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柳青
摘 要:初中語文教學著重于學生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的培養,通過閱讀教學讓學生能夠在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交流中,加深理解和體會,從而有所思,有所感,有所悟,得到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啟迪,審美的情趣。隨著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閱讀作為初中語文教學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提高其教學有效性成為廣大教育工作者的重點研究對象。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
在新的教學理念和要求下,需要有新的教法,新的手段,新的途徑與之相適應。也就要求我們教師在教學中,與時俱進,更新觀念,提高認識:正確且全面地把握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準確地解讀和創造性應用教材,提高教材資源利用,進行有效的教學活動;轉變教學角色,以學生為中心,重視學生個體主動性的激發;重視閱讀學習的過程,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筆者就以上四個方面簡要說明,拋磚引玉。
一、正確且全面地把握教學目標,提高教學效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課程目標是根據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設計。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為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但是由于長期受到應試教育思想的禁錮,很多教師在進行語文閱讀教學設計的時候,更加重視基礎知識的傳授和技能的培訓,即“知識和能力”。面對教學改革,要實行有效教學,落實“三維目標”,必須做到以下幾點:(1)提高學生主體參與的有效性。(2)教學目標具體化。(3)教學內容問題化。(4)教學過程實踐化。(5)教學評價多元化。
二、準確地解讀和創造性應用教材,提高教材資源利用
葉圣陶說:“教材無非就是個例子。”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而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以教材為中心,課堂上照本宣科,雖面面俱到,但卻無法抓住并突出重點,學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這種傳統的“教教材”的方式,只會是教師被教材“牽著鼻子走”,無法充分地利用和開發教材資源。
一方面,準確地解讀教材,就是要在明確教材解讀的原則和目標的基礎上,深入地探索、研究、分析、解讀教材,認真地品味和揣摩言語,準確地把握作者的意圖,與作者產生共鳴找到教學突破口,從而生成教學資源。
另一方面,創造性地應用教材。首先,找準起點,拉“近”教材。其次,適時補充,加“厚”教材。給學生提供更多的閱讀資料,更充分的時間,引導他們自主探索,按照自己喜歡的方式閱讀,在不斷充實、完善和拓展教材的同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獲得發展。
三、轉變教學角色,以學生為中心,提高學習主動性
閱讀教學本就是學生、老師、文本三者共同參與,協調溝通完成信息傳遞的對話過程,所以在教學中,學生不僅要參與學,還要參與教。新課程標準中是這樣描述閱讀的:“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然而,傳統教學中,“一言堂”的教學成就了教師“權威者”的地位,而學生則是被老師“牽著鼻子走”,依賴性一如既往,學習被動,興致低,高耗低效,主體意識無法激發出來。
所以,教師應該及時更新觀念,以學生為中心,轉變角色,成為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與學生互動,創建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少講,精講,把課堂的時間留給學生。嘗試讓學生民主地參與教學,能夠以“主人翁”的姿態投入到學習中。例如,可布置“我的閱讀金點子”的類似作業,讓學生針對一段時間的閱讀教學,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議。教師通過對學生意見的認真閱讀和分析,反思自己,了解學生的需要,選擇受歡迎的、適合的、可行的建議,提倡大家學習并在現實教學中加以應用。這種改進教學的方式,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參與性,而且還能在學生的主動參與和大力支持下取得更高的教學效率。
四、重視閱讀學習的過程,加強學生的情感體驗
在語文教學的“三維目標”中,除了讓學生學習文化知識,掌握學習技能和方法之外,更重要的就是要讓學生體驗學習過程,并在過程中加深情感體驗。傳統閱讀教學中,教師往往對閱讀的文章進行了詳細的分解和分析,學生接受到的是教師反復咀嚼之后的知識,沒有學習過程,自然食之無味。再加上就算是讓學生自主閱讀,也是為了應付形形色色的閱讀分析題,根本談不上情感體驗。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把閱讀的主動權教給學生,重視學生的體驗過程,幫助學生和文本之間搭建心靈橋梁,應用恰當的閱讀策略,使學生自主閱讀,能夠真正地走進文本世界。在閱讀學習的過程,和作者進行心靈的對話,更加深入地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悟文章蘊含的情感,提高閱讀能力,培養良好的自主閱讀習慣。
參考文獻:
[1]郭根福,語文課程的新理念與閱讀教學的新策略[J].教育科學研究,2011.
[2]擺玉英,淺議初中語文閱讀教學[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21).
(作者單位 廣東省興寧市大坪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