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杰
摘 要:城鎮化是擴大內需、拉動增長的持久動力。中國目前已經進入工業化中后期,但是城市化還很落后,城鎮化的加快,必然伴隨著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的轉換。在此過程中,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旅游業、文化產業、物流業等在向支柱產業轉換中快速發展。
關鍵詞:城鎮化;產業轉移;服務業
中圖分類號:F26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4)07-0065-02
中國未來面臨潛在經濟增速的下降,但是,城鎮化進入深入發展階段所帶來的投資、消費需求將為國內經濟未來十至二十年的發展提供驅動力。城鎮化創造需求,加快了經濟結構的調整與升級,通過工業化與城鎮化的互動完成投資到消費驅動的轉換。伴隨著人均國民收入的提高、城鎮化的推進,也必然有一個主導產業、支柱產業轉換的過程。
一、城鎮化和產業結構演變
(一)城鎮化的內涵
城鎮化是由傳統農業社會向現代工業社會發展的自然歷史過程。城鎮化是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綜合表現,其內涵可以概括為以下四個方面:第一,城鎮化是城鎮人口比重不斷提高的過程;第二,城鎮化是產業結構轉換的過程;第三,城鎮化是居民消費水平不斷提高的過程;第四,城鎮化是城鎮文明不斷發展和人的整體素質不斷提高的過程。
(二)產業結構演變
產業結構演變是隨著經濟發展需求結構的變化,生產部門和服務部門的產出構成將隨之發生轉變,從而使資源在不同產業部門的配置構成也發生變化。產業結構的演進主要表現為產業的高度化和合理化。
城市經濟理論研究表明,城市化的發展受到三大力量的推動與吸引:農業發展、工業化和第三產業崛起。并且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深入,這三種力量依次處于主導地位。就城市化與產業結構的關系而言,可以表述為:產業結構的變動體現為城市化的變動。城市化首先是一種產業結構由第一產業為主逐步轉變為以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的過程,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構成中所占的比例越高,則城市化水平越高。其二者是相互正向促進的關系。
二、城鎮化加速發展的潛力分析
目前,中國城鎮化已步入快速發展期。根據國際經驗,城鎮化率達到70%才穩定下來。目前中國城鎮人口占比剛剛過50%的大關,城鎮化率在今后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將近二十年后才能達到70%。由此,中國的城鎮化還有相當大的潛力和空間。
(一)農村人口轉化基數存在增長潛力
根據官方統計,目前中國離開農業的農民工為2.5億,其中80%左右離土又離鄉。按照一個農民工供養1~1.5個農村人口的保守計算,客觀上有2億~3億生活在農村的人口是依靠城鎮經濟支撐,也就是說,城鎮經濟業已承載了4億~5億的農村人口。如果能夠成功解決這4億~5億人的市民化問題,將實現70%的城鎮化率目標。
(二)城鎮就業的可行性
根據預測2030年中國的勞動力總量不超過7.5億,假設70%在城里,城鎮部門則需要提供5.25億個就業崗位。2011年中國第二、三產業的勞動力已經達到4.98億,增加到2030年的5.25億個需要年均增長0.5%。縱向來看,2003—2011年中國第二、三產業的就業增長率為3.5%。盡管這個速度隨著工業化進入到中后期因基數的增大無法持續,但是二、三產業未來二十年平均達到不到1%的就業增速是完全可行的。
(三)產業區域轉移促進城鎮化水平
產業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內陸省份轉移在過去幾年已經明顯提速,中部地區正在成為承接東部產業轉移的主陣地。隨著產業從東部沿海向中西部省份轉移,農民工外出到東部沿海打工的動力受到削弱,較低的生活成本也使得農民工更樂意本地就業。城鎮化為產業區域轉移鋪平道路。引導產業向中西部轉移,既能緩解東部大城市的負荷壓力,又能提升整個中西部的城鎮化水平。
三、城鎮化加速中的產業結構變遷
(一)國際產業轉移下的產業承接
產業轉移的一般規律是產業轉移由低端向高端層次延伸。國際產業的轉移自下而上劃分為五個層次,最低層是供應資源,其上是一般商品生產,再上是重化工制造,次高層次是金融服務業,最高層次是技術創新。1947年至今,全球經歷了四次產業轉移,總體趨勢為勞動密集型產業從美國向歐洲、日本轉移,再轉移至亞洲“四小龍”;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興起于美、日,后轉移至亞洲。伴隨歐美主要發達國家技術密集型工業產業以及第三產業的持續發展,相應產業進入生命周期的中后半階段,國際產業轉移的重心開始由原材料向加工工業、由初級產品工業向高附加值工業、由傳統工業向新興工業、由制造業向服務業轉變。因此,作為傳統的產業轉移承接地以及勞動力人本的相對比較優勢,國際產業的變遷與轉移也將為中國帶來未來服務業的發展機會。
