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麗霞
波利亞主張數學教育主要目的之一是發展學生的解決問題的能力,教會學生思考。1944年在美國出版了《怎樣解題》(How to solve it),其中“怎樣解題”表總結了人類解決數學問題的一般規律和程序,對數學解題研究有著深遠影響。解題方法數學問題規律程序波利亞曾經教過中學,長期從事大學數學教學工作。在漫長的歲月中,他的精湛的教學藝術與杰出的數學研究相結合,產生了他特有的豐富的數學教育思想。波利亞數學教育思想有兩個基點:其一是關于對數學科學的認識,其二是關于對數學學習的認識。其中他的《怎樣解題》產生深刻影響。
一、怎樣解題
1.理解題目
未知量是什么?已知數據是什么?條件是什么?滿足條件是否可能?要確定未知量,條件是否充分?或者它是否不充分?或者是多余的?或者是矛盾的?畫張圖,引入適當的符號。把條件的各個部分分開,能否把它們寫下來?
2.找出已知數與求知數之間的聯系
如果找不出直接的聯系,可能不得不考慮輔助問題,應最終得出一個求解的計劃。
擬訂計劃:你以前見過它嗎?是否見過相同的問題而形式稍有不同?是否知道與此有關的問題?是否知道一個可能用得上的定理?觀察未知量。試想出一個具有相同未知量或相似未知量的熟悉的問題。能應用它嗎?能不能利用它?能利用它的結果嗎?為了能利用它,是否應引入某些輔助元素?能不能重新敘述這個問題?能不能用不同的方法重新敘述它?回到定義去。
如果不能解決所提出的問題,可先解決一個與此有關的問題。能不能想出一個更容易著手的有關問題?一個更普遍的問題?一個更特殊的問題?一個類比的問題?能否解決這個問題的一部分?僅僅保持條件的一部分而舍去其余部分,這樣對于未知能確定到什么程度?它會怎樣變化?你能不能從已知數據導出某些有用的東西?
3.執行方案
執行解題方案,檢驗每一步驟。能否清楚地看出這一步是正確的?你能否證明這一步是正確的?
4.檢查已經得到的解答
回顧:能否檢驗這個結果?你能否用別的方法導出這個結果?你能不能把這結果或方法用于其他的問題?
二、例子
例題:已知長方體的長、寬和高,求它的對角線長度。
第一步:理解題目。
教師和學生之間的對話可以像下面這樣開始:
“未知量是什么?”“這個長方體的對角線的長度。”
“已知數據是什么?”“此長方體的長、寬和高。”
“引入適當的符號。用哪個字母表示未知量?”“x。”
“你選哪些字母來表示長、寬和高?”“a,b,c。”
“聯系a、b、c與x的條件是什么?”“x是長為a、寬為b和高為c的長方體的對角線長度。”
“這是一個合理的題目嗎?我的意思是,條件是否足以確定未知量?”“是的。如果我們已知a、b、c,我們就知道了長方體,如果長方體被確定,其對角線也就被確定了。”
第二步:擬定方案。
“你們知道一道與它有關的題目嗎?”“觀察未知量。你們是否知道有哪一道題目和這一道題目有相同的未知量?”“那么,未知量是什么?”“長方體的對角線。”“你們知道有什么題目和這一題目有相同的未知量嗎?”“不知道,我們從來沒碰到過關于長方體的對角線的題目。”“你們知道有什么題目和這一題目有相似的未知量嗎?”“你們看,對角線是一條線段,是一條直線的一部分。難道你們從未做過未知量是一條線段長度的題目嗎?”“我們當然做過這樣的題目。比如說求一個直角三角形的一條邊。”“很好。這里有一道題目和你們的題目有關而且以前解過。你們能利用它嗎?”“非常幸運的是,你們能想起一道與你們現在要解的題目有關,并且你們以前曾經解答過的題目。你們想要在這里應用它嗎?”“往這兒看,你們所記得的題目是關于一個三角形的。在你們現在的圖形里有沒有三角形呢?”引入一個直角三角形,圖中用陰影強調指出。
“我認為在圖中把那個三角形畫出來是一個很好的主意。你們現在有了一個三角形,但是你們有沒有找到未知量呢?”“未知量就是這個三角形的斜邊,我們可以用勾股定理把它計算出來。”
“如果兩條直角邊都是已知的,你們是會計算的,但是它們是否已知呢?”“其中一條直角邊是給定的,就是c。至于另外一條,我想也不難求出。對了,這條直角邊又是另一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太棒了!現在我知道你們已經有了一個方案了。”
第三步:執行方案。
學生有了解題思路。他發現了一個直角三角形,這個直角三角形的斜邊就是要求的未知量x,它的一條直角邊是已知的高度c,另一條邊是長方體一個面上的對角線。也許必須激勵學生引入其他合適的符號。他應引入y來標記另一條直角邊,也就是長方體一個面上的對角線,這個面的兩條邊長分別為a和b。這樣,在引入了另一個求未知量y的輔助題目后,他解題的思路就更清晰了。最后,在先后對兩個直角三角形分別進行計算后,他可以得到:
第四步:回顧。
你能檢驗這個結果嗎?“你用到所有的已知數據了嗎?”“所有三個已知量a、b、c都在你的對角線公式中出現了嗎?”“假如a、b、c互換,表達式時候保持不變?”
三、對《怎樣解題》的評價
正如著名數學家范·德·瓦爾所說:“每個大學生,每個學者,特別是每個老師都應該讀讀這本引人入勝的書。”
參考文獻:
[1]百度百科.
[2]維基百科.
[3]G·波利亞著.涂泓,馮承天譯.怎樣解題.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11.
[4]張奠宙,宋乃慶.數學教育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