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銳,侯 菁
(1.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武漢430073;2.漢口銀行,武漢430000)
2010年1月到10月,中國已經發布663份社會責任報告,較2009年同期增長14%。中國企業社會責任報告進入了持續、較快、穩定的發展軌道。2008年5月,上交所頒布了《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指引》,對上市公司環境信息披露的內容提供了指導意見。2010年7月,環境保護部在《關于加強上市公司環保核查后督查工作的通知》中明確指出,上市環保核查的一項重要內容是上市公司必須主動披露環境信息并且發布年度環境報告書。目前我國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總體水平較差,披露內容尚不全面,方式也不規范。截至2013年中國發布社會責任報告的企業中國有企業占了70%以上。國有企業的獨有特性決定了其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的獨特性。構建國有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行為合理嚴密的分析框架不僅可以為后續研究提供統一的分析范式,還對實踐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現有的文獻中,較少有研究將成本作為解釋變量來分析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本文認為成本是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重要影響因素。企業在環境管理方面支出的越多,證明企業對履行環境社會責任愈加重視,相應也會披露更高水平的環境信息。信號傳遞模型可以很好的刻畫該行為。
假設1:其他因素不變時,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與成本正相關。
行業包括兩種類型:消費者靠近型、環境敏感型。根據消費者靠近程度的不同,將其分為高知名度行業和較低知名度的行業。根據環境敏感性的差異,分為非環境敏感型行業、環境敏感型行業兩類。
假設2a:其他因素不變時,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與所屬行業(消費者靠近型)正相關。
假設2b:其他因素不變時,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與所屬行業(環境敏感型)正相關。
企業積極地進行環境信息披露主要是表明其遵守了利益相關者的準則和期望,從而樹立良好形象,影響社會公眾對企業環境表現的認識。本文選取編制依據、報告審驗、反饋意見這三個因素來進一步驗證合法性理論。
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編制依據多種多樣,主要有上交所指引、國資委指導意見、行業指引等。企業在進行環境信息披露時遵循這些編制依據的指引,信息披露水平會隨之提升。
審驗報告是專業審計機構對于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審計結果,對于報告的可信性、權威性有比較大的提升。
反饋意見是報告使用者與企業進行溝通的重要方式,也是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否有反饋意見對企業社會責任信息披露的完整性以及與利益相關者的溝通都產生了較大影響。由此提出如下假設:
假設3a:其他因素不變時,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與編制依據正相關。
假設3b:其他因素不變時,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與審驗報告正相關。
假設3c:其他因素不變時,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與反饋意見正相關。
現有文獻較少衡量經濟環境這一宏觀因素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一般情況下,企業所在地區的經濟狀況越好,受到外界關注越廣泛,所需要披露的環境信息就越多。本文將用企業所在地的GDP得分作為衡量經濟環境的指標。
假設4:其他因素不變時,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與經濟環境正相關。
將環境信息披露內容界定為以下20項:環境治理、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成本核算、建立環境管理體系、環境保護意識和能力建設、環境保護意識培訓、設立環保培訓經費、建立環保培訓制度、降污減排、減少垃圾和廢棄物的排放、有控制廢棄物排放的資金、清污減排制度、資源節約與利用、資源使用和能耗符合國家規定、有支持資源節約與利用的專項資金、資源廢棄物品綜合再利用制度及措施、生態系統保護、依法保護珍稀動植物物種、生態保護資金、生態系統保護制度。綜合采用指數法和內容分析法對社會責任報告的環境20個維度分別進行分析,并對每個指標賦值0或1,0表示該項目沒有或落實不到位,反之則為1。
環境信息披露內容指標是類別數據,與以往研究不同的是本文引入概率信息判別模型,以分類潛在變量的方式綜合20項指標,對環境信息披露質量進行評估。模型如下:

本文將采用面板有序離散選擇模型,便于更好的刻畫選擇行為的非線性、異質性、多樣性以及披露結果變量多水平的特性。采用面板數據進行空間和時間的動態分析,這有利于對未被觀測到的異質性進行控制且能夠進一步描述影響因素的變化趨勢。
該模型有利于分析多變量以及個體異質性對環境信息披露水平的影響。模型如下:

