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勇
留守兒童問題三位一體在我國廣大農村,留守兒童所占兒童數量的比例,正在不斷增長。由于特殊的生活和教育環境,已經引發了一系列的生活、教育、情感、心理等問題,并且已越來越成為當今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是監護出現了問題。目前的監護,大多是隔代監護,即由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監護。把孩子交給他們,外出的父母最為放心。這種監護方式在兒童成長過程中,出現的弊端就是“溺愛管教”。極大程度地給予物質生活上的滿足和放任自由,而缺少精神、道德層面上的管束和引導。再有,監護者與被監護者之間的年齡差距,不可避免地讓兩代人之間產生代溝,“代溝”成為了他們之間不能順暢溝通的障礙。再有,老人年歲大,精力不濟,健康狀況欠佳,家務事多,再加上有的老人監護的不僅僅是一個“留守兒童”,力不從心,可見一斑。
二是教育出現了問題。父母把孩子交給了別人管理,就把拼命掙錢當做了第一要務,教育的事就完全交給了學校和監護人。留守兒童的父母大多文化水平很低,除了沒有時間外,他們很少了解怎么教育子女方式方法,忽視孩子的成長過程,他們只能在逢年過節的時候回家一次,在缺乏父愛母愛的環境中成長,“留守兒童”生活在事實上的“單親家庭”或“隔代家庭”中。
三是孩子們的各方面表現都不盡人意。其表現就是學習成績差,大多數留守兒童的成績都不理想,自我約束能力差,應有的道德感缺失,沒有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不知感恩,不懂回報……
我們學校根據這里留守兒童的特點,針對這些孩子們身上的問題,結合學校的實際,經過幾年的摸索、探究和實踐,形成了以學校教育為中心、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會教育為依托的三位一體的德育教育體系。
1.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這是由于學校本身的特點決定的,學校是專門的育人結構,學校的德育教育可以有計劃性、目的性、針對性、系統性。學校可以克服社區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隨意、零散的不足,承擔起對學生教育的主要責任。
2.強調社區教育的作用。社區教育不可忽視,他是聯系學校和家庭的一塊主要陣地和橋。
3.重視家長教育的作用。(1)轉變家長觀念。樹立“子不教,父之過”的教育責任觀,明確教育子女是自己的應盡之責。即使在外辛苦地工作,也要承擔起教育孩子的責任來,與學校、社會形成合力,這樣才不致于使“留守兒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現盲區。(2)加強親子關系的培養,滿足子女親情需求。要通過大力宣傳,使父母轉變觀念,要充分重視子女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發展。(3)創新家長學校模式,拓寬關愛平臺。召開“留守兒童”家長會、親子家長會,增強家長的監護人意識,提高家長的家庭教育水平。同時,建立和完善農村社區教育和監護體系。(4)開辟家校聯系新途徑,豐富實踐活動的形式。通過開設“愛心郵”“親情電話”,讓外出務工家長定期與子女聯系。(5)建立家長監護人接待日,家長監護人開放周、校長熱線電話、校長信箱和校務公開欄。
總之,只要大家共同努力,我們一定會給留守兒童撐起一把堅固的保護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