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實施新型職業農民培育,不僅要加強教育培訓和認定管理,更要在此基礎上,加強對職業農民的政策扶持,才能更好地鞏固培訓成果,解決農民在資金、技術、社會保障等方面的后顧之憂,讓職業農民在良好的環境里就業創業,通過全社會的努力,鍛造一支扎根農村、獻身農業、意識超前、素質過硬的新型職業農民隊伍。那么,如何對新型職業農民進行政策扶持?
把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納入全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制定職業農民培育戰略規劃,協調職業農民培育與農村經濟發展有關問題,提出相關扶持政策,推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工作發展,促進新型職業農民培育與環境、資源協調發展。
為職業農民提供資金獎勵和資金扶持。政府每年拿出專門款項,獎勵獲得認定的新型職業農民;金融部門在貸款額度、利率等方面實行優惠,使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創辦者等從事各種農業項目創辦的農民獲得啟動資金,同時激勵初級職業農民向更高一級的職業農民邁進;出臺針對職業農民從業創業的優惠政策,對自謀職業者、自主創業者、退役軍人、返鄉農民工等群體提供擔保貸款,提供創業基金、創業補貼和創業場所,吸引這部分人參加到務農隊伍中來,壯大農民隊伍,逐步培養高素質的職業農民;針對在原有基礎上規模擴大,帶動能力顯著增強的農民,給予更優惠的政策扶持,并按要求認定為更高一級的職業農民。
為職業農民提供科技支持。發展現代種業,培育突破性新品種,挖掘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功能基因,創建目標基因高效轉化平臺,常規技術和生物技術育種相結合,選育創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高產、優質、多抗、廣適的動植物新品種;加快轉變農業生產經營方式,推進農業科技園區和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建設。著力突破農業重大關鍵技術和共性技術,切實解決科技與經濟脫節問題。
為職業農民提供技術和知識支持。積極建設實訓基地,增強辦學特色,積極宣傳畢業生投身新農村建設的創業典型,提升全社會的認同感,增強涉農專業的辦學吸引力。通過訂單培養、送教下鄉、遠程教育、項目引領等模式,組建專家團、講師團,整合陽光工程培訓等項目,開展農業機械管理使用、種植、農村經濟管理、商品經營等方面的培訓,調整和優化農民的專業結構和知識結構,為社會輸送高素質的農業人才。
鼓勵土地流轉和加強基本農田建設。鼓勵職業農民通過多種形式流轉土地,實現規模效益。積極實施土地開發整治項目,對新型職業農民培育重點鎮進行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農田質量。
工商稅務部門的支持扶持。提升服務意識,簡化辦事程序。對農民注冊創辦企業、繳納稅費等環節進行優惠。
此外,農業保險、社會保障等也是新型職業農民支持扶持政策要探索的主要內容。
在今后的實踐中,還應發動全社會的力量關注“三農”問題,關注職業農民培育和發展的問題,繼續修改和完善現有政策,梳理和出臺更為科學合理,更具操作性和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完善職業農民的各項扶持保障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