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茴茴
演奏為重 色彩為先
——訪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弦樂系負責人喬·科爾女士
Royal Academy of Music
★文/陳茴茴

近日,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弦樂系負責人、大提琴家喬·科爾女士(Jo Cole)到北京進行交流訪問,筆者對她進行了深度采訪,與其交流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在弦樂演奏方面的教學經驗與理念。采訪過程中,筆者對于科爾女士提到的兩個理念尤為印象深刻:演奏在教學中處于中心位置;演奏的激情與色彩,是學院對于學生最先看重的特質。
英國皇家音樂學院是英國乃至世界上頂尖的音樂學院,擁有將近兩百年的悠久歷史,在音樂方面有著優秀、經典的傳承理念。縱觀學院弦樂系培養出的畢業生,有許多成為了優秀的獨奏家和世界各大樂團的著名首席,不難發現,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弦樂系一向有培養高水準獨奏家的傳統。而這個傳統的形成,不是從學生一入學就奔著獨奏家的目標去培養。科爾女士介紹說,他們最重要的音樂理念,是要讓每一位從弦樂系畢業的學生,都對自己要演奏的樂器和作品有一個清晰深刻的認識:培養學生獨立的鑒別能力,能夠自我鑒別自己演奏出來的音樂的水平,進行分析和改善,而不是依賴于別人的評價進行調整;從而使學生在面對獨奏、重奏、協奏、室內樂、交響樂等不同類型的音樂形式時,都能夠游刃有余地駕馭。在拉好獨奏的同時,在樂隊演奏中也能扮演一個融合的角色,并成為全方位的出色的演奏家。
對于如何處理技巧與音樂表現力的關系,科爾女士從自己作為一位大提琴家的經驗出發,提出技巧應該是演奏的藝術。一位出色的演奏家,應該有嫻熟控制樂器的能力,這是技巧部分,同時能與他人交流自己的音樂思想,這是音樂表現力的部分。她說,能夠到英國皇家音樂學院學習的學生,都具備良好的基礎,技巧方面絕對是不成問題的,不管是來自哪個國家或地區的學生,他們之間的不同之處是學院最喜歡的。能將自己特色之處演奏出來,保持自己演奏色彩的同時還能與他人很好協作,才是一個出色的演奏家應該具備的最重要的特質。
學生在校期間,弦樂系會有什么舉措能夠幫助學生平穩過渡到畢業后進入樂團或從事教學工作?科爾女士詳細地為筆者講解了具體的舉措:大一的學生只參加弦樂團,目的是讓他們培養在樂團中與其他人的合作意識,同時認識他們在校四年期間會合作的同學、同事,建立相互需要的信任感,如同運動團體中的團隊感;進入交響樂團之后,每年會有兩次考試,一次是開放式測試,一次是拉幕測試,學校根據考試成績安排學生在樂團中的座次,與職業樂團的考核無異,讓學生適應樂團的設置與考核制度;同時,設置多個不同類型、不同風格的樂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進入不同樂團學習不同的演奏風格,在實踐中明白在舞臺上的交響樂團與在樂池中的歌劇樂團有何區別。學生在四年的學習中,通過不同樂團的摸索,也從最初朦朧的狀態,到發現自己真正喜歡的是什么以及何種樂團更適合自己。科爾女士說,很多學生最后的選擇與剛入學時所選的專業方向會有很大的差別,通過這種在不同樂團訓練的銜接培養,讓學生找到真正屬于自己的色彩,是學院獨特音樂理念的一個方面。
除了培養演奏家,英國皇家音樂學院還為學生在教學方面安排了充分的培訓課程,讓有志從事教學工作的學生能夠拿到具備教學資格的畢業證,確保畢業之后順利走上教學崗位。科爾女士說,學校從一開始就從現實的角度對學生進行培訓,讓學生可以平穩過渡走上適合自己的職業道路,而不是在畢業之后顛簸于未知的困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