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文
(大連民族學院 經濟管理學院,遼寧 大連 116600)
2002年以來,內蒙古經濟增長速度連年在全國保持第一,但內蒙古各區域間發展不平衡、經濟增長方式粗放等問題依然突出,近年來,甚至出現了一些因環境問題而引發的群體性事件。研究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矛盾運動規律,發現系統內部要素之間的作用關系,進而有針對性的調整區域發展戰略和政策,已成當務之急。
本文研究對象為內蒙古自治區的呼和浩特市、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赤峰市、烏海市、通遼市和烏蘭察布市等9個地級城市。參考張坤民(2003)等的相關研究,考慮到數據的可獲得性和代表性,構建了內蒙古自治區9個地級城市的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水平評價指標體系如表1和表2所示。

表1 經濟綜合評價指標
權重分配的方法主要有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考慮到相關文獻采用的歸一法(王輝,2011)賦值過于主觀的弊端,本文通過逆向化處理后的指標信息熵值,計算指標相對變化對系統的影響程度來分配指標權重,該客觀賦值法又稱為熵值法。

表2 環境綜合評價指標
(1)指標的標準化
首先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處理,以消除量綱,使各指標數據之間具有可比性。計算公式如下:

其中C為協調度,且0≤C≤1;k為調節系數(k≥2),本文計算時取k=2;f(x)為綜合經濟效益函數;g(y)為綜合環境效益函數。
(3)協調發展度測度及判別標準
協調發展度是描述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水平的定量指標,該指標即包含協調程度的含義,也包含發展程度的含義,其計算公式為:

其中,C表示協調度,T表示經濟與環境綜合發展指數,表達式為T=α·f(x)+β·g(y),α和 β為待定權重,考慮到城市經濟系統和環境系統不可偏頗(杜忠潮,2008),所以取α=β=0.5。
協調發展度綜合了協調度和經濟與環境所處的發展水平兩方面因素,具有較好的穩定性和較廣泛的適用范圍。根據協調發展度水平,可以把區域劃分為10種類型,如表3所示。

表3 協調發展度及對應區域類型分析表
根據熵值法計算得到內蒙古自治區9個城市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度評價指標權重如表4所示。

表4 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評價指標權重
根據上述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模型,計算內蒙古9個城市的綜合經濟效益值f(x)、綜合環境效益值g(x)、協調度C、經濟與環境效益綜合評價指數T、協調發展度D,如表5所示。

表5 內蒙古自治區9個城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
通過計算可以看出,內蒙古自治區城市協調發展水平差異巨大,9個城市明顯的分為表6所示的三大類型。

表6 內蒙古自治區9個城市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分類
內蒙古自治區按照協調發展度劃分的良好協調發展類、勉強協調發展類和失調衰退類三類城市,在空間分布上體現出明顯的規律性,即中心城市(呼包鄂)發展狀態良好,而邊緣城市發展瀕于失調,三類區域的協調發展度指標呈現跳躍式下降,區間值分別為0.80~0.86、0.50~0.57和0.275。可見,注重區域協調、統籌發展,是內蒙古自治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重點。具體而言,應進一步培育和加強中心區域的帶動和輻射作用,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投入力度;推進呼和浩特市、赤峰市、烏海市、通遼市、巴彥淖爾市和烏蘭察布市的經濟綜合發展水平,加強鄂爾多斯市、包頭市和呼倫貝爾市環保和生態建設。
在合理確定評價方法,針對性的篩選評價指標,以及科學設定指標權重的基礎上,利用內蒙古自治區9個地級城市的經濟與環境發展數據,評價了內蒙古自治區經濟系統與環境系統協調發展水平及其空間分布規律,發現內蒙古自治區城市協調發展水平差異顯著,空間分布呈現中心優、邊緣劣的跳躍式落差。
[1]Cantlon J E.Sustainable Ecological Economies[J].Ecological Economics,1999,31(1).
[2]韓孝成.“十二五”凸顯環境安全戰略地位[N].中國環境報,2011-05-03.
[3]楊士弘.城市生態環境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
[4]杜忠潮,張濤.區域經濟與環境協調發展度分析[J].咸陽師范學院學,200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