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火榮
摘 要:課堂提問是教學中師生交流的最基本手段和途徑,而如何設計有效的問題是進行有效教學的關鍵,結合《鹽類水解(第1課時)》的同題重構教學案例,從兩次教學的問題比較、設計意圖、教后評價和教后感等方面的展示,歸納總結出教師在問題設計時要處理好五個性,即合作性、針對性、情境性、層次性、預見性。
關鍵詞:有效問題;合作性;針對性;情境性;層次性;預見性
眾所周知,提問在課堂教學中是師生交流最基本的手段和途徑,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一個好的問題,能夠點燃一個學生的欲望;一個好的問題,能夠串起一堂課;一個好的問題,能夠讓一節課升華”。什么樣的問題是好問題(即有效問題)?自從我校實施“化學課堂問題設計有效性探討”的教改活動以來,尤其本人承擔過《鹽類水解(第1課時)》同題重構的教學公開課后,我對“有效問題”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下面結合課例談談我個人的體會。
一、二次課堂案例中問題的展示及評析
【問題1】鹽溶液都顯中性嗎?請通過實驗說明(測定濃度都為0.1mol·L-1的HCl、NaOH、CH3COONa、Na2CO3、NH4Cl、Al2(SO4)3、NaCl和KNO3溶液的pH值)。
設計意圖:強化學生的分類觀,通過學生實驗,引導和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設計實驗和動手實驗的能力。
教后評價:學生對實驗感興趣,但實驗操作不規范,教師要加強引導,為了節省時間,鹽酸、NaOH溶液的pH不必測定,并把實驗分成兩組,突出含有弱離子鹽溶液的酸堿性測定。
二次教學的改進: 【新問題1】鹽溶液都顯中性嗎?改進實驗(一組測定0.1mol·L-1CH3COONa、NH4Cl、NaCl溶液的pH值,另一組測定0.1mol·L-1Na2CO3、Al2(SO4)3、KNO3溶液的pH值)。
教后感:問題的設計要能讓學生產生認知上的沖突,學生往往會認為酸顯酸性,堿顯堿性,鹽就顯中性,通過實驗,親身體驗,產生矛盾和好奇,激發他們進一步的求知欲。
【問題2】Na2CO3俗稱為純堿,溶于水后既不能電離出H+,也不能電離出OH-,其水溶液為何顯堿性,而同屬于正鹽的NaCl的水溶液卻顯中性?從鹽的類別來分析,哪幾類鹽溶液會呈現酸性、堿性或中性?
設計意圖:復習鹽的分類,引導學生分析鹽類水解的形成條件及實質。
教后評價:問題過長,不夠簡練,問題指向性不明顯,學生對鹽的組成認識不足,要先作一定的復習鋪墊。
二次教學改進:【新問題4】怎樣的鹽才會發生水解反應?
教后感:部分學生對鹽的組成認識不足,金屬離子對應的堿的強弱,酸根對應的酸的強弱判定不明,以及離子共存的條件不清,導致鹽為何會水解的理解不夠。要讓學生明白“有弱才水解,無弱不水解”。
二、二次教學啟示——處理好問題設計的五個性(合作性、針對性、情境性、層次性、預見性)
1.合作性:新課程提倡學生合作學習,我想作為教師也應加強備課組成員之間的合作教學,體現在教師的集體備課,互相聽、評課。通過集體備課可以在教學的有效性、教學智慧、教師語言等進行拓寬,在教學的反思、教學環節的更改、教材的新解讀等方面有所擴大。大家坐在一起,相互交流,探討知識的深度、廣度,拓寬教學知識面。
2.針對性:一方面,根據不同的課型,問題設置的內容有所不同。新授課中,一般將“知識與技能”作為問題設計的基本內容;復習課中,一般將“過程與方法”作為問題設計的基本內容(而“知識與技能”一般作為解決問題的載體或素材)。另一方面,設計問題要考慮學生現有的認知水平,要以學生現有的認知結構和思維水平為基點來設計,了解學生的“最近發展區”,也就是說在新舊知識的結合點上產生的問題最能激發學生的認知沖突,最具有啟發性,最能使學生有目的地積極探索。
3.情境性:問題的設計要注意情境化,建構主義認為,學習總是與一定的社會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聯系的,在實際情境下學習,可以使學習者利用自己原有認知結構中的有關經驗去同化當前學習到的新知識,從而賦予新知識以某種意義。
4.層次性:問題設計一定要有層次,不能過于籠統,有層次性和梯度性,要使優秀生從問題和習題的設計中感到挑戰,一般學生受到激勵,學習困難的學生也能嘗到成功的喜悅,讓每個學生都學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
5.預見性:教師在設計問題的同時,必須要充分準備好問題解決的多種預案,做好學生可能發問和可能出錯的充分估計及應對措施。
問題設計是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根據教學目的、學生實際情況等進行教學問答的一種教學形式,問題設計的有效性是形成有效教學的核心,是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關鍵環節。教師通過“提出有效問題”的“導”,同時善于巧妙運用學生在知識建構過程中“發現問題”的“問”,讓課堂呈現一片師生為“問”而熱烈“爭吵”的情景,我相信這樣的課堂一定充滿活力和魅力。
參考文獻:
毛東海.試論化學課堂中“有效問題”的設計.化學教育,2012(12).
(作者單位 福建省連城縣第一中學)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