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志菲


去年12月12日,“2013年度中國經濟年度人物”評選結果揭曉,厲以寧榮獲“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終身成就獎”。
在中國當代經濟學界,厲以寧較早地提出了“企業實行股份制”這一著名理論,被譽為“厲股份”。一個名字與偉大的改革實踐聯系在一起,是一種幸運。但對厲以寧而言,這種幸運意味著辛勤的勞作與思考,意味著知識分子的使命感。
股份制改造第一人
說到厲以寧,人們往往把中國股份制改革和他聯系在一起。更多的人說,沒有厲以寧的股份制理論,就沒有今天的中國股份制改革。的確,經濟學家掌握經濟規律的那只“看不見的手”,影響、指揮或操縱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進程。但作為一位社會人,厲以寧同樣有著普通平凡的一面,在生活、事業上也有道不盡的喜怒哀樂與酸甜苦辣。
厲以寧有一個生活習慣,不論多忙,每天至少要寫千余字,并且通常是清晨一起床就將頭天晚上打好的腹稿寫出來。他的書案上總是擺放得有條不紊,左上角是手頭正在用的十幾本中文、外文參考書,豎直一排;右下角便靜靜地躺著未完成的手稿。盡管他的寫作工作繁忙,社會活動也很多,但厲以寧始終把講課放在第一位。
厲以寧曾多年擔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在北大學生的心目中,他是最受好評的教授之一。學生們不僅推崇他的經濟學理論,對他的風度也是欽佩不已。厲以寧的課頗受學生歡迎,他講課不僅內容豐富,而且形式不拘一格,大多數時間他不用講稿,只是在一張卡片上列出一系列的提綱。講課時,他或站、或坐、或走動,臉上溢出輕松的笑容。他會忽然注視著某一個同學,請他發表自己的看法,或者講完一段課程后發問:“你們看有沒有道理?”他常常侃侃而談,同時也要求學生們暢所欲言。同學們都說聽厲以寧的課就像是與他在暢談。正由于這個原因,他的課總是堂堂爆滿。
厲以寧從不希望把自己的經濟學說變成象牙塔里的經院學術。改革開放允許厲以寧追求自己的學術思想成為經世致用的學問,允許厲以寧追求純理論的研究與實際經濟發展的契合。厲以寧之所以能在學術上有所造詣與他長期養成的鍥而不舍的精神有很大關系,他被人們稱道為“厲股份”就說明了這一點。早在1980年召開的全國勞動工資和勞動就業座談會上,厲以寧就第一次提出可以在中國實行股份制的主張,此后一有機會他就會談起股份制,并成為他一貫堅持的觀點。
厲以寧的經濟思想常常給人以耳目一新之感。他的基本觀點是經濟學應該以人為目標。改革開放初期,針對大批知青返城,就業需求突出的問題,他提出試辦股份制企業的建議。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他的股份制理論又有了新的發展,不僅主張將股份制用于增量改革,也主張將其用于存量改革。
矢志探索經濟規律
厲以寧出生在古城南京一個職員家庭,4歲時隨家遷居上海??谷諔馉幤陂g,他不得不再次隨家遷移,輾轉于江蘇揚州、湖南沅陵等地。揚州震旦中學、湖南雅禮中學及扶輪中學都留下了厲以寧求學的足跡。1946年,厲以寧重返南京,轉到南京金陵大學附中讀高二。這里的讀書生活是厲以寧命運的轉折點,鑒于他出色的數理化天賦,加之他后天的勤奮努力,高中畢業時厲以寧以品學兼優、總分名列前茅的成績被保送到金陵大學深造。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化學工程系。這是他立志做一個化學家的新起點,是他實現工業救國偉大抱負的第一步。1949年4月,南京解放。12月,厲以寧到湖南沅陵參加工作,先后擔任過縣教育用品消費合作社會計、縣修建委員會事務員。
1951年夏,已參加工作兩年的厲以寧又參加了高考。8月接到了錄取通知書,考上了北京大學經濟系。從此,拉開了他終生致力的經濟理論學術生涯的序幕。在大學的4年中,厲以寧寒窗苦讀。當時,代理北京大學經濟系主任的陳振漢教授非常喜歡這個刻苦用功的弟子。他給厲以寧的評語是:“成績優異,名列前茅?!眳栆詫帍年愓駶h那里學來了進行經濟史比較研究的方法,更從這位學者身上獲得了“鬧中取靜”的讀書習慣。刻苦、努力和勤奮的厲以寧,與中學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已經有了明確的研究目標和領域,那就是探索經濟的規律。
