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 嘉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403)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研究
詹 嘉
(景德鎮陶瓷學院,江西 景德鎮 333403)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是科技和藝術,文化和經濟的濃縮與結晶,是中國乃至世界陶瓷文明的典范。文章依據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線性文化遺產定義,全面考察了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的自然遺跡、文化遺存、生產遺址、生活遺物,闡述陶瓷遺產廊道線性地域的文化創造。按照《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文章系統評估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價值評估
自古以來,景德鎮水土宜陶,得益于氣候、河流、丘陵、礦藏、植被等生態稟賦,人們合理安排瓷石開采、原料加工、燃料砍伐,發展陶瓷生產,使景德鎮由隸屬浮梁,上升為管轄浮梁。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彰顯了自然資源、社會環境變遷的特有景觀,揭示了天人合一的生產規律。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具備了世界遺產廊道的諸多要素,地面文物近900處,古窯址170余處,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41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1],御窯遺址和湖田窯遺址體現了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景德鎮陶瓷是中國乃至世界手工業文明的典范,科學地保護、合理地利用遺產廊道,凸顯其蘊含宏闊的政治、經濟、社會背景,其使之轉化為經濟和社會效益,服務于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
(一)世界遺產廊道的內涵
遺產廊道是線性遺產的特殊形態,指河流峽谷、運河、道路及鐵路,或把單個的遺產點串聯起來,具有歷史意義的線性廊道,包括城鎮、村莊、建筑、閘門、碼頭、驛站、橋梁等文化元素,山脈、陸地、河流、植被等自然元素,而不是局部的概念[2]。美國最早提出遺產廊道的概念,以此彰顯遺產的自然價值和文化意義,強化整體保護自然遺產和文化遺產的措施,實現自然、經濟、文化三者并舉,成為世界遺產保護的熱點。
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于1998年,成立“文化線路國際科學委員會”,2002年通過《馬德里宣言》,達成了三點基本共識: 其一,文化線路揭示了文化遺產非物質的、富有生機的動態性,很大程度上超越了文化遺產的物質內容;其二,文化線路乃動態生成并富有生機,其動態性和歷史文脈已經生成,并可能繼續生成相關的文化要素,不能認為文化線路產生于或僅界定于諸如紀念物、歷史城鎮、文化景觀等文化要素;其三,不宜將文化線路認定為“線性的”或“非線性的”文化景觀。文化線路融物質與非物質的遺產于一身,具有可傳承性特征,既可以通過物質文化遺存探析其構成過程和內涵,也可依據文化線路中的宗教、手工藝、民俗、地名、文化,確認其曾經的物質存在[3],以便結成不同國家、地區、民族之間的文化情感紐帶,預防文化同質化,從而激活遺產廊道的資源。
(二)中國遺產廊道的研究
