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鵬頤
(福建師范大學 經濟學院,福建 福州 350117)
精益思想不僅是一種生產方式,而且是一種管理理念。精益思想認為,不產生價值的活動是極大的浪費。企業要根據用戶的具體需求生產產品,提高有價值活動的效率,消除不增加價值的活動。本文針對我國化肥浪費情況,將精益思想貫穿于化肥物流系統中,設計精益物流新體系,調控化肥物流價值流,以盡可能短的物流業務流程,實現物流費用最小、物流速度最快。并強調滿足化肥用戶個性化的要求,提高增值效益。達到價值最大化和浪費最小化精益思想的要求。這不僅改變化肥浪費的現狀,還有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意義。
農業是弱質產業,涉農大多項目都提出加大投入。而化肥產能過剩,出現投入過多的現象,而且這個現象持續已久。參照已有的研究[1],采用“因子貢獻度”、“指標偏離度”、“障礙度”3個指標分析診斷2004~2010年份間影響福建農業生態經濟發展的障礙因素,結果表明:2007年之后,直至研究結束的2010年,在20項資源、環境和經濟因素中,化肥用量過大一直列入障礙度首5項之內(見圖1)。說明近年來福建過量使用化肥已成為發展農業的一個障礙因素,這也是我國普遍存在的現象。
我國耕地面積僅占世界耕地總面積的9%,而施用氮、磷、鉀總養分量占世界總量的25%。每公頃平均施用化肥256公斤,是發達國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2],過量施用化肥,不僅造成資源浪費,增加農民負擔。我國化肥在農業生產資料的投入中約占50%①,化肥平均利用率不到30%,遠低于發達國家55%的水平②,水體富營養化通常因此而發生,造成環境污染,一些地區近海水域因富營養而發生大面積的赤潮。我國以占世界9%的耕地用去了世界三分之一的化肥,單位面積用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7倍③,這個現象與當前化肥物流只“送”不“配”有一定關系。物流配送業是將供貨方的貨物,通過各種作業,按照需求,配送到需求的場所?!八汀迸c“配”應是有機的整體,特別是使用技術性很強的化肥,按照需求配送更顯重要。現在我國允許多種經營主體進入化肥流通領域,形成互相競爭的格局。在當前我國化肥產能過剩的情況下,各經營主體著重關心銷售數量,以銷售數量多少作為自己的業績,往往夸大宣傳化肥肥效,致使有些農民誤以為施得越多越好。即使有些地區農技部門通報化肥配方,卻未必買全針對當地最適合的化肥品種,用戶一般只能買到什么用什么。物流部門關心的是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忽視了應有的技術服務。由此造成化肥的極大浪費,以精益思想重構化肥物流體系迫在眉睫。

圖1 福建省農業生態經濟發展各年份主要障礙因子圖
新設計的化肥物流配送體系構思是以精益思想為指導,以逆向“拉動式”方式控制著整個物流過程,在系統性收集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從下而上系統歸納,尋找反映化肥需求的真實情況。以滿足化肥用戶個性化需要為宗旨,以信息化為先導,以技術服務為中心,形成化肥物流配送體系。首先由鄉鎮化肥配送節點從轄區內收集用戶需求、土壤狀況、種植計劃和測土配方施肥成果等信息,經綜合分析系統歸納,提出化肥“三配”計劃,即配準時間、配對數量、配好品種。這是技術性很強的工作,也是當前最薄弱的環節。精益思想植根于“配”,鄉鎮化肥配送節點將“三配”信息傳遞給區域化肥物流配送中心。其次,根據自然條件和農業發展方向的相似性,組建區域化肥物流配送中心,突顯化肥供應的時間、品種與數量的區域特征。區域化肥物流配送中心向供應鏈上下游延伸。上游聯系生產企業,綜合通報來自各鄉鎮化肥配送節點化肥“三配”信息,使企業不斷調整產品結構,運用拉動式準時化生產,在源頭上保證化肥質量,調控生產數量,做到質量可靠、價格合理、發運及時、適量供應。化肥物流配送中心用精益的思想優化流程,把精益思想植根于“運”,提高運送效率和降低運送成本。鑒于化肥具有常年生產、季節性消費的特點,必須裝配專業化的倉儲設施,做到庫存管理、揀貨作業系統精益化,合理地平衡庫存,提高了貨物倉儲和周轉能力,為用戶提供快捷服務。同時推行精益運送,開展高效率的混載化肥配送。將不同廠家的化肥和不同種類的化肥混合起來運送到下游各鄉鎮化肥配送節點,發揮商品配送的批量效益,提高運貨車輛的裝載率。當鄉鎮化肥配送節點接受物流配送中心送來的化肥時,按用戶要求,進行小型化包裝處理,并送貨上門,指導用戶使用。盡量增加送貨頻次,減少每次送貨量,做到隨要隨到、要什么送什么、要多少送多少,由漫散型配送向針對型配送轉變。鄉鎮化肥配送節點是化肥物流的最基層的組織,要用扎根理念激活,促使產品價值化[3]。關鍵在突出化肥“三配”的技術特點,將施用技術物化成產品,與銷售相結合,不止送貨上門,還伴以技術指導,使化肥科學施用真正落實到的田頭。由此形成鄉鎮化肥配送節點、區域化肥物流配送中心、生產企業三級的配、產、運、送、施一體化化肥物流技術配送體系。先是鄉鎮化肥配送節點的“配”,有了上述“三配”計劃,企業可以此作為“產”的依據,繼之由區域化肥物流配送中心的精益化“運”,最后由鄉鎮化肥配送節點與終端用戶緊密對接的“送”和“施”。于是構成化肥物流的簡捷供應鏈,實現精益改革。