(二)城鎮化加速下的國內支柱產業轉換
在工業化社會,與商品生產有關的生產性服務迅速發展,其中在工業化初期,以發展商業、交通運輸、通信業為主,在工業化中期,金融、保險和流通服務業得到發展,在工業化后期,服務業內部結構調整加快,新型業態開始出現,旅游、娛樂等服務業發展較快,生產和生活服務業互動發展。
1.支柱產業一:旅游業
中國旅游業已進入大眾旅游消費快速發展階段。據測算,中國旅游業增加值已占到GDP的4%以上,與旅游相關的行業超過110個,旅游業帶動了相關產業發展。其中,旅游業對住宿業的貢獻率超過90%,對民航和鐵路客運業的貢獻率超過80%。未來,中國旅游業將進入高速增長的新階段,旅游業總收入年均增長速度或將達到15%左右,2015年旅游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將達到5.5%左右。
2.支柱產業二:文化產業
國際經驗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與文化消費支出具有線性相關性。當人均GDP 在2 000美元~4 000 美元時,居民的文化消費需求開始凸現,文化消費將達到GDP 的4%~5%。隨著中國消費結構升級加快,文化消費潛力將快速釋放出來。2013—2015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速度將繼續明顯高于同期國內生產總值增長速度,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進一步提高。按照平均增速估算,2016年中國文化產業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將達到5%,文化產業在全國范圍內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endprint
3.支柱產業三:物流業
中國消費的大幅增加,伴隨消費模式的轉變勢必帶動物流需求的大幅擴張,推動物流業進入難得的發展機遇期。2013年8月6日,政府頒布《國務院關于深化流通體制改革加快流通產業發展的意見》提出了發展物流業的七項主要任務。其中,減輕流通產業稅收負擔真正觸及流通領域的成本核心,將有效降低流通成本;流通領域的金融創新及融資支持將為健全流通體系提供資金保障;流通領域信息化建設支持將大大提高流通效率和管理效率,物流業將進入一個高速發展時期。2013—2015年,中國物流產業將持續快速發展,預計全國社會物流總額將年均增長18%、增加值年均增長12%左右。
(三)城鎮化下的服務業發展
城鎮化會帶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帶動勞動收入占比和人均收入的增加。城市相對較完善的社會保障體系也促進預防性儲蓄的減少,這些都有助于提高邊際消費傾向促進消費。伴隨城鎮化,中國將進入國際公認的消費結構升級時期。
城鎮化不僅僅表現為城鎮空間的擴展,更重要的是表現為人口的集聚和城鎮人口規模的擴大。城鎮發展將增加第三產業的就業彈性和就業規模,提高服務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與發達國家服務業就業比重在65%以上相比,中國服務業就業比重仍然明顯偏低,服務業的滯后代表了增長潛力和空間的發揮需要勞動力和其他資源在空間上的集聚將由城鎮化的推動。未來五年,中國逐步進入后工業化階段,工業特別是制造業增速將逐步放緩甚至下降,第三產業將加快發展。預計服務業增速將達到12%以上,2015年將迎來產業拐點,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將超過50%。因此,在城鎮化加速階段,中國的支柱產業將主要在第三產業中誕生。
四、結語
城鎮化加速發展,可以實現以投資促消費,推進產業、區域協調發展的結構調整目標,推進經濟的服務化,實現結構轉型。進入后工業化時期,工業增速將逐步放緩甚至下降,城鎮化帶來的勞動力和其他資源在空間上的聚集將推動第三產業加快發展。中國產業升級和變遷的基本方向是主導及支柱產業將從重化工業以及制造業向服務業轉換。以服務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代表著未來產業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 付曉東.中國城市化與可持續發展[M].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1.
[2] 陳甬軍,陳愛貞.城鎮化與產業轉移[J].城鎮化與產業區域轉移,2004,(12).
[3] 陳平.產業轉移推動下的欠發達地區城鎮化——以江西上高為例[J].城市問題,2010,(5).
[責任編輯 陳麗敏]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