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其輝
摘 要: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現行的初中思想品德提倡教師要構筑新的教育理念,突破舊有的教學模式,在教學方式上要大膽創新,真正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實現提高課堂效率的目的。基于一些教學實踐,對優化教學策略提出了幾點建議。
關鍵詞:課堂教學;優化;策略分析
傳統的思想品德課堂存在許多弊端,如:教師講授多,學生思考少;師生一問一答多,學生探討研究少;教師啟動問題多,學生啟動問題少;強求一致多,發展個性少等等。這些傾向妨害和限制了學生與生俱來的個性和潛能。新課程實施以后的內容,更多的是結合時代特點,在教與學的過程中老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經驗和知識,交流情感,體驗觀念,從而達成共識,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傳統教學早已不能滿足新的要求,因此,教師應適應當前的形勢,改變教育觀念,優化教學策略,提高思想品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教師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在實踐中不斷探究,形成讓學生喜愛的教學風格
作為新時代的老師不能滿足于原有的知識,必須不斷學習,
不斷更新知識,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把知識變成智慧傳授給學生。老師也只有掌握豐富的知識,才能做到融會貫通、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才能使教學生動風趣、得心應手、游刃有余,才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樂于接受。有學生說過:“老師,我本來對思想品德課沒興趣,我喜歡你上課,才對思想品德課產生興趣”。我經常買書,不管是教育教學方面的書籍,還是雜志,心理學等方面的書籍。并把聽到的、學到的、看到的在教學中加以運用,結合我自身的經歷說給學生聽,豐富課堂教學,并深得學生的喜愛。
二、教師要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
在課堂教學中要改變傳統的“灌輸”“識記”的“填鴨”式教學,鼓勵學生自主選擇、主動探究,讓他們去觀察、去發現、去感悟、去思考,充分尊重學生的探究本能,把思維空間留給學生,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把學生引入到“探究—發現—解疑”的主動學習中去。
例如,講中國走“改革開放”的強國之路,我引導學生去分析“商鞅變法”。學生通過搜集資料、整理資料并且通過合作探究,懂得了:從商鞅變法得到多數人支持的史實,明白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古今同理,當今我國的改革開放之所以得到廣大人民的擁護、支持并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正是由于我國在新形勢下制定的一系列路線方針、政策、措施。這樣通過溫習以前的舊知識來理解、探究當前新知識,可以鞏固舊知識,也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還可以培養學生利用掌握的知識獨立思考獲取新知,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而且有利于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
能力。
三、優化課堂結構,提高教學的有效性
課堂結構的優化也是優化思想品德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新課改的不斷實施,老一套的課堂結構已經不能滿足教學要求。對于新型的課堂結構,筆者認為可以由導入、提出問題,研讀課文、總結概括三大部分組成。
1.導入,即引導學生進入課本,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俗話說:良好的開端等于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課,有個引人入勝的開場,自然會把學生的全部精力引到我們的授課中,使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從而提高整個課堂效率。上課之前,為了使學生從下課的興奮狀態中轉到上課的氣氛中,我就經常用一些音樂、故事、事例等導入新課,結果,絕大部分的學生,馬上就完成了狀態的轉換,從而使整堂課有個良好的開端。比如,講改革開放時,我引用了“華西村新貌”的照片,華西村的整體富裕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住了。接下來,探討改革給社會帶來的活力;激發人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知識點時,都在探討華西村先富起來的過程中一一得到解決。
2.提出問題,研讀課文。提出問題是教師組織課堂教學的重要手段,是激發學生積極思維的動力。亞里士多德說:“思維自疑問和驚奇開始。”老師有意識創設一些問題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之中,巧設懸念,能引起學生迫不及待地研究問題的興趣,激發起他們自主求知的強烈愿望。然后再引導學生去發掘課本,探求知識。如,在講未成年人犯罪時,我設置如下問題:未成年人犯罪要不要負法律責任?如果不負法律責任的話,那么未成年人是否可以為所欲為?在興奮的討論過后,未成年人的社會責任問題也得到了很好的解決。
3.老師總結這一課學生學到的知識,并查缺補漏,完善學生的知識體系。通過這個過程,使教學結構得到優化,課堂有效性大大提高。
總而言之,在教學中,我們要擺脫傳統教學思想的束縛,在教學策略的運用方面要“另辟蹊徑”“獨出心裁”,引導學生有效地參與學習過程,讓課堂教學活起來,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培養學生學習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張崇善.探究式:課堂教學改革之理想選擇.教育理論與實踐,2001(11).
[2]彭濤.現階段初中政治教學凸顯的問題與解決思路[J].教育科學研究,2011.
(作者單位 廣東省清遠市清城區洲心街第一初級
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