目前,中國逐漸掀起了研究遺產廊道、文化線路的熱潮。王志芳、李偉、俞孔堅等在京杭大運河申遺項目的支持下,對遺產廊道、文化線路等進行了研究。王志芳等提出了遺產廊道是遺產文化保護的一種新的和有效方法[4]。李偉等指出中國有著豐富的線形文化景觀遺產,但在文化遺產保護體系中還缺少遺產廊道這個層次上的架構,這一現狀已經嚴重影響到諸如大運河等重要遺產的保護[5]。在中國建設遺產廊道既是保護眾多的線形文化遺產的需要,也是在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建設高效和前瞻性的生態基礎設施的需要,同時更是進一步開展文化旅游的需要[6]。李偉等還提出了近年來世界遺產保護領域最重要的動向,就是保護中國的陶瓷之路、絲綢之路、茶馬古道等文化線路,這對中國的文化遺產保護和區域規劃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三)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
景德鎮位于江西東北部,坐落于黃山、懷玉山余脈與鄱陽湖平原過渡地帶。屬亞熱帶季風性氣候,以山地為主,還分布著丘陵、平原、湖泊,森林覆蓋率達76.5%,動植物資源豐富。景德鎮變質巖層蘊藏豐富的瓷石、釉果、耐火土,工匠發現了高嶺土,并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昌江經景德鎮匯入東河、西河、南河,注入鄱陽湖。河水含沙量小,河床穩定,水體、水量適宜原料、柴薪、瓷器運輸。元代以后,景德鎮“村村陶埏,處處窯火。”“茅舍倚岸夾江開,征帆日日蔽江來。”[7]對國內外陶瓷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
中國陶瓷文化傳播異域不晚于漢代,絲綢之路是漢唐時期最主要的線路,唐宋時期鑒于絲綢之路受阻乃致幾度中斷,海上陶瓷之路日趨發達。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與海上陶瓷之路連接,由宋至元成為與國外文化經濟交往的主要途徑,明清兩代更趨繁榮,并且成為最重要的輸出源頭。宋代以降,來到中國,甚至到景德鎮經商、晉謁、游歷、學習、傳教的商人、使節、僧侶、留學生、傳教士絡繹不絕,人們以陶瓷為載體廣泛傳播道教、儒教、佛教、伊斯蘭教、基督教,使景德鎮陶瓷文化具有濃郁的域外色彩[8]。復原具有震憾力的陶瓷遺產廊道,激活景德鎮深厚的陶瓷文化資源,是科學保護與合理利用陶瓷文化遺產的關鍵。
《世界遺產名錄》的遺產標準:(1)代表一種獨特藝術成就,或創造性天才杰作;(2)在一定時期內或世界某一文化區域內,對建筑藝術、紀念物藝術、城鎮規劃或景觀設計方面的發展產生過重大影響;(3)為一種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傳統提供一種獨特的見證;(4)作為一種建筑、建筑群或景觀的杰出范例,展示人類歷史上一個,或幾個重要階段;(5)可作為傳統的人類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種,或幾種文化;(6)與特殊普遍意義的事件、現行傳統、思想、信仰或文學藝術作品有直接或實質的聯系[9]。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代表人類獨特藝術成就,臨河筑窯、沿窯成市、集市成鎮,濃縮了古代工業城市的特征,歷史悠久、窯址眾多、工藝精湛、體系完整,其中的窯房、坯坊為正在消逝的文明提供了獨特的見證,成為手工業建筑的杰出范例,展示了人類發展重要階段。昌江集中展示了先進的民窯制瓷工藝和大規模生產,其自然與人聯合工程的遺產,體現了天人合—關系。探索歷代瓷業對原料、柴薪、河流的依賴,諸如科學性:產品與資源、功能與結構、文化與經濟,社會效用與生態效率持續發展;整合性: 地理、氣候、水文、生態,其格局完整連續;和諧性:五行齊備,其中金指礦物、火指燒制、水指河流、木指柴薪、土指瓷土,其物質代謝、能量轉換、生態演替、社會進化保持了良性循環,景德鎮把土與火的藝術發揮得淋漓盡致。
