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 要(湖南現代物流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131)
物流,自其歷史地誕生以來,就客觀地以迅猛的態勢向前發展著。然而,作為一門科學,人們首先最為關心的問題則是其基本概念的詮釋,亦即,什么是物流?有人說,貨通九州就是物流。可是,貨為什么要通九州?是什么驅動力促使貨通九州?怎樣通九州?如何確保其通九州?通九州的過程存在哪些問題?如何解決?等等,這些問題終究要回歸到對物流基本概念的認知上來,且無疑有待我們予以科學回答。
當今物流理論紛爭,擇其要者存如下幾派學術觀點:其一認為,物流是由物品的運輸、儲存及其附屬業務等組成的活動模式,現代物流區別于傳統物流則在于現代物流是融入了現代信息技術的綜合性活動模式。其二認為,傳統物流一般是指物品在空間與時間上的位移;現代物流是側重于物流管理。其三認為,應從物流固有屬性與非固有屬性為鑒別標準的角度來區分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前三種觀點的認知前提均為:物流之“流”涵義是物體的定向位移。進而認為,物流應劃分為傳統物流和現代物流。其四認為,物流乃新生學科領域,不存在傳統一說。此種觀點雖道出了物流概念的歷史范疇屬性,但卻未能予以科學詮釋。
科學理論存在紛爭,純屬正常,然而,就其基本概念認知模糊引發紛爭,折射出此理論健康、科學發展所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回歸、剖析歷史的視角,探尋物流理論起源、發展的本來面目,提出了物流概念的新觀察,即,從物流之價值取向的角度,認為物流應劃分為狹義物流和廣義物流,且對狹義物流與廣義物流做出了明確界定。為此撰文如下,拋磚引玉,與同行學者探討、商榷。
社會發展是由生產力與生產關系這對矛盾運動推動的。
在一定生產力條件下市場經濟的發展由社會分工所支持,而社會分工的廣度依存于市場的擴大,市場的擴大又依存于以運輸為紐帶的物的流動。亦即,物的流動效率與質量在一定意義上客觀推動著市場擴大,為社會分工創造條件,進而推動市場經濟發展,反之,市場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則為物流活動的發展帶來機遇、提出挑戰、創造條件,從而進一步推動物流的發展。并且,隨著社會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分工更細更專業,生產產品的數量、品種更大更多,市場更為廣闊,商品流動的時間、空間更加延伸,涉及領域或障礙或利益分配等也更多更復雜,如此,商品能否有效甚至高效流動便呈現出它的時代經濟意義或價值,而其在整個社會經濟“軀體”中如同人身“血液”般的功能或機能被漸漸挖掘出來。物流學科的誕生與經濟的發展密不可分。
在生產力相對落后、社會產品處于供不應求的歷史階段,由于市場商品匱乏,制造企業無論生產多少產品都能銷售出去。于是,大力進行設備更新改造、擴大生產能力、增加產品數量、降低生產成本,以此來創造企業剩余價值,成為了物資源領域的“第一利潤源”。當生產力相對發達、產品充斥市場,轉為供大于求,銷售產生困難時,也就是第一利潤達到一定極限,很難持續發展時,便采取擴大銷售的辦法尋求新的利潤源泉。于是,存在于人力資源領域的“第二利潤源”應運而生。繼此,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歷史時期,在前兩個利潤源潛力越來越小,利潤開拓越來越困難的情況下,作為經濟流通領域中與商流機能相輔相成且未曾開發的物流機能便驕傲地浮出水面,孕育、演變、發展呈現巨大科學價值,成為社會經濟向縱深發展的“黑大陸”、“冰山”、“第三利潤源”,物流理論應運而生。簡言之,科學的“流”能生利潤或創造價值,物流是內涵流價值追求的物的位移。
物流理論概念特征演化發展歷程,簡要綜述如圖1[17]。

圖1 物流理論演化發展歷程與趨勢
