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樸 英
澳大利亞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史蒂芬·韋廷頓(Stephen Whittington)教授來沈陽音樂學院講學
文/樸 英

在這秋意濃濃、碩果累累的金秋,喜逢澳大利亞著名四重奏樂團一行七人光臨沈陽音樂學院進行為期四天的學術交流活動,活動主要包括大師課、講座以及音樂會。隨團同行的還有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埃德爾音樂學院國際部主任助理、音效藝術系主任,著名作曲家、鋼琴家史蒂芬·韋廷頓(Stephen Whittington)教授,他于9月17日為我院師生呈現了一場精彩生動的學術講座。
作為一名作曲家,史蒂芬·韋廷頓教授創作了大量作品,他喜歡將各種元素融入進作品中,包括詩歌、繪畫、電影素材等,他的《第二弦樂四重奏》就是取材于李白與杜甫的詩詞,而在應邀參加2011年阿德萊德國際電影節的作品《光之樂》中,他大膽地將視頻畫面與音樂相結合。此外,他還創作了大量電子音樂作品、鋼琴、室內樂作品等,并錄制了唱片。
作為鋼琴家,他曾經受邀赴世界各地演出,參加國際音樂節等,出訪過的國家包括美國、英國、法國、奧地利、意大利以及韓國等,他高超的演奏技藝得到業內高度評價。
在講座中,史蒂芬·韋廷頓教授主要為我們介紹了兩部澳大利亞作曲家的作品,第一部是剛剛過世的作曲家彼得·斯科瑟普創作的第十一弦樂四重奏《鸛之夢》,這首作品的靈感來自于澳大利亞土著居民的古老傳說,它以鸛鳥的吟唱敘述著在廣袤澳洲大地上繁衍生息的人們以及大自然中一切生命的悲歡。在作品中,作曲家運用了許多特殊的演奏技巧以模仿各種鳥的叫聲與對話聲、大量昆蟲飛行時扇動翅膀的聲音等,形象生動地再現了大自然中的景象。
講座的第二部作品是史蒂芬·韋廷頓教授本人創作的第一弦樂四重奏《風車》。在澳大利亞廣闊干燥的中部地區,河流稀少、常年干旱,人們不得不建造大量風車并安裝水泵將地下水抽取出來以維持人類與動物的生命。對作曲家史蒂芬·韋廷頓教授而言,風車的存在就代表著當地人民與大自然不斷抗爭的過程,因此,風車就是一種象征,它象征著奮斗、希望,也包括絕望。如果人們最終無法戰勝大自然,他們就不得不放棄他們的土地與家園,而風車卻始終佇立在原地,伴隨著風或急或緩、或轉或停。作曲家為了模仿風車轉動的聲音,運用了大量自然泛音與人工泛音奏法使整部作品聽起來飄渺、虛幻,正因為這樣,隨著音符緩緩的流動,人們心中逐漸升起一股力量,雖無法言說,卻經久不息……
值得一提的是,在整個講座過程中,四重奏樂團的演奏家們始終配合史蒂芬教授進行現場演示,使原本已經很精彩的講座又平添了幾分趣味性,現場氣氛非常熱烈。四天的時間匆匆而過,感謝澳大利亞訪問團為我院帶來如此高水平的音樂盛宴,也希望雙方的學術交流活動一直繼續下去。


(責任編輯 李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