(一)廊道歷史文化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具有中國陶瓷發展重大歷史事件的要素。南北朝燒造陶礎供營造宮殿之用,隋代燒造獅像陳設于皇宮。唐代霍仲初、陶玉燒造的貢瓷名震關中,宋代燒造青白如玉佳瓷,受到宋真宗嘉許,瓷器遠銷海外。元代農業與瓷業分離,專業化生產日漸成熟,明清兩代,御窯、民窯相互促進,新品迭出。與此同時,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逐步完善,由唐至宋陶瓷窯業聚集于東河上游、南河中下游,宋元兩代東河上游逐漸衰弱,南河中下游日漸繁榮,明清時期東河、南河窯場集中于昌江,并且向珠山匯集,呈放射形分布,形成了“官民競市”的格局[10]。
景德鎮雖是中國四大名鎮之一,卻連縣治所在地也不是,但在宋代建有司務監,元代設立浮梁瓷局,明清兩代設立御廠,清代設立監鎮廳,可見其政治、經濟、文化的特殊性[11]。景德鎮陶瓷生產型聚落主要分布在三處:一是東河流域的瑤里、高嶺、壽溪、內瑤、繞南、長明、南泊等地;二是南河流域的湖田、銀坑塢、三寶蓬、楊梅亭、黃泥頭、塘下、盈田、湘湖等地;三是小南河流域的柳家灣、寧村、豐旺、南市街、西漠、月山下、半路港等地。景德鎮逐步出現專業化生產聚落,生產組織以家庭、或家族活動為基礎、以社會化分工、專業市場為紐帶,既不同于自然經濟低、小、散的小規模生產空間,又別于高、大、全的大規模生產空間[12]。
(二)廊道建筑工程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的建筑或工程,其結構、形式、演進具有特殊的應用價值。作坊、窯房大多靠山臨水,或鄰近瓷石礦,或鄰近松林灌木,且就近獲得水力舂碓、水利運輸的資源。廊道集中展示了先進的民窯制瓷工藝和大規模生產,特別是古代瓷業對原料、燃料、河流的依賴,揭示了舉世罕見的瓷都發展之迷。陶瓷生產聚落的形態,可以分為點狀、帶狀、片狀,沿昌江流域分布,由傳統農耕發展出家庭陶瓷副業,再由陶瓷副業轉向手工作坊、專業生產、集約化生產,帶動經濟和人口增長,由鄉村→鄉鎮→城市,形成各種城鄉過渡的聚落,呈現出空間連續性[13]。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內,古代民居、宗祠、寺廟、商埠、客棧、碑刻、衙署、塔樓等廣布。民居建筑多為穿逗式,構架穿多為逗式與抬梁混合,筑有馬頭式防火墻,梁柱、門窗等木質構件雕刻精細,人物、動物、植物等圖案紋飾栩栩如生。瑤里敬義堂、華仁寺、程家祠堂展示了清代民居建筑的藝術成就,明清商鋪形態和《南都勝會圖》的商鋪相同。高嶺山旁的水口亭盤踞于石拱橋,跨越溪流連接山間小路,東埠古街蜿蜒于東河之上,樓鱗次櫛比的吊腳臨河而立。玉田村有明代廣東左布政使戴弁的墓葬,石人、石獅、石馬,以及仙人橋石墩依舊默立。清道光年間重修的浮梁縣衙,布局規制完整且保存完好,是中國南方典型的衙署建筑。北宋修建的紅塔為穿壁繞座式結構,塔身為六角形磚塔木樓,也是中國南方著名的塔樓。
尤其是景德鎮御廠(御器廠、御窯廠),通過意識形態感知皇權空間與社會環境的關系:君主→朝廷→地方,對整個社會實行管控,體現于景德鎮陶瓷發展,就是以御廠為代表的權力中心。御廠倚靠珠山,坐北朝南,體現了居中則貴、居高則霸的空間倫理,凸顯皇家威嚴。而這種皇權景觀由家天下的意志、忠君王的意識主導,表現為衙署規制、作坊布局,御廠成為權力演變的載體,御瓷成為制度和工藝的容器。御廠居交通中樞便于人員貨物集散,居高臨下俯視四周民窯,必然產生“勢場”感應,不僅在行為上限制了窯工,還從心理上抑制了窯工。
(三)廊道自然生態
景德鎮屬亞熱帶季風氣候,溫熱多雨,四季分明,溪流縱橫,山林蔥郁,擁有山寨梯田、古木奇樹、原始森林、珍稀動物、瀑布飛泉、奇洞怪石,構成了陶瓷遺產廊道獨特的景觀。廊道有古樟群、紅豆杉、八角楓、紫荊、石楠、杜鵑、桃樹、桂花、梅花、紫藤等觀賞植物,僅竹子就有黑竹、方竹、羅漢竹,還有山蕨、花菇、苦菜、山芹、鴨腳板等野生食品,另有馬蹄香、滴水珠、八角蓮、萬壽竹、兔打傘、威靈山等名貴中草藥。白領長尾雉、綬帶鳥、白天鵝、猴面鷹、獼猴、穿山甲、娃娃魚、水獺、鴛鴦等嬉戲于林間水中。景觀水體諸如清潭玉龍戲水、玉田獅子峰靜臥綠波、湖碧波蕩漾、溶洞豁然天成、高際山瀑布飛瀉。優越的生態地理環境,賦予了陶瓷生產的天然資源。
景德鎮陶瓷礦產主要來自巖石,如石英、長石、瓷石、黏土,高嶺土是質地較純、結晶較完整的重要制瓷原料。景德鎮及周邊地區巖層中蘊藏著40余種優質陶瓷原料,尤其是高嶺山出產優質高嶺土,土質呈淡灰色,可塑性強。釉料也源于陶瓷礦物,釉果是重要的釉料,風化較輕,結構致密,含鐵量少,草木灰是配釉的必要成分。人們通常在降水的季節,利用水碓粉碎陶瓷礦石,分別加工成陶瓷原料、釉料賦予不同的工藝屬性。
