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志強
【教學背景】
藝術家羅丹說過:“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美的眼睛。”這一名言在某種程度上印證了我國語文教學的現狀。很長一段時間內,不少語文教師習慣于帶著傳授知識的鐐銬在講臺上“跳舞”,把語文課上成了工具課,使學生那雙本該發(fā)現美的眼睛蒙上陰翳,或失去了發(fā)現美的靈慧。因此,在素質教育蔚然的今天,彰顯語文的美育功能已迫在眉睫。基于語文中的美育功能在人文教育中的不可或缺,我在設計組織《邊城》教學時,著意圍繞文中的“美點”來實施美育,以期擦亮學生發(fā)現美的慧眼。
【教學述評】
在教學《邊城》時,我首先“創(chuàng)設情境,激情導入”,即先用多媒體推出湘西鳳凰古城這一遠景,然后讓鏡頭搖至邊城茶峒渡口這一近景,目的是用湘西美景激發(fā)學生的愛美之心和熱愛自然之情;接著,我用抒情性語調導入:“在如詩如畫的湘西古鎮(zhèn),千百年來,演繹了多少激動人心的情愛故事啊!沈從文先生的小說《邊城》就是通過描寫兩性之愛、兄弟之愛、親子之愛、朋友之愛來集中表現邊城之美的。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感受這份博愛,來領略這份至美!”課后,我體會到這一導語設計較為恰當。它概括了作品主旨,調動了學生情感,激發(fā)了學生尋求美、欣賞美的欲望。
在創(chuàng)設情境觸動學生的美感后,我著重簡介作家的美德和美行,以期再次觸發(fā)學生的求美欲望;接著我讓學生速讀文本,整體感知,從中受惠于美的熏陶。
在學生的美感一再被調動后,我及時引導學生進入賞析文章環(huán)節(jié)。我是如此引導的:“小說之美往往美在結構、環(huán)境與人物,這節(jié)課我們將從這三個方面進行探究。”這一教學目標的給定,既是結合小說教學的整體要求,也是為適應本課的教學需要——重點激發(fā)學生美的求知欲。
目標明確后,我在學生“自主學”的過程中,采用了“合作探究”的方式。我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先同桌間合作學習,再小組間合作探究,最后全班合作討論。并強調:只有同桌間不能解決的問題,才通過小組來解決;若還有疑難,最后全班討論解決。在學生討論過程中,教師巡回檢查,以防討論流于形式或出現“偏題跑題”現象。
在學生充分自學、深入探究后,我遵從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的原則,進行了“精當點撥”。我是這樣激發(fā)學生的:“同學們,《邊城》的結構之美,美在何處?請各抒己見。”A學生說:“課文是按時間順序安排情節(jié)的,始于眼前的端午,描述了邊城龍舟賽的熱鬧場面;終于眼前的端午,重在抒寫花轎引發(fā)翠翠的情思。這是順敘的敘事方式,它使小說結構十分流暢。”該學生話音才落,B學生立馬質疑:“小說還描寫了兩年前與上一年端午發(fā)生的事情,又是為何?”C學生接口道:“寫兩年前的端午巧遇儺送的情景屬插敘,寫上一年端午巧遇天保的情形屬補敘。這樣安排:一方面導出人物,另一方面豐富了文章內容,也避免了平鋪直敘;而這,恰是作者的匠心之處,因為時間的回環(huán)往復銜接得天衣無縫,情節(jié)的鋪設更是跌宕起伏,引人入勝。這不正是結構之美嗎?”教室里頓時響起了熱烈掌聲。掌聲甫落,我又拋出第二問:“《邊城》的環(huán)境之美又在何處呢?”D學生對此解釋:“《邊城》的環(huán)境美在自然與人文。小說為人物提供了一個青山綠水的渡口鎮(zhèn)的活動背景,體現出風景美;還描述了湘西端午、中秋、新年的喜慶活動,表現出風俗美。”E學生追問:“作者花費許多筆墨描寫環(huán)境,用意何在?”一石激起千層浪,此問一出,學生爭先恐后地發(fā)言。有的說:“突出了邊城生活的太平。”有的說:“突出了邊城的寧靜。”有的說:“突出了民風的淳樸。”……等到學生充分發(fā)表見解后,我總結道:“總的來說,邊城生活極具地域特色,有如桃花源般優(yōu)美而相對封閉。”接著我引導學生:“在這樣優(yōu)美環(huán)境中生活的人們必是與這環(huán)境匹配的,有翠翠、爺爺、天保和儺送,還有許多人。他們又有哪些人性之美呢?”F學生搶過話頭,說:“《邊城》塑造了一系列極具美德的人,如仁慈善良、堅毅自忍的爺爺,純真美麗、淳樸善良的翠翠,英俊瀟灑、話語幽默的儺送,豪爽大度、成人之美的天保……是他們讓我們感到生活的美好。”G學生補充道:“課文不僅體現出人性美,還表現了人情美——相依為命的祖孫情,相幫相助的睦鄰情,相親相愛的手足情,相知相戀的兒女情!”待兩位學生發(fā)言完畢,為加深學生對人物的深刻理解,突出小說學習的重點——人物形象,我要求學生舉例說明人物的性格特征。此時,學生發(fā)言十分踴躍,課堂教學進入高潮。讓學生“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后,我及時總結:“邊城的人善良、勤勞、質樸、真實、自然,毫不矯揉做作、急功近利。他們表現的,正是如沈從文先生所說的‘優(yōu)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加深學生對人物形象的理解,還借此調動學生的想象,讓他們去創(chuàng)造“美”,我布置了一道課堂作業(yè):請在爺爺、翠翠、天保三人中任選一個,寫一段有關人物外貌的文字。
最后,我是這樣結束教學的:“同學們,本篇小說結構精美,環(huán)境優(yōu)美,人物純美。閱讀這樣的美文,我們的心靈能得到滋養(yǎng),我們的內心無比享受。讓我們學會發(fā)現,學會欣賞,學會生活吧!”
【教學反思】
如何利用語文教材擦亮學生發(fā)現美的慧眼,是值得探討并常談常新的課題。通過教學《邊城》一文,我個人認為:(1)選好結合點是關鍵,《邊城》是一篇至美的小說,其內容很適合美育;(2)選準切入點是前提,從小說的三要素——情節(jié)、環(huán)境、人物切入較為恰當;(3)選對教學法是根本,學生是教學中的審美主體,教師既要調動他們探尋美的興趣,更要讓他們去探究美、感知美、體驗美。如此,語文教學才能達到培養(yǎng)和提高學生鑒賞美的智能與情感目標。
(作者單位 赤壁市第三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