由圖1直觀可見,從20世紀初期到50年代中期,市場營銷孕育的PD和軍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分屬于兩個不同領域并存著,本文將其解讀為物流理論胚胎期。后來隨著“黑大陸說”、“冰山說”、“第三利潤源說”的問世,反映出人們的認識開始由被動轉為主動,意識到這是一個未來的新興學科領域,研究由一國遍及世界,20世紀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PD理論得到了迅速發展,與此同時Logistics在軍事實踐中也在不斷成熟,尤其是二戰以后商業領域對Logistics的成功應用,到80年代中期,完成了PD與Logistics的嫁接,此時,被豐富了流價值追求內涵具有資源配置功能的Logistics取代了PD,本文將其形象解讀為“物流嬰兒”降生了。物流嬰兒的降生客觀上迅速推動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經濟的飛速發展反過來推動著物流理論的深入研究,具有戰略思維意義的SCM開始出現,到90年代中期以后具有系統戰略意義的SCM與具有系統戰術意義的Logistics有機結合,進入了SCM理論時代。與此同時,MF理論自80年代中期已開始研究了,進入21世紀后,伴隨著經濟全球化、高速發展帶來的經濟可持續發展課題提出,MF登上了歷史舞臺,并將容納Logistics和SCM成為真正意義的物流學科,“物流嬰兒”長大成人。MF理論的誕生客觀與“黑大陸說”、“冰山說”、“第三利潤源說”等形成了前呼后應的必然學說發展。物流理論經歷了一個從起源到探索到認知的世界性演化發展歷程。
縱觀物流演變發展史,我們擬切取四個片段期加以剖析,以窺物流理論概念特征演變之一斑。
市場營銷孕育了PD,軍事后勤孕育了Logistics,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視角轉向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美國。當時的美國經濟飛躍發展,1865~1914年50年期間,工業總產值從不足40億美元增加到242億美元,到1894年,美國工業躍居世界首位,開始由農業國向工業國過渡,由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過渡,企業從無序走向有序,從自由經營走向壟斷經營,經濟的發展導致大量資本被投入擴大再生產,大規模生產帶來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使市場供應超過市場需求,賣方市場轉變為買方市場[17],在此背景下,一些美國學者開始關注、研究市場營銷。1901年約翰.F.格魯威爾(John F.Crowell)的《農產品流通產業委員會報告》、1915年阿奇·W·蕭(Arch.W.Shaw)的《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1916年L.D.H.Weld的《農場產品市場營銷》以及1929年Fred E.Clark的《市場營銷的原則》等著作相繼問世。阿奇·W·蕭(Arch.W.Shaw)在 《市場流通中的若干問題》(Some Problem in Market Distribution)中提出“Physical Distribution”(簡稱PD)概念,是目前學術界公認的最早的物流概念[18],筆者將此稱為物流理論的胚胎。而Fred E.Clark在《市場營銷的原則》中從理論上正式提出了PD概念,將貨物分銷納入市場營銷的研究范疇。討論了PD的各種活動,把PD活動上升到理論高度加以了研究分析[19]。
解讀PD可知,Physical Distribution的中文翻譯是“物質分撥”或譯為“實物分銷”,而Distribution可翻譯為“分配;分布;被分配或分布的狀態”,從邏輯上說,分配是商業交易的衍生物,顯然,PD原本屬于流通領域中與商業交易相伴隨的固有機能。而美國學者們研究提出PD理論,是因為高速增長的美國經濟帶來的產品積壓以及美國的全球經濟戰略與產品積壓的矛盾沖突給企業帶來的高額倉儲成本,讓學者們把目光投向PD,研究PD,發現了PD的耀眼光芒,于是PD理論脫穎而出。如此,產品生產過剩的市場經濟與商品流通領域中固有的物流機能“交配”,物流“孩兒”被懷孕了。原始的物之運輸活動,開始向著追求利潤價值發育了。
其實,這個“胎兒基因”還同時包含于早期的軍事后勤實踐及其相關Logistics理論之中。但市場營銷孕育的PD和軍事后勤孕育的Logistics都只能說是物流理論的胚胎,因為,PD產生的本意是改善“實物配送”管理,通過功能整合,降低銷售領域成本,提高客服水平;而Logistics產生的本意則是提高軍事后勤補給效率。起源的PD和Logistics分屬于市場營銷學和軍事后勤學,其并未形成科學的、獨立的物之流的理論學科,當今物流作為社會經濟“軀體”之“血液”而綜合配置社會資源的功能無論從主觀還是客觀兩者均不具備。然另一方面,PD和Logistics的研究對象確已包涵了有機關聯的運輸、儲存、裝卸搬運、流通加工等物流四大基本實體環節,即,其中存在了產生物流理論的“基因”,客觀上物流理論的胚胎已經形成。