景德鎮市丘陵、谷地、平原兼備,水源充足,草木繁茂,植被類型多,分布廣泛,具有宜耕宜陶的生態環境。景德鎮燒制陶瓷的燃料由草本植物、木本植物構成,草本植物主要有蕨類狼萁柴、芭茅草等,木本植物主要有松柴和槎柴,柴窯就是以松柴為燃料的窯爐,槎窯就是以槎柴為燃料的窯爐。較之其它雜木樹種,松木因針葉灰分含量低,灰分熔點高,著火溫度低,不含硫、油脂多、火焰長、耐久燃,并維持還原氣氛,是優質燃料。槎柴發熱量很高,灰分含量也很高,油脂少、火焰短、不耐燃,在熱工控制方面也不及松柴[14]。
(一)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評估
評價世界遺產突出的普遍價值,就必須研究遺產的種類與分布,其形成、發展、演變以及歷史地位、價值、意義等。《中國文物古跡保護準則》突出了文物古跡的歷史、藝術、科學的本體價值,歷史價值真實反映歷史,如重要事件、重要人物,展示事件與人物的歷史環境;真實反映人們的生產與生活方式,尤其是社會風尚、風俗習慣;真實反映文物古跡自身的演變;可以證實、修訂、補充歷史文獻。藝術價值展示了建筑的結構、造型、裝飾、形式;展示了人文、城市、園林、遺址等景觀藝術;展示了文物古跡附屬的雕刻、壁畫、塑像等造型藝術。科學價值諸如布局選址、保護生態、防御災害、造型設計等;材料、工藝、結構體現了當時的科技水平及其發展的重要環節。
根據《實施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的業務指南》[15]相關條款,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協會(ICOMOS)充分考慮了價值評估的重要性和復雜性,于2005年專門提出突出普遍價值(OUV)評估程序,需要分以下幾個步驟[16]:定義它的品質,找出文化品質和遺產價值之間的關系,評估價值的普遍性,尤其是價值的突出特性。
世界遺產OUV評估標準包括了不同類型的遺產,共有10條評估標準,而作為文化景觀遺產,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就具備了其中7條:(1)青白瓷、粉彩瓷等體現了創造精神,并成為人類的杰作;(2)餐飲具、陳設具、祭祀具、衛生潔具等成為世界重要的交換商品,對人類的進化產生過重大影響;(3)作坊、鎮窯能夠為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提供獨特的見證;(4)臨河筑窯、沿窯成市,里弄街巷隨作坊而布局,及其建筑的材料、形式、技術成為獨特的景觀,展現歷史時期的重要階段;(5)東埠街、葡萄架等是傳統民居的杰出范例,代表陶瓷生產與自然環境、社會分工的相互作用;(6)瓷業習俗、行業神祇等活態民風、傳統信仰具有突出普遍意義。(7)紅豆杉、娃娃魚等具有生物多樣性,是瀕危物種的生境區。
2002-2003年,國際古跡遺址保護協會(ICOMOS)提出六大主題:一是社會的表達/文化的聯系:社會中的文化聯系;二是創造的回響和延續(文物,建筑群和遺址)/創造性的表達(文物、建筑群、遺址):在設計建成環境中創造性的表達;三是精神反應:對精神需求的反應;四是自然資源的利用;五是人類的運動;六是技術的發展[17]。其內涵跨越了地區和種族,具有了全人類的普遍價值。2005年,ICOMOS提出的文化品質類型更加具體詳備。科學評價遺產廊道旅游資源是有效保護與合理利用的關鍵,必須突破現有從單體資源和單一區段的評價的方法,為線性遺產規劃保護和開發利用提供方法和依據。充分考慮遺產廊道時空的聚集性和連通性,主要涵蓋廊道資源、區域社會、廊道生境、旅游保障,突出遺產旅游的重點和特色,尋求差異定位。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具備歷史、科學、藝術價值,反映古代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社會發展的成就,其文化景觀稀有獨特、影響深遠。我們通過研究歷史→識別特征→評價品質,從普遍價值中甄別特殊價值,滿足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標準。如同一時期國內外陶瓷生產基地的比較,陶瓷在手工業中的地位,陶瓷和政治、經濟、文化的關系,御窯和民窯的關系,貢品和商品的關系,確認其獨特性。