本文的研究樣本為2005~2011年在中國企業社會責任網上發布企業社會責任報告的國有企業,樣本量大、覆蓋面廣。剔除個別數據不全的企業及年份后,共得到142家企業的426個觀察值。從行業上看,包含14個不同行業類型;從地區上看,包括東中西部28個省份;從上市情況看,既有上市公司也有非上市公司;就企業規模而言,樣本覆蓋了中小企業和大型企業。該樣本具有較好的代表性。
本文分為三個層次:企業微觀因素、合法性因素、宏觀影響因素。變量設置的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變量設置及其定義
利用概率信息判別模型進行分析,將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分為兩類,第一類表示信息披露基本符合要求;第二類表示信息披露比較好,表2表明環境信息披露質量這一綜合指標分年度評價結果。對于消費者靠近型行業,222家信息披露比較好,93家信息披露基本符合要求;52家非消費者靠近型行業信息披露比較好,62家基本符合要求。224家環境敏感型行業信息披露比較好,104家信息披露基本符合要求;50家環境非敏感型信息披露比較好,51家基本符合要求。
運用面板有序離散選擇模型分析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結果如表3所示。
由表3可知,模型整體擬合效果比較好。企業微觀因素中,成本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有非常顯著的正面影響,且影響程度為219%(exp(0.783)),即環境管理支出成本高的企業相對于成本低的企業以更高的概率進行高質量的信息披露。獨立董事人數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有積極影響,即企業的獨立董事人數越多,越傾向于披露更高水平的環境信息,且影響程度為269%。說明獨立董事在企業內部起到重要作用,獨立董事和條令法規的協同將大大提高披露質量。所屬行業(環境敏感型)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程度為288%。所屬行業(消費者靠近型)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水平沒有影響。說明企業會從自身發展而不是消費者本身需求的角度,提高信息披露質量。企業規模的影響程度為844%,相比其他幾個因素的影響較強。

表2 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綜合評估結果

表3 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影響因素估計結果
合法性因素中,編制依據和反饋意見的影響程度分別為1488%、752%,影響效果明顯,與合法性理論相符。審驗報告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沒有影響。說明審驗報告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沒有約束力。經濟環境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較顯著,且影響程度為162%。
另一方面,董監事及高管總人數、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上市時間、所屬行業(消費者靠近型)、盈利等因素的影響效果不明顯。
根據上述分析,本文得出以下結論:成本、獨立董事人數、所屬行業(環境敏感型)、企業規模、編制依據、反饋意見、經濟環境這些因素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有積極影響較大。
本文結論可見,企業社會責任成本越大,會越傾向于披露更多的環境信息。這符合信號發送理論,說明政府在制定條令法規規范信息披露質量的同時,也在規范國有企業社會責任投入。所屬行業(環境敏感型)而不是所屬行業(消費者靠近型)會自發的規范信息披露質量,這說明企業會從自身發展而不是消費者本身需要的角度提高信息披露質量。獨立董事人數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有比較顯著的影響,這說明獨立董事制度確實對我國國有企業的經營管理起到了一定的監督和建議作用,獨立董事的比例越大,國有企業披露質量越高。但我國的獨立董事獨立性并不強,企業還需逐步完善獨立董事制度,以便使獨立董事真正發揮作用。此外,第一大股東持股比例、董監事及高管總人數、董事會人數、監事會人數、上市時間等這些公司內部因素對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并不顯著。可見公司治理結構以及董事會制度對提高我國國有企業的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并沒有很大的幫助,或者說在監督促進國有企業承擔履行保護環境等社會責任的事業中沒有發揮應有的功效。關于盈利能力這一影響因素,學術界尚未形成統一的結論,本文中,盈利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盈利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是否有影響,影響程度如何還有待進一步探索。編制依據和反饋意見的影響十分顯著,說明合法性因素對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起到了更好的指導和規范作用,那么,上市公司在進行環境信息披露時遵循一定的編制依據(比如上交所、深交所指引,國資委指導意見等)或者加強自身與環境信息需求者的溝通,將反饋意見作為環境信息披露的必要內容,這些做法都將有利于提升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報告審驗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沒有影響。說明報告審驗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沒有發揮應有的約束力。最后由經濟環境對國有企業環境信息披露質量的影響可見那些在經濟發達地區的企業由于所受到的社會關注更多、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更大等原因會傾向于披露更高質量的環境信息。
[1]畢茜,彭玨,左永彥.環境信息披露制度、公司治理和環境信息披露[J].會計研究,2012,(7).
[2]李詩田.基于合法性和代理沖突的社會責任信息披露動因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
[3]李晚金,匡小蘭,龔光明.環境信息披露的影響因素研究——基于滬市201家上市公司的實證檢驗[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8,(5).
[4]Chapple W,Morrison P,Harris R.Manufacturing and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Cost Implications of Voluntary Waste Minimization[J].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s,2005,16(3).
[5]Clarkson P,Li Y,Richardson G,et al.Revisiting the Relation between 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and Environmental Disclosure:An Empirical Analysis[J].Accounting,Organizations,and Society,2008,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