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紹霞
摘 要:在信息技術教學中,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師設計的教學活動中,并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學有所思、學有所獲,還需要教師不斷學習、更新觀點,提高素養,才能與師生共成長,體驗學習的樂趣與成就感。
關鍵詞:信息技術;各類學科;課程整合
隨著計算機的普及和網絡的覆蓋,信息技術已走進課堂。教師依據教學內容精心制作課件,學生或欣賞或聆聽或觀察或分析,這種學習方式為學生帶來了耳目一新的感覺,也使課堂教學向前邁出了一步,而今更令人欣慰的是教師借助網絡,在師生互動中構建的網絡課堂;名家名師親自授課,學生借助網絡收看學習的遠程教育等,都極大地發揮了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強大的優勢,也為課堂教學注入了鮮活的生命力,作為一線的教師也在積極探索。
一、信息技術與教學內容的整合
傳統教材的學習內容缺乏新穎感,和時代脫節。信息資源具有跨越時空界限的特點,能將豐富多彩的學習內容帶入課堂,創設虛擬的真實情境;以最新的現代科學成果帶入課堂,激發學生努力學習的內在動機;能將書本上的信息內容和其他學科及生活實際有機地結合呈現給學生,豐富學生的學習資源。例如,在教學信息技術課《自選圖形》一課時,可以嘗試讓學生使用自選圖形中的工具畫小雞的主視圖、左視圖和俯視圖以及房屋、樹和太陽等組成一幅完整的富有美感的繪畫作品,看似簡單幼稚的畫面,卻讓初三的學生制作得有滋有味。
二、信息技術與教學方式的整合
在以往的教學中,我們已習慣了從教學內容、教學策略、教學方法、教學步驟甚至學生做的練習都是教師事先安排好的,學生只能被動地參與這個過程,正是人們常說的“灌輸式”“填鴨式”。而信息技術的巧妙介入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創設一個有利于教師、學生、教學媒體三者之間雙向互動的環境。例如,在教學《讓演講稿動起來》一課時,我們可以用解決一個實際問題來進行。題目是:(練一練)如圖所示的圖形是一個水平放置的正三棱柱被斜著截去一部分后形成的,請畫出它的主視圖、左視圖和俯視圖。
這是北師大教材九年級數學115頁中的習題第3題,針對這一問題,我們借助于語文知識來分析題意,再把事先做好的課件播放給學生看,然后講解制作的過程,學生可以通過分組、借助網絡進行交流與討論,然后使用動畫效果和自選圖形一步一步畫出三棱柱,然后斜切,最后用動畫制作出他們的三視圖來。對于初三學生而言,空間想象能力是有限的,我們通過信息技術課進行操作學習,學生可以把以往在數學課上難以理解的抽象的空間幾何問題,通過計算機的多種功能制作出來。在制作三視圖的過程中,加強了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同時利用計算機的操作提高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信息技術與教學形式的整合
長久以來,我們已經習慣了班級授課的模式,一名教師,眾多學生;熟悉的環境,相似的面孔。殊不料,信息技術的介入為教學形式的改變也注入了新鮮血液。例如,初中數學有一個學習專題為統計表,數學課是要求學生調查一些相關數據。信息技術老師借助計算機課,讓學生在網上查閱資料,并根據自己在本校調查初中三個年級學生視力情況后,完成表格填寫任務,再創建統計圖表完成數學課上的統計內容,最后,在校園網相關論壇上發布討論結果。所用調查表如下:
初中三個年級學生視力調查表
因此,我可借助信息技術在校園網相關論壇上發布討論話題,本班或者本年級學生,甚至是其他年級的學生,只要是對這一問題有興趣的人都可以參與到問題的討論中來,這樣一來,學生不但完成了信息技術課的學習內容,同時也解決了數學問題,學生的興趣和綜合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總之,應用信息技術而又不依賴于它,要巧用信息技術而又不生搬硬套,只有將信息技術與各類學科結合得恰到好處,才能使二者相得益彰。信息技術與各類學科的整合仍任重而道遠。
(作者單位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石河子第28中學)
編輯 張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