(二)旅游資源的評價
旅游資源是指一切可以利用于發展旅游業的自然資源和人文資源的總稱,具有地域性、觀賞性、多樣性、永續利用性、不可再生性的特點。自然資源包括氣候、地形,動植物、海灘、自然風景等,人文資源包括歷史古跡、民俗風情、飲食菜肴、工藝美術、文學藝術等。依據中國國家旅游局頒布《中國旅游資源普查規范》,對照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的旅游資源,D類天象與氣候景觀尚未發現,G類旅游商品,F類建筑與設施單體活動場館暫不討論。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的形成、發展、繁榮、鼎盛合轍于瓷都的興起、發展、繁榮,考察其自然遺跡、建筑遺存、生產遺址、生活遺物,具備了原創性的陶瓷文化遺產、多樣性的生物原生狀態,旅游資源分布廣泛,山丘、森林、動物、瀑布、墓葬、宗祠、廟宇、村落、民居、衙署、礦坑、水碓、坯房、窯址、商會、瓷行、古道、碼頭、閭門、碑林及慶典、祭祀、服飾等,種類齊全。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獨特的旅游資源,給游客以全新的感受和獨特的體驗,滿足他們對異質文化的追求。
中國旅游資源評價因子賦分標準,以量化值表示評價項目與評價因子,資源要素、資源影響力價值分別為85分、15分,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作為附加值,分正分和負分。依據國家旅游局《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評價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的賦值。
對照表2,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的資源要素價值中,觀賞游憩使用價值的賦值在30-22之間,歷史文化科學藝術價值賦值在25-20之間,珍稀奇特程度值賦值在8-4之間,規模、豐度與幾率值賦值在7-5之間,完整性賦值為3,共計在71-54之間;資源影響力中知名度與影響力賦值在10-8之間,適游期與使用范圍賦值在5-4之間,共計在15-12之間;附加值中環境保護與環境安全賦值為-5;三項賦值為81-66。根據旅游資源的賦值標準,四級得分值域≥75-89分,三級得分值域≥74-60,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處于四級到三級之間,屬于中上水平,還必須完善。

表1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18]Tab.1 Tourism resources along Jingdezhen Ceramic Heritage Corridor

表2 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評價[19]Tab.2 Evaluation of tourism resources along Jingdezhen Ceramic Heritage Corridor
但必須指出的是,中國旅游資源評價因子賦分標準,適用于全國各類旅游資源,而不是針對遺產類旅游資源。同時,我們也必須正視,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要達到四級賦分標準,還需要修補生態,諸如保持水土、疏浚河道、封山育林、繁育動物等;針對格局尚在、原貌尚存的陶瓷文化遺存,盡可能采取原地保護,以及整體修復的措施,對零星遺存、特別是原地難以保護的遺存,可采取易地保護的措施。通過科學地利用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可以為現存或消逝的陶瓷文明提供獨特見證。
[1]景德鎮市文物局內部資料, 2012.
