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振杰
進入高三,第一輪復習非常重要,要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全面提高質量,取得較好效果,必須選擇正確的復習和教學方法。高三思想政治第一輪復習不是背一遍教材,但也離不開教材。教材是學生學習、閱讀的根本,是高考題目答案的依據,教材上的內容是高考命題和進行高考復習的依托,不管考試的試題如何靈活多變,也無論試題難度究竟多大,其考查內容都來自教材。當前,在高三思想政治第一輪復習時,每個高三思想政治教師對教材的運用都有不同的意見和建議,沒有一種比較統一而又行之有效的辦法。因此在高考總復習時如何運用好教材就值得高中的思想政治教師去研究探討。那么我們在高考總復習時究竟應該怎樣運用好教材呢?
一、要善于整合教材內容
高三復習課與高一、高二的課有很大的不同,我們不能將復習課上成新課。那么我們如何整合教材呢?(1)整合教材本身的知識。在舊課的復習時,應探尋知識點之間的內在關系。如《生活與哲學》中第四課和第五課,在第四課中教材是先講了物質,再到運動,最后到規律。在第五課中教材主要講了意識的內容。為此,教師如果從一定的邏輯順序上復習時則可先講物質,再到意識,最后講兩者的辯證關系和方法論,而運動與規律則放到兩者之后,這樣復習學生比較容易形成一個完整的知識體系。所以,要“用”好教材則要求教師要善于整合教材。(2)要在教材原有內容上加以豐富拓展或進行壓縮。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學生則是學習的主體,在保證能力提高的基礎上,教師既要為學生節省學習時間而對一些內容進行壓縮,同時教師也要為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而對知識的拓展。如《生活與哲學》中所講的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關系原理中,教材對其這一方法論要求沒有很好地體現,教師就可以從走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發展地方特色經濟等內容的拓展中進行引導,加深學生對這一知識的理解。對于《生活與哲學》的原理來說,整本教材內容涉及面廣,從中難找出方向,為此,教師可以指導學生通過列表方式把原理通過名稱、內容、方法論要求、例子等方式建構自己的學習體系,使書從“讀厚—讀薄—讀厚”轉變,節省自己寶貴的學習時間。
二、要把握好教材的廣度和深度
教學內容的廣度就是一節課傳輸給學生的信息量。信息量的大小要看內容的深淺。如果內容太深,學生接受起來困難大,那么教師在安排內容的時候量要小,要精講多練,如果一節課的容量太大,勢必導致學生的“消化不良”;如果內容太淺,甚至教師不用講學生自己就能看懂的,一節課的信息量就要安排得大些,如果一節課的信息量過小,知識點過少,則浪費時間,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在備教材時,要根據教材呈現的內容的深淺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合理地確定教學內容的廣度。
三、把握好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當一節課的教學內容有幾個知識點時,教師需要明確哪些是教學的重點、難點,以免在教學時抓不住主要內容,而在次要的或者學生容易接受的內容上多花時間,以致影響了重點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課堂教學質量肯定會下降。例如,“文化對人的影響”一課包括三部分內容:文化對人影響的來源、表現和特點。教學的重點是文化對人影響的表現和特點。上課的時候教師要在“影響的來源”部分少花時間和精力,在后面兩個重點部分要花比較多的時間進行祥講,反復練習。確定教材重點,要以教材本身為依據,研究所教學的內容在整個知識系統中的地位和價值,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經驗和高考考綱定為教材的重點。難點,就是多數學生不易理解和掌握的知識點。教師難教、學生難學的內容,通常稱之為教材的難點。教材難點有時和重點是一致的。教材中有些內容對掌握某一部分知識或解決某一類問題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這些內容就是教材的關鍵點。作為教材的關鍵點,它在攻克難點、突出重點過程中往往具有突破口的作用。一旦處理好教材的關鍵點,與其相關的教學內容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總之,高三思想政治第一輪復習絕不等同于做題和教材內容的簡單重復,更應該是高質量、高效率的再學習、再升華。教師只有踏踏實實,在書本知識與考題之間互相聯系、轉換,把“活”的考題與“實”的課本知識聯系起來,多下功夫,才能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作者單位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區第一中學)
編輯 韓 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