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由
摘 要:一線教師對于學校開展教學、教研活動的真實狀況,包括對教學目的、效果及教研氛圍、效果的認知及學校某些管理對教學教研活動產生了何種影響,應該說是最有發言權的。下面根據實際工作中的切身感受,闡釋教學、教研活動中存在的一些消極因素。
關鍵詞:個人欲望;適者生存;負面影響
相互聽課并坦誠交流、研討是校本教研中最重要的活動之一,是教師探尋科學的教育教學規律最重要、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之一,是促進教師職業技能發展進步的決定性因素。那么,現今學校的教學教研環境又有著哪些消極現象呢?
一、“貓教老虎——留一手”或許不僅僅只是傳說
虎,百獸之王,盡管其身體比家貓龐大,“地位”“名望”等亦遠非后者能比。但據民間傳說它們曾為師徒關系,前者之所以成為獸中至尊的各種“本事”竟還得益于后者的真傳。只不過后者“留了一手”——上樹!正為如此,家貓才有今天,因為,即便家貓不幸遭遇反目“成王”的徒弟,雖無“克王”之術,也還有“避敵”之策。此傳說由來已久,后人附會演繹,目的無非在于警示世人在傳授技能時,切不可毫無保留,以免日后出現不測。說起來“留一手”不大高尚,想想,卻也有一定的道理,“教會徒弟,餓殺師傅”的說法不正是“留一手”的翻版嗎?小說里說武林有絕技,高手藏暗器;今時今世,科技有專利、商業有機密。那么,在當前對“注冊”“考核”“競爭”“淘汰”等富有挑戰意味的概念早已不感新鮮的校園,教師之間交流經驗、傳達信息,旨在共同提高、共同進步的教研活動是否也會遭遇這種“留一手”的“貓虎情結”呢?
二、功利性的教育使師生均不幸淪為欲望的奴隸
新課改關于“育人為本”、素質教育的宣傳、倡導可謂是“轟轟烈烈”;而從親歷者的視角看,應試教育仍然是“扎扎實實”——學生仍被以考試成績分出“優”“劣”(現叫做“待優生”),教師仍因為學生的分數被分出“高”“低”。社會及家長為追求升學率而為子女擇校,于是“高入學率”和“高升學率”相互促進,在利益的驅動下逐漸使學校教育形成一個無形鏈條:社會及學生家長專注于學生考試分數,以此評價學校辦學質量、辦學水平;于是學校專注學生考試分數,以此衡量老師工作能力和教學業績,分數被看做硬杠,其他不過是點綴;于是教師心無旁騖地專注于“促進”學生成績不斷提高,不得不以學生的分數來激勵鞭策。學校、家長、老師、學生就像看股市行情一樣看分數排名。這種功利性的社會環境和學校管理孕育了教師功利性的教育教學手段,由此產生了學生功利性的學習態度,即單一重視考試成績而不是對知識的真正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掌握,從而逐一強化了個人欲望的滿足,教師、學生也就不幸淪為欲望的奴隸。
三、工業化管理模式“霾”沒了教師職業的光輝
為有效地管理教師和教學,最終達到提高學生分數的目的,不少學校引入類似于工礦企業的競爭機制——量化管理。“量化”伊始,都說是綜合評價,但考試分數作為量化依據不久就會由“重要”變為“主要”,再變成實質上的“唯一”。學校以學生成績考核教師、評價教師,并且實行競爭上崗,末位淘汰。至于學生考試分數能否體現新課改“育人為本”理念,是否能體現教師良好的職業道德;教師是否得到所教大多數學生的敬愛或認可;教學是否有利于學生長遠發展……;然而量化只看“數字”。這樣一來,教師對“適者生存”的含義是能理解的。既然量化管理滋生了教師之間職位的競爭,并直接導致了教師在學生分數上的“競爭”。這種實質上以裁度分數為唯一尺度的量化管理最終迫使“人民教師”們把自己由“人類靈魂的工程師”定位到“教書匠”的位置。以往那種“高尚”“光輝”的感覺日漸淡漠,終歸于無。但實際想法和做法卻未必能崇高到“不利己”“專門利人”的境界。在這種氛圍下,教師最可能會在業務上苦心孤詣卻趨于保守,因命運相連而休戚與共的學生也被迫“報之以李”,埋頭死讀,為“分”奮斗,學生、老師都倚仗分數獲取方方面面的歡心、獎勵。但其中滋味及負面影響長久以來卻乏人問津。
四、以分數為“量化”標準的管理是教育的不幸
客觀地說,管理者引入“量化”機制可謂是用心良苦,教師隊伍魚龍混雜,對于那些“南郭先生”們以及甘于平庸的教師而言,量化也許算得上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問題是:何時用?怎樣用?用多久?什么范圍?什么深度?如果運用不合理、不恰當,對于大多數始終兢兢業業、無私奉獻的教師,既可能加重他們的危機感、緊迫感,也會增強了自我保護意識,從而使真誠交流的校本教研難以真實有效的開展;另一方面,對于不稱職、不敬業的教師,并不會有太大的觸動:他們抑或把壓力轉嫁給學生,把學生當作學習的機器,通過加重學業負擔的方式,得到高分而在“量化”中立于不敗;也可能憑借自身“非凡”的社會背景或“非凡”心理素質“不勝而勝”。事實上,以分數為主的量化管理已經使得教師與領導之間、教師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系變得越來越不正常,特別是同年級同學科教師之間已存無形“壁壘”。這是教師的悲哀,也是當前教育的悲哀。
正常的教學教研應該在正常的環境下,正確的管理應從大局出發、從長遠來看、結合實際、以人為本、綜合師生感受、因時因勢而變,使其不斷發揮更大、更科學的效能。這樣的管理或者說管理理念,應該是絕大部分一線老師所期盼的。
(作者單位 安徽省宿州市第九中學)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