[2]賀云翱.文化遺產學初論[J]. 南京大學學報, 2007(3): 12.
[3] 姚雅致, 李小青. 文化線路的多維度內涵[J]. 文物世界, 2006, (1): 5.
[4] 王志芳, 孫鵬. 遺產廊道——一種較新的遺產保護方法[J]. 中國園林, 2001(5): 13.
[5] 李偉, 俞孔堅, 李迪華. 遺產廊道與大運河整體保護的理論框架[J]. 城市問題, 2004(1): 17.
[6] 俞孔堅, 李偉, 李迪華. 快速城市化地區遺產廊道適宜性分析——以臺州為例[J]. 地理研究, 2005(1): 4.
[7]元·蔣祈. 陶記[M]. 康熙21年(1682年)版《浮梁縣志》.
[8] 詹嘉. 中外陶瓷文化交流[M]. 北京: 中國社會出版社, 2004: 21.
[9]賀云翱. 文化遺產學初論[J]. 南京大學學報, 2007(3): 12.
[10]詹嘉. 構建陶瓷文化遺產廊道[J]. 景德鎮黨刊, 2003(6): 34.
[11] 馬正林.中國城市歷史地理[M]. 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1998: 10-11.
[12] 詹嘉.歷史時期景德鎮陶瓷文化景觀的演變[J]. 農業考古, 2009(6): 204.
[13]詹嘉. 陶瓷之路與江南旅游都市[J]. 中國陶瓷, 2005(6): 30.
[14] 詹嘉. 景德鎮陶瓷燒制與生態景觀的演變[J]. 陶瓷學報, 2010(12): 15.
[15] 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 Scientific and Cultral Organisation,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 Operational guideline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world heritage conservation. 2005:19-20.
[16] World Heritage Center. ICOMOS Background Paper[EB/OL] [2005-05-27] whc05-29com-inf09Be。
[17] 史晨喧. 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評價標準的演變[D]. 清華大學, 2008: 378-379.
[18] 參考國家旅游局. 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國家旅游局網站(www.cnta.gov.cn).
[19] 參考國家旅游局. 旅游資源分類調查與評價. 國家旅游局網站(www.cnta.gov.cn).
Tourism Resources along Jingdezhen Ceramic Heritage Corridor
ZHAN Jia
(Jingdezhen Ceramic Institute, Jingdezhen 333403, Jiangxi, China)
Jingdezhen Ceramic Heritage Corridor, an outdoor museum showing the achievements of ceramic science, technology, arts, culture and economy, is a model of civilization in China and even the world. This paper has mad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the natural heritage, cultural relics, production sites, and living relics along Jingdezhen Ceramic Heritage Corridor in accordance with the ICOMOS defnition of the linear Heritage, elaborated the cultural achievements of this linear region, and systematically evaluated its tourism resources by “the Outstanding Universal Value of the World Heritage Properties” and “the General Survey Standards of Tourism Resources in China”.
Jingdezhen ceramics; Heritage Corridor; tourism resources; evaluation
TQ174.74
A
1000-2278(2014)05-0542-06
10.13957/j.cnki.tcxb.2014.05.018
2013-11-20。
2014-03-05。
江西省社科規劃辦項目“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旅游資源的開發研究”,江西省文化廳“景德鎮陶瓷遺產廊道的保護和利用”的成果。
詹 嘉(1961-),男,教授。
Received date: 2013-11-20. Revised date: 2014-03-05.
Correspondent author:ZHAN Jia(1961-), male, Proferssor.
E-mail:zhangjiajxjdz@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