亦即,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狹義物流概念開始醞釀,什么是狹義物流?概言之,就是與傳統商業交易伴生的貨物運輸內涵有別的附著了流價值追求的物體的鏈狀移動。它開始追求流之時空價值,或者說,在此之前歷史上的貨物運輸的意義僅在于貨物所有權或相關權益轉移所必須的位置移動,而起源的物流概念內涵則產生了質的變遷。換言之,運輸是簡單的位移現象,而物流開始逐漸呈現出科學的經濟現象,類同于歷史上錢莊銀行的出現,物流是一歷史范疇。
物流的多領域全球化演繹,內涵擴充豐富,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這一時期物流更加發展,研究更加深入,著述潮涌,物流理論的內涵和外延沿著由量變到質變的方向漸進地演化發展。應用學者們的典型研究成果,將其演繹框架趨勢軌跡制于表1中。
表1呈現,物流理論從十月懷胎到降生貫穿著強烈的時代經濟線、呈現全球化演繹格局,經歷了一個由被動到主動、由模糊到清晰、由發現到挖掘、由一國到世界的認識發展過程。由于各國經濟背景、研究角度、政府支持力度等因素不同,物流理論經歷了由涓涓細流向大河匯入的方向發展歷程。亦即,其演變趨勢是由狹義物流向著廣義物流、形成獨立學科的方向發展。其具體表現是,起源于美國的PD和Logistics進入世界經濟領域平行發展,最終完成PD與Logistics的嫁接,Logistics因其流價值內涵更為豐富而取代了PD,廣義物流概念雛形便由此形成或降生。說它仍然是雛形,是因為當今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壽波先生提出的大物流理論MF之“流”理念或思想仍然沒有最終形成或成熟,從其命名Logistics也能側面反映出來。
PD與Logistics相比較,二者的基本功能環節都由保管、運輸、搬運、包裝、流通加工、信息等構成。但是,Logistics與PD之間的差異是明顯的,具體體現在:在物流理念上,Logistics的理念是價值理念和整合理念,而PD的理念為效率理念或成本理念;在物流功能上,Logistics重點在于創造需求功能與整合物流基本功能,而PD重點在于滿足需求功能;在物流目標上,Logistics追求綜合經濟效益,包括解決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注重整體活動的最優化組合,而PD著重強調降低成本,注重局部活動的最優化;在物流涉及的領域上,Logistics覆蓋產品的采購、生產、流通、銷售、消費和回收的整個管理過程,涉及供應物流、生產物流、銷售物流、回收物流,而 PD只覆蓋生產、流通、銷售和消費的管理過程,僅涉及銷售物流、生產物流[18]。比較可知,Logistics初步具備了當今物流之客服導向性、系統戰略性、信息及金融服務的依托性、流價值追求性、流程全方位性、資源配置性等一些特征屬性,且物流在經濟中的重要性也漸漸為一些國家所認識,并出現了相應的法制保障環境。
歷史真情傾述:物流之“流”涵義向著“流態”在演繹,具有了理論指導、價值理念、宏觀功能目標追求等理論意義的廣義之“流態”。
物流所追求的流價值進一步廣義拓展,信息、金融、人力資源等更為廣度的資源鏈整合,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雛形的物流理論Logistics成長的環境或背景:一是始于20世紀60年代以電子計算機的普及應用及計算機與現代通信技術的有機結合為標志的第五次信息技術革命;二是經濟競爭全球化格局帶來的以美國率先由以傳統工業為支柱產業、以自然資源為主要依托的傳統型經濟向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智力資源為主要依托的科技型、創新型知識經濟的轉型。
在此背景下,深入的研究開始注重狹義物流、信息流、包涵了資金流的金融服務流(以下簡稱為金融服務流)的系統整合以及更大范圍地包含供應商的供應商和用戶的用戶等的網絡鏈狀人力資源整合,如圖2[21]和圖3[22]。于是,供應鏈管理(SCM)的思想和現代技術被應用于狹義物流之中。反過來說,狹義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務流在供應鏈管理中獲得了更高效的整合,流得更快、更好、范圍更廣、效益更高。形象解讀:這一整合了狹義物流、信息流、金融服務流的網絡鏈就是經濟軀體的血管,狹義物流依托著信息流、金融服務流在這一血管中便能高速高效地暢通流動。
