血流方向、搏動指數、頻譜形態等,儲存并打印成圖進行分析判斷。
腦血管痙攣的TCD診斷采用華揚的標準[1],血流速度的正常值采用高山的標準[2]。
所有150例患者中,VA、BA檢測結果141例異常(94%),9例正常(6%)。TCD檢測陽性率高,69例BA和(或)VA血流速度增快,其中15例伴有頻譜形態,考慮為血管狹窄,54例頻譜形態正常,為血管痙攣。42例VA和(或)BA血流速度減慢,頻譜形態正常,進一步診斷有頸椎病,30例血流速度減慢,波峰圓鈍,S2>S1、PI、RI,S/D比值增高,為動脈硬化所致。具體見表1、2。

表1 高流速型病例組與正常組的收縮期峰流速(Vs)比較

表2 低流速型病例組與正常組的收縮期峰流速(Vs)比較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指椎—基底動脈系統發生的缺血性病變,椎—基底動脈由于長期慢性的供血不足,側枝循環有所開放,故一般病情較為輕微,病程進展緩慢,以臨床癥狀為主,且涉及面廣,變化較多,而神經系統的陽性體征較為輕微,甚至未能檢測到。其病因較為復雜,一般有以下幾種,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3]、頸椎病、頸部肌肉的勞損及無菌性炎癥等。其臨床癥狀為眩暈,嚴重時常伴有惡心、嘔吐等癥狀。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另一個常見癥狀為突發性昏厥,又稱猝倒癥,發作時患者會突然發生昏厥倒地,但很快會恢復,自己站起來,發作時間較短,還可出現視野障礙、復視、共濟失調等。
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TCD表現主要是椎動脈和(或)基底動脈血流速度降低(收縮期血流速度低于正常范圍以下),也可為椎動脈和(或)基底動脈血流速度增高,表現為血管痙攣,導致供血減少。如果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由于腦動脈硬化引起,則TCD檢測時除椎動脈和(或)基底動脈出現低流速外,還可出現動脈硬化的多普勒頻譜特征:包括收縮峰圓鈍,S2>S1,峰時延遲,PI、RI、S/D比值增高等。如果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是由于椎動脈和(或)基底動脈狹窄引起的,則TCD檢測時會出現狹窄的多普勒頻譜,即狹窄血管收縮期高流速,頻譜紊亂,伴湍流或渦流及尖銳雜音。
TCD作為一種檢測顱內動脈血流動力學改變的無創檢測手段,已被廣泛應用于臨床,是唯一能夠檢測腦血管血流動力學異常的技術,可以確定動脈痙攣、狹窄、閉塞和供血不足,為缺血性腦血管病提供了客觀的診斷依據[4],也可以對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提供客觀依據[5],尤其對動脈狹窄的檢測具有重要診斷價值[6-7],敏感度為84%~92%。本組病例TCD檢測VBI中異常率為94%,遠高于文獻報道[8],TCD在檢測VBI中異常率為54%~80%。這主要與本組病例均為發作期病人,年齡較輕,枕窗透聲條件好有關。本組病例顯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患者收縮期血流速度增快69例占46%,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本研究病例組中收縮期血流速度降低72例占48%,與正常對照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血流速度增快主要因為頸椎肥大、軟組織勞損,韌帶鈣化刺激交感神經興奮,造成動脈痙攣,或者椎—基底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所致。血流速度減慢主要因為頸椎骨退行性變化對椎動脈產生機械性壓迫,致椎動脈血流受限,頸部肌肉的勞損及無菌性炎癥,也可以使該部位的椎動脈受壓血流速度降低,動脈硬化,骨刺壓迫,使VA、BA供血因壓迫而引起血流速度減慢。本研究病例組中15例患者伴有頻譜紊亂、頻窗消失,伴湍流或渦流及尖銳雜音,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該處的血管不規則、不穩定地擴張或收縮,或動脈粥樣硬化、管腔狹窄使血流處于紊亂狀態,高流速在此形成湍流或渦流致使血管壁產生振動而使頻譜異常和血管雜音。
綜上所述,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患者大部分血管處于舒縮功能異常狀態,導致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臨床癥狀。
由此可見,TCD檢測為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提供了無創性、簡便且準確的診斷方法,對某些臨床癥狀如眩暈、頭暈、突發生昏厥、視野障礙等作病因學的鑒別判斷,為臨床治療提供依據。
[1]華揚.實用頸動脈與顱腦血管超聲診斷學 [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2:104-106.
[2]高山,黃家星.經顱多普勒超聲的診斷技術與臨床應用 [M].北京: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4:376-377.
[3]楊波,宋來君,吳保平,等.簡明經顱多普勒超聲學 [M].鄭州:河南醫科大學出版社,1997:168.
[4]李宏,劉鳳林.TCD對急性腦動脈硬化腦梗塞的診斷價值臨床意義 [J].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03,11(2):100-101.
[5]洪雁.缺血性腦血管病復發的危險因素分析(附691例報告)[J].廣西醫學,2005,27(6):824-826.
[6]張建宏,范建中.經顱多普勒超聲對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診斷及評定價值 [J].中國康復,2000,15(1):1.
[7]李宏,劉鳳林,王偉.經顱多普勒對青年人缺血性卒中臨床應用價值 [J].中風與神經疾病雜志,2006,23(1):105-106.
[8]楊琍,張雙國.TCD在椎一基底動脈供血不足中的臨床應用 [J].卒中與神經疾病,2001,8(3):175.
[編輯] 何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