3.1 觀念創新。追求完美是精益思想的精髓所在。精益管理通過消除工作過程中一切浪費現象、滿足用戶個性化需求,保證服務的完美[4]。當前化肥生產不按用戶的需求投入和產出,產能過剩,便把大批量產品推給用戶,造成浪費。改變這一現狀,貴在觀念創新,消除傳統物流各部門只關心本部門的局部利益的思想局限,樹立精益價值觀。推行化肥精益物流的意義,不止是節約化肥,而要提高到關系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層面上來認識,自覺從“以營銷為中心”轉變到“以服務為中心”觀念上來。真正做到依靠用戶需求拉動價值流,并設法使價值流不間斷的流動,視停滯為浪費,實現物流全過程的“零浪費”。只有達成這一共識,才可能使化肥物流實現適量快捷供應、減少浪費、滿足客戶的價值需求。
3.2 體制創新。改變傳統化肥過量供應所造成的浪費,必須改革現有銷售與技木指導分割的散漫型化肥供應機制,轉變為兩者相結合的針對性供應機制。轉變這一機制重點在于基層重組,即利用現有資源,把鄉鎮供銷社與農業技術推廣站結成聯盟,建成化肥與技術配送的“結合體”——鄉鎮化肥配送節點。供銷社擁有健全的經營網絡、場地和設施;農技站掌握“測土、配方、施肥”一整套技術,把技術物化為產品,兩者優勢互補,做到化肥銷售與技術服務相結合。這樣可把分散農戶對化肥的需求轉化成一定范圍內對化肥的統一需求信息,減少化肥市場供應盲目性。佟鑫等指出:由于信息不對稱導致的市場失靈,市場本身又無法有效的解決。因此,政府需要承擔規劃和引導的功能,對農產品安全進行有效的監管,通過提高監管效率來確保農產品食品安全,使消費者的利益得到保障[5]。為此,政府要立足于化肥精益物流發展的需要,加大政策引導力度,采取行政和經濟手段,改革傳統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體制上的障礙,將鄉鎮供銷社與農業技術推廣站建成一種以技術服務為中心的新型穩固的合作關系,采用全新的工作方式,突出技術指導,服務農民。
3.3 管理創新。傳統化肥物流管理只顧將化肥產品盡快流動到用戶手中,而忽略從基層捕獲用戶需求的信息這一重要環節,浪費現象往往由此而生。因此化肥物流管理要以信息化為先導,提高快速反應能力,優化物流全過程。注重雙向流動,即商品從生產企業向用戶流動,用戶需求信息也向生產企業流動,而且后者流動居先。從現有商品流單一流動轉變為商品流、信息流雙向流動,從單一環節優化向全過程優化轉變,從遲緩流動向簡捷流動轉變。為此要利用現代信息技術,以互聯網為依托,以專業化的物流信息網為支撐,構建物流綜合信息平臺。把物流各個環節置于數字網絡空間環境下,形成高效、敏捷的管理機制。通過物流信息快速、實時的流動,不斷推動用戶信息向價值鏈的上游滲透。使得上游的供貨方能夠及時準確地了解用戶所需化肥品種、數量和時間,在需求到來之前做到心中有數,能動地對市場作出快速的反應,提高服務水平。從而以信息化帶動精益物流的發展,形成一張高效的配送網,實現商品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環。做好這項工作,還必須有一支專業技術隊伍的有力支撐。
過量使用化肥已成為發展農業的一個障礙,這與當前化肥物流只“送”不“配”有一定關系。本文基于精益思想設計化肥物流配送體系。從“以營銷為中心”轉變到“以服務為中心”,優化化肥物流配送,凸顯技術服務特征。以逆向“拉動式”方式控制整個物流過程,在系統性收集用戶需求的基礎上,從下而上系統歸納,尋找反映化肥需求的真實情況,在源頭上調控生產數量,保證質量。做到“配”與“送”密切結合。新體系以創新為動力,以信息化帶動化肥精益物流發展,實現從現有商品流單一流動轉變為商品流、信息流雙向對流,由漫散型配送轉變為針對型配送。這不僅改變化肥浪費的現狀,還具有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意義。
注:①參見中國農業技術推廣協會肥料與監測專業委員會匯編的大型工具書《中國肥料指南》,2006年在肥料行業內部發行。
②參見農博網http://www.aweb.com.cn2008年11月03日09:42。
③參見中國化肥網http://jiage.cngold.org/c/2013-07-22/c2012016.html 2013年7月22日13:45。
[1]朱鵬頤.福建農業循環經濟發展評價與思考[J].東南學術,2007(3):78-86.
[2]曾希柏,楊正禮.中國農業環境質量狀況與保護對策[J].應用生態學報,2006(1):131-136.
[3]田霖.扎根理論評述及其實際應用[J].經濟研究導刊,2012(10):224-231.
[4]范鵬,張吉麗.以精益思想為指導構建中國企業精益之路[J].學術論壇,2006(3):23-25.
[5]佟鑫,楊春河,白蘭,等.農產品物流系統價值鏈主體行為分析[J]. 物流技術,2013(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