物流理論Logistics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完善。廣義物流概念,于此得到了解讀、趨于成型。即,物流除了追求時空價值外,開始更為廣闊地追求資源整合價值,包括合理整合物資源、人資源、技術資源、信息資源、金融資源、法律資源等,以達到綜合最佳效益。簡言之,其吸納了“第一利潤源”和“第二利潤源”,并擴充形成了“第三利潤源”——向時空、系統、整合、合理要效益。
關于供應鏈管理(SCM)的形成和發展歷程,我們將其摘要一二于表2中。

表1 PD和Logistics的研究與演繹框架軌跡[17-20]
以促進循環、綠色、低碳、可持續發展為主旨的“大物流”登上了歷史舞臺,流價值內涵再度拓展成熟,是這一時期的顯著特征。
經濟的全球化尤其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美國率先推行的新經濟模式,一方面給經濟的發展注入了活力,全球經濟競爭帶來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態勢,而另一方面資源短缺、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等一系列新生問題也在悄然產生,循環經濟、綠色經濟、低碳經濟、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等等一系列經濟課題嚴峻地擺在了人類面前,如何解決這一世界性經濟課題?恐怕非新興的物流理論科學與實踐的發展莫屬了。1972年在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研討會上討論了“可持續發展”的問題[17],1985年中國學者徐壽波院士在《中國物流》雜志創刊號上發表的“關于物流技術經濟研究的幾個問題”一文中首次提出了MF物流(The Material Flow,MF)新概念。
1987年徐院士又組織編寫了中國第一本物流著作《物流學及其應用》[26],提出“物流技術經濟學”理論和方法。21世紀初,依據科學發展觀要求,徐院士提出了“MF物流科學技術理論”和“大物流論”(The Material Flow,MF),同時深入研究了MF系統基本要素與結構,揭示了經濟界、社會界和自然界綜合物流(Comprehensive Material Flow,CMF)相互作用的規律及其可持續發展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礎上,依據物的實體、價值和信息的整體屬性及運動規律,又提出了商品物流(Commodity Material Flow)理論[17]。“大物流論”是由“物的流動論”、“綜合物流論”、“物流要素論”、“物流性質論”、“物流科技論”、“物流工程論”、“物流產業論”等七大部分所組成的完整科學體系[25]。國際系統科學學會兩位前主席Professor Kjell Samuelson和Professor G.A.Swanson認為MF新理論是關于人類相互作用和集成的物質流動的一個更全面的看法,為傳統抽象的系統科學向物質實體系統科學轉型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和途徑[17]。
“大物流論”的提出開辟了物流演變史的新天地,使物流理論研究視角更廣,流系統更科學,流網絡更寬,流態更絢麗。流,除了追求時空價值、資源整合價值外,開始了科學追求社會可持續發展之價值。至此,物之“流”的理論認識上又一里程碑意義的重大突破與貢獻。即,在認識上我們完全可以說物流是包含了Logistics、SCM的MF。大物流理論MF揭示或開始探索社會各要素之間相互交換聯系的客觀規律,進一步拓展了物流的內涵和外延,“流”無論從外在命名還是內在理論體系都演變成了科學意義的“流”學科和“流”行業,廣義物流之“流態”得到了更全面的認知。

圖2 供應鏈管理中的狹義物流、信息流及資金流

圖3 供應鏈管理網狀結構單元
現在再對物流概念的紛爭說幾句話吧。
徐壽波先生的大物流理論,提出了自然物流、社會物流以及經濟物流之分,其實質,本文以為是站在更為抽象的高度,對物流之“物”做出了廣義的詮釋,揭示了物之流的科學在經濟、社會與自然和諧發展中更為重要的科學意義。其實,借此思維,順理推演,物流之“流”也應做如下廣義詮釋。
物流理論演化發展史已向我們客觀展示了物流概念及特征,由上文剖析啟示,正確把握物流概念之關鍵在于對“流”涵義的認識,學者們提出的“分銷物流”、“后勤物流”包括上文傳統物流和現代物流的定義、紛爭等,容易讓人進入一個認識誤區,即:流就是物的位置定向移動。自然推論:流就是運輸。再推論:物流自古就有。再邏輯思維便進入了什么是傳統物流什么是現代物流的學術爭論怪圈。再邏輯思維:什么是物流?物流的意義?便糊涂了!

