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靜 崔存嶺
均田制是高中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也是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重要的切入點。均田制在中國歷史曾經前后存在幾百年的時間,在歷史上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由于教材編排等問題,導致一些學生對均田制的認識存在的明顯的誤區。中學歷史均田制土地兼并
一、前言
均田制是高中歷史學習的一個重要的知識點,也是我們理解中國古代社會的一種重要的切入點。不正確認識均田制就無法真正理解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本質和意義,也無法捋順中國古代土地制度發展的脈絡。但是在均田制學習的過程中,不僅很多學生,甚至有不少老師都對均田制的認識都存在兩個明顯的誤區。一是認為均田制就是平分所有土地,二是認為推行均田制的目的是為限制土地兼并。因此,我們很有必要找出這兩個誤區出現的原因,排除錯誤的認識,加深對均田制的認識。
二、均田制就是平分所有土地
學生們為何會認為均田制就是平分土地呢?這是因為學生對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發展過程認識存在誤區,這當然也與我們的教材的編寫方式有很大的關系。根據我們的高中歷史教材,井田制瓦解后中國的土地就變成了土地私有制,特別是商鞅變法更是明確表示土地是私有:“商鞅下令‘為田開阡陌封疆,承認私人占有土地的合法性,允許自由買賣土地”。這樣就讓學生學習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種印象,戰國之后就是土地私有制,所有土地都是私有的。而教材對均田制的表述則是“把國家控制的土地分給農民”,高中歷史教材(岳麓版)選修I則相對表述的明確一些,是“國家控制的無主的荒地”。這兩種表述方式都容易讓人產生誤解,既然戰國之后是土地都是私有的,為何國家還控制有大量的土地?如果到處都是荒地農民自己種就可以了,為何還需要政府去均田?
其實,中國古代的土地私有權的確立是一個相當長的過程,井田制被打破之后很長時間以后才形成土地私有權。秦漢的時候軍功授田,西漢時候占田課田,北魏到隋唐的均田制,都是國家授田、百姓受田,這些土地制度都帶有明顯的土地國有的性質。直到宋代“田制不立”,才形成土地自由買賣的風氣,土地私有權才完全確立。此后政府再也沒有了所謂的均田行動了,因為土地完全變成私有的了。
戰國之后雖然井田制被打破,私人戰后大量的土地,但是國家還掌握大量的土地,特別是那些山川湖海等資源都是歸國家掌握。這些區域還可以開墾出大量的土地,都屬于國家所有。另外,由于土地私有權的不牢固,由于戰爭等因素導致某些地區人口稀少,出現大量荒田,這些土地也經常變成國家掌握的土地。宋代之后,即使出現戰亂拋荒由于土地私有權的牢固建立,也不會變成國有土地了。北魏到隋唐實行的均田制都是把這些國家掌握的土地按均田制的規則分給農民,而不是把所有的土地另分。
三、均田制是為了限制土地兼并
對于均田制的目的,高中歷史教材(岳麓版)必修II是這樣描述的:“土地兼并嚴重影響了國家的賦稅收入,引起社會動蕩不安。統治者經常采取‘均田‘限田的措施,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護自耕農經濟。”高中歷史教材(岳麓版)選修I是這樣描述的:“均田制的推行,使無地和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土地,抑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國家征收賦稅和征發徭役。”這樣的表述自然容易讓學生認為政府推行均田制的目的就是限制土地兼并。但是如果我們仔細考慮就會發現這樣的邏輯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實行均田制的前提國家掌握大量無主的荒地,既然有大量的無主的荒地、無地、少地的農民自然可以去耕種,根本無需政府去均田。事實上均田制的推行是政府與豪強地主爭奪百姓的措施,與限制土地兼并無多大關系。
戰國之后隨著井田制的瓦解之后興起了一大批的貴族地主、軍功地主和商人地主。這些地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實力非常雄厚,甚至影響了國家安全。漢武帝統治時期大力打擊豪強地主,他們實力曾經一度受挫。但隨著西漢王朝的衰落,豪強地主實力再度加強。東漢政權就是在豪強地主的支持下建立的,所以東漢時期豪強地主實力更加雄厚。這些豪強地主采用田莊式的經營,占有大量的土地和農民。北魏統一北方的過程中無力消滅他們,被迫承認他們為地方的宗主督護。他們把宗族佃客組織起來,修筑塢堡,割據一方。更有許多逃避戰亂的農民投奔他們,成為塢堡的重要的成員。等到北魏政權鞏固后,自然不能允許地方割據勢力存在。大量百姓不在政府的控制之下,不僅會威脅到政府的安全更會影響政府的賦稅收入。在這種情況下政府推出了均田制,希望能用相對較輕的剝削來吸引百姓,取代豪強地主對農民的剝削。這一時期由于戰亂頻繁,人口減少田地荒蕪,缺少的不是土地,而是勞動力。所以均田制的實施的主要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農民成為政府剝削控制的對象,而不是為了限制土地兼并。
參考文獻:
[1]高中歷史教材(岳麓版)選修I.
[2]高中歷史教材(岳麓版)必修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