自從厲以寧學上經濟學以后,他的興趣就逐漸轉移到經濟學方面。他對羅志如教授講的“國民經濟計劃”課程情有獨鐘。羅志如不僅在課堂上認真授課,而且在課下把英文原版書刊上有關20世紀30年代那場“計劃與市場”的論戰文章交給厲以寧讀。從那時起,厲以寧開始關注起歷史上國外經濟學界關于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的論戰,并研究波蘭經濟學家蘭格的計劃與市場關系學說。他通過聆聽著名學者的授課,通過廣泛涉獵中西經濟學名著,為自己日后在社會主義經濟運行理論領域中有所建樹打下了良好的理論基礎。
在坎坷中潛心修煉
1955年,厲以寧畢業后留校工作,從事經濟系資料室編譯工作,這對一心想在經濟學科研上有所作為的年輕人來說,實在不是一個合適的崗位。但他并沒有氣餒,而是利用在資料室工作的這段時期,為以后能有所作為積蓄能量。
“上世紀50年代后期到70年代中期,特殊的中國經濟環境使我對中國的現實經濟問題有了親身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任何一個不曾親自經歷這段時期生活艱辛的經濟工作者所不可能具有的。”在大學階段,厲以寧曾對蘭格提出的在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之間存在第三條道路的觀點產生了興趣,但文革中的經歷使他看到了照搬蘇聯模式給中國經濟帶來的種種弊端,也發現了蘭格理論的局限性。這些感受可以說是他在經歷了這一系列磨難后的最大收獲。多次下放,使厲以寧看到農村積重難返的貧困。他看到農村的貧困和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低下,于是對新中國成立以來,尤其是“大躍進”以來的經濟政策、方針、路線感到懷疑,發現自己在大學階段所學習的那套東西同現實之間的距離太大了。要讓中國富強起來,要讓人民過上好生活,看來不能再依靠計劃經濟模式了。
隨著“四人幫”被粉碎,改革的春天來了,厲以寧得到了施展才能的機會。隨后,他的許多經濟思想開始成為政府決策的一種參照。
和妻子患難與共見真情
您知道厲以寧所寫書稿的第一位讀者是誰嗎?就是他的夫人何玉春。何玉春是電氣專業的高級工程師,經濟學不是她的本行,但卻是厲以寧著作的第一讀者。厲以寧說:“她在閱讀書稿時,感到哪里還不夠簡明,還不易被人們看懂,我就修改,直到她滿意了為止。所以,讀者讀完我的書,如果感覺到符合深入淺出的要求,那么夫人的功勞占一半?!?/p>
1958年2月新春的日子,厲以寧與何玉春喜結伉儷。婚后第5天,厲以寧要赴北京的農場勞動,何玉春須趕回遼寧鞍山上班,兩人不得不含淚告別。
在繁重的體力勞動之余,厲以寧常借著燭光給妻子寫信。1970年12月的一天,何玉春終于接到調令,高興得淚水盈盈,慨嘆不已:歲月悠悠,從燕爾新婚天各一方至此已13個年頭了,人生能有幾個13年?
1971年初,何玉春終于以技術干部變成農場職工為代價,換取了夫妻團聚。返京后,厲以寧夫婦繼續到北京大學大興農場勞動了半年才回到學校。
近些年來,夫妻倆幾乎形影相隨。厲以寧無論到外地考察還是出國講學,多有何玉春陪同前往。這些年來,他們除了到工廠參與企業改革方案的設計,還走訪了許多農村鄉鎮,尤其是云南、廣西等邊遠地區,獲取了許多第一手資料,為其經濟思想的提出奠定了基礎。厲以寧在赴港講學期間,一些香港著名經濟學教授提出了不少關于西方經濟學說史上刁鉆古怪的問題與他探討,何玉春暗地里為丈夫捏著一把汗。她知道,這不僅是嚴肅認真的學術探討,也是香港教授想了解新中國成立后成長起來的內地經濟學家對西方經濟學到底知道多少。后來見丈夫侃侃而談,從容作答,她才放下心來。她為博學多才的丈夫感到驕傲。
□本欄編輯/張麗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