表2 SCM的形成與發展歷程剖析[17-18,23-24]
本文以為,“流”涵義雖然原始本意是:物體的定向位移。但由上文剖析清晰可見,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物流概念的提出使其已演變成了一個新生的、獨立的“流”學科和“流”行業。其研究對象狹義地說,是附著了流價值追求內涵的商品或物體鏈狀或網絡狀移動;廣義地說,是以商品運輸為中心并整合了信息流和金融服務流以高效追求其時間價值、空間價值以及資源有效配置價值的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經濟活動。所以,物流概念雖起源于流通運輸,但卻產生了質的變遷發展,類比于人起源于猿,但人卻不是猿。“流”應廣義解釋為“流動狀態”,即“流態”,用物流科學理論為指導當代物流科技水平為支持組織形成的“流態”,整合了信息、金融、法律、工程等諸多因素的“流態”,這一“流態”便是社會經濟軀體的“血液”,科學滋養運籌“血液”可以強社會之身、健經濟之體和人類之諧。
進一步概括,本文提出“物流血液說”假設命題,供學者們進一步研究探討,其形象化簡要表述是:物流是社會經濟軀體之血液。物流是一個時代概念;一個屬于由系統工程學領域與實體技術經濟學領域交織形成新型領域的概念;一個揭示了自然、社會、經濟中物體的流動、交換規律的科學概念[26]。本文建議對經濟物流概念表述為:物流是指以客戶服務為導向,以信息流和金融服務流為依托,以法治環境為保障,以供應鏈管理理論為科學依據、以當代科技水平為技術支持去完成綜合最優化的流網絡布局,對運輸、儲存、裝卸搬運和流通加工等實體流動環節進行系統整合,以實現社會資源綜合有效配置、促進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市場經濟活動。
物流概念是一歷史范疇、系統范疇和科學范疇,其從起源、演變、發展,歷史地從狹義物流走向了廣義物流,廣義之物流,物是廣義,流也是廣義。物流,應區分為狹義物流與廣義物流。
[1]真虹.現代物流的核心是信息技術[J].航海科技動態,2001(1):1-11.
[2]張啟徽.金融物流——現代物流的服務創新[J].交通企業管理,2008(12):54-55.
[3]李燕,劉志學.物流系統柔性的決策研究[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6):35-38.
[4]呂魯凱.漫談現代物流的個性化服務[J].集裝箱化,2001(7):7-8.
[5]王暉.淺談現代物流的個性化服務[J].物流科技,2003(2):29-31.
[6]陳建中.大物流與循環經濟[J].中國流通經濟,2007(11):13-16.
[7]宋伯慧,徐壽波.物流定義探討[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3):26-29.
[8]王成恩.供應鏈中物流及信息流管理[J].中國管理科學,2000,8(4):16-23.
[9]安進,李必強.供應鏈的演化與理論分析[J].物流技術,2005(5):46-48.
[10]劉麗文.供應鏈管理思想及其理論和方法的發展過程[J].管理科學學報,2003,6(2):81-88.
[11]李春儒.SCM泛論(上)[J].信息與電腦,2004(6):25-28.
[12]喬吉俊.從價值鏈到供應鏈——企業競爭優勢理論的衍變[J].機械管理開發,2003(2):93-95.
[13]錢廷仙.循環經濟下的綠色物流建設[J].企業經濟,2007(10):33-35.
[14]徐壽波.關于物流科學理論的幾個問題[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1(1):1-4.
[15]Johan Langbroek.國際物流的現狀及未來趨勢[J].物流科技,2000,23(4):25-28.
[16]宋耀華,侯漢平.論傳統物流與現代物流[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3(1):10-13.
[17]索海爾·喬德利,侯漢平,李令遐.物流理論演化的歷史考證與最新發展[J].北京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9(1):24-30.
[18]劉鵬飛,謝如鶴.美國的物流概念演變分析[J].商場現代化,2005(6):90-91.
[19]王慶云,張國強.物流發展與評價[J].交通運輸系統工程與信息,2001,1(2):148-155.
[20]李懷政.現代物流理論的興起與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1):73-75.
[21]樊宇新.SCM與信息流和資金流及物流的統一整合[J].太原科技,2005(5):56.
[22]張志檁.供應鏈管理理論與技術的發展[J].當代石油石化,2004,12(12):39.
[23]王常偉.與供應鏈理論密切相關的幾種理論概析[J].冶金管理,2006(9):31-33.
[24]李懷政.現代物流理論的興起與發展路徑研究[J].科技進步與對策,2004(11):73-75.
[25]陳方建,鄭朝霞.創新——中國物流發展的核心[J].物流技術(裝備版),2010(2):31.
[26]李京文,等.物流學及其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