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琳玲
摘 要: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我國高中實行了全新的教學理念。新的教學理念要求在高中語文的教學過程中,轉變原有的教學思路,不能一味地追求學生的成績而進行無休止的題海戰術,要在減輕學生學習壓力的同時,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打開學生學習語文的思路,讓學生形成自己的思考方式,對問題能夠提出自己的見解。
關鍵詞:高中語文;創新策略;情感教育
語文教育在我國的教育中一直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因為其是連接各個科目的樞紐。從某種程度上來說,語文是學生了解和認知國家文化的重要一環,尤其對于學生來說。我國國情決定了現階段的語文教育是以應試為主要目的的一門學科。
雖然語文教學不同于歌舞、電影、體育等其他藝術形式,但是語文教學有其獨一無二的魅力特征。改革后的新課標下的語文教材,不僅增強了文學性,還增加了感情的成分,內容也更加接近現實生活,有對自由的向往和追求的,有為理想而努力拼搏的,有對大自然的向往的,有對民間文化藝術遺產關注的,有對社會和人生進行深刻探究的,有對自身情感深度剖析的,有把目光投向社會弱勢群體的……這些課文無一不夾雜著作者的復雜感情,或激動,或愉悅,或哀怨。無論是從《詩經》到《樂府詩集》,還是唐詩、宋詞以及小說到現代散文,感情都是文藝作品中的砥柱。
由于受到過去落后教育模式的影響,使我們忽視了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大多數師生往往認為語文的學習只需要死記硬背記住學過的生字及學過的古詩詞即可,從而忽略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殊不知,語文其實存在著一定的特殊性,優美的詩詞都是詩人、詞人透過發散的思維、美好的想象來創作完成的,這些都需要有思維能力的支持。
在對學生的教育過程中,引導學生在看待問題以及解決問題時要打開自己的眼界,開闊自己的視野,采用多種思考模式來思考問題,同時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以及發散性思維能力。這種素質的培養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學生必須在這個過程中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作為一名合格的高中語文教師,首先要從自身出發,提高自己的專業,其次,充分地考慮學生的感受,走進學生的心靈。學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也是當今社會之所需。
參考文獻:
趙雪卿.從“要我學”變為“我要學”:談語文課學習興趣的培養[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4(S2).
(作者單位 重慶市綦江中學)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