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琴紅
摘要:文章從轉變師生角色、創造性使用教材、注重過程體驗、注重生活、化學、社會的整合幾個方面,談了新形勢下需要更新觀念、追求化學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有效性;課堂教學;觀念
文章編號:1008-0546(2014)04-0081-02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隨著新課程的全面實施,課堂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化學課堂應是一種教師樂教、學生樂學的高效課堂。但在江蘇省現行的語數英三門學科算總分、兩門選修學科算等級的高考模式中,選修學科的地位是比較低的,不少高校在2013年自主招生理科筆試科目中又“瘦身”,取消了化學科目,使化學學科更加被弱化。不少學校分配給化學學科的學習時間較少,因此目前的化學課堂仍然普遍存在教師苦教、學生死學或不學,師生均疲憊不堪的尷尬局面。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仍是當今尤為突出的問題。教師作為實施課堂教學的一個關鍵要素,教師的教育教學理念將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我們不僅需要轉變教育方法,更需要更新教育觀念。
一、轉變師生角色,構建和諧課堂
教學活動是一種多向互動的師生交往過程,是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主動掌握知識,獲得技能,培養能力,創新思維的過程。英國哲學家約翰·密爾曾說過:在壓抑的思想環境下,禁錮的課堂氛圍中是不可能產生創造性思維火花的。教師的角色須由權威者、控制者轉變為引導者,服務者,建構和諧師生關系,為學生營造一個民主、平等、尊重、信任的學習環境。在這種和諧課堂下,教師沒有獨裁,不唱獨角戲;學生沒有壓力、戒備,不是沉默者和旁觀者。教師減少了強制灌輸和思維干預,把話語權交給學生,把時間還給學生,師生之間可以共同探究、合作討論,甚至可以允許學生在課堂上“插嘴”。
案例1:在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誤差分析教學過程中,本人正在講解定容時俯視和仰視刻度線引起的誤差時,有個學生“虎吃羊,虎的能力比羊的能力大,所以虎(俯)大羊(仰)小”的插嘴使課堂充滿了情趣,課堂氣氛立即活躍了起來,后來的檢測中,有關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配制誤差分析試題學生的正確率非常高??梢姡鹬貙W生,聆聽學生的心聲,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學生的心理壓力才會大大減輕,才會樂意與教師交流知識、情感、體驗,才可能使課堂有效。
二、創造性使用教材,激活化學課堂
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的教學理念越發深入人心。葉圣陶先生曾對教材有過精辟的論斷:教材無非是個例子,通過這個例子來使學生達到舉一反三的本領。教材不再是學生直接掌握的對象,教材是“材料”,是“學材”,是師生交流的媒介。因此作為課程改革的執行者、推動者,不應照本宣科、就教材講教材;而應是運用教材進行創造性教學,從而讓化學學習更具探究性、創造性,讓化學學習更具有魅力,使化學課堂更具有活力。
案例2:在對人教版高中化學必修1氯氣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教學處理時,兩位老師采用了不同的教學手段。
一位教師采用了以下方法:
[教師]在常溫下,將氯氣通入氫氧化鈉溶液中,得到以次氯酸鈉為有效成分的漂白液,在黑板上寫出了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學生]整理筆記。
另一位教師采用了以下方法:
[教師]你知道84消毒液能漂白有色物質嗎?
(學生進行實驗驗證)
[教師]知道84消毒液的有效成分嗎?請同學們閱讀84消毒液產品說明。
(學生閱讀)
[教師]工業上將氯氣通入氫氧化鈉溶液中,可以得到次氯酸鈉,請利用氧化還原反應的原理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本案例中前一位教師是“教教材”,灌輸式向學生傳授氯氣和氫氧化鈉溶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學生只要死記硬背就能掌握該化學方程式,但這樣枯燥乏味,課堂沉悶,不能喚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后一位教師深入鉆研教材,打破了“教教材”的傳統教學模式,創造性使用教材,使知識的獲得與具體的情景有機結合,使知識充滿情趣而達到學生樂學的境地,這樣的課堂充滿了活力,充分體現了新課程理念。
三、注重過程體驗,引導積極參與
《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強調“通過以化學實驗為主的多種探究活動,使學生體驗科學研究的過程,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強化科學探究意識,促進學習方式的轉變,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但目前高中化學教學普遍處于“搶進度”的尷尬局面,“演示基本應付,分組幾乎不做”,“畫實驗”、“講實驗”,在電腦上“看實驗”等現象時常發生,這些做法必定扼殺學生主動體驗、感知獲取知識的能力,阻礙創新思維的發展。因此,化學教學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實際,多讓學生動手嘗試實驗,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切身面對新環境、處理新問題,會使學生在過程中豐富個體的體驗,提升體驗的質量和內涵。
案例3:在Fe2+和Fe3+相互轉化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從化合價變化的角度分析了Fe2+和Fe3+相互轉化的可能性,然后要求學生根據提供的實驗藥品和實驗儀器設計實驗方案,再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分析,進行實驗;最后讓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和所學的知識寫出相互轉化的化學方程式。整個過程都是讓學生親身體驗,動手設計、動手實驗、動手寫方程式,學生積極參與,變“要我學”為“我要學”,學生成為課堂的真正主人。因此,注重過程體驗,引導積極參與,有利于增強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識,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
四、注重生活、化學、社會的整合,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
化學知識實用性強,更應用于生活實際。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要從已有的經驗出發,從身邊的化學物質和現象入手學習物質構成和變化的知識,然后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解決社會生活問題,使學生切身體會到“從生活走進化學,從化學走向社會”的基本理念,使學生感覺到真實的有用的化學,從而激發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求知欲望。
案例4:在二氧化硫的性質教學過程中,教師從龍門石窟遺產受到酸雨的破壞情境切入,從生活到化學,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走近二氧化硫,探究二氧化硫,通過實驗驗證的方式認識二氧化硫,認識酸雨形成的原因;最后從化學走進社會,運用物質性質思考防治酸雨的策略,體現化學學科價值,也落實了課程標準中關于“關注人類面臨的與化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參與意識和決策能力”的要求。
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有效課堂教學作為一種理念,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該扮演多重角色,在優化課堂教學中起主導作用,因此教師必須摒棄傳統教學觀念的束縛,從本質上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從而達到教學效益的最優化。
參考文獻
[1] 吳洪永.更新觀念追求物理教學最優化[J].中國教育學刊,2012,(1):85-86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實驗)[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3] 俞紅珍.讓學生成為教材“二次開發”的參與者[J].課程·教材·教法,2009(9):15-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