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調研工作務求
“深、實、細、準、效”
現在全省上下大興調查研究之風,各級領導干部在調研工作中,一定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
“深”,就是要深入群眾,深入基層,善于與工人、農民、知識分子和社會各界人士交朋友,到田間、廠礦、群眾和社會各層面中去解決問題。“實”,就是作風要實,做到輕車簡從,簡化公務接待,真正做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細”,就是要認真聽取各方面的意見,深入分析問題,掌握全面情況。“準”,就是不僅要全面深入細致地了解實際情況,更要善于分析矛盾、發現問題,透過現象看本質,把握規律性的東西。“效”,就是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要切實可行,制定的政策措施要有較強操作性,做到出實招、見實效。
調查研究
就像“十月懷胎”
陳云同志曾經說過:“領導機關制定政策,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時間作調查研究工作,最后討論作決定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時間就夠了。”又說:“片面性總是來自忙于決定政策而不研究實際情況。”為什么我們現在有些決策的針對性和可操作性不強,說到底,根子還是在于調查研究少了一點,“情況不明決心大,心中無數點子多”。
正確的決策,絕對不是一個人或者一堆人,不作調查研究,坐在房子里苦思冥想就能產生的,它要在人民群眾改革發展的實踐中才能產生。我們擔負領導工作的干部,在對重大問題進行決策之前,一定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甘當小學生的精神,邁開步子,走出院子,去車間碼頭,到田間地頭,進行實地調研,同真正明了實情的各方面人士溝通討論,通過“交換、比較、反復”,取得真實可信、扎實有效的調研成果,從而得到正確的結論。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調查研究的過程就是科學決策的過程,千萬省略不得、馬虎不得。
調查研究要點面結合
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一種見諸實踐的科學,也是一項講求方法的藝術。在現代社會分工多樣化、利益多元化的背景下,社會各方面的差異日益突出。在這種情況下,黨委、政府進行決策所需要的信息量大量增加,這就要求我們掌握盡可能多的情況,善于從大量的個體情況中找到一般規律,從整體上把握客觀事物,從而作出正確的決策。對過去蹲點調查、“解剖麻雀”等方法,要學習、要弘揚,同時又要不斷改進方法和手段。既要抓點、搞好典型調查,也要注重調查研究對象的廣泛性,不能以點蓋面,以偏概全,只見樹木,不見森林。毛澤東同志很重視典型調查,是進行典型調查的行家里手,但是他也審慎地看到典型調查成果適用范圍有限,告誡我們“不要陷于狹隘的經驗論”。
對于領導干部來說,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有限,即使花再多的時間親歷親為,也難免有其局限性,難以保證調查研究的對象有足夠的廣泛性和代表性。要解決這個矛盾,一方面要遵循調查研究的特點和規律,掌握科學的調研方法,提高調查研究的效率和效益,以盡可能少的時間獲得盡可能多的有效信息;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各地各部門特別是綜合調研部門的作用,充分調動社會各界的研究力量,充分運用現代化的信息手段,多層次、多方位、多渠道地了解情況,做到點面結合、上下結合、內外結合,使決策建立在充足的事實依據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