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茜
從保護表現(xiàn)欲望,讓學生“敢”說;“聽、讀”促說;采取多種形式,讓學生“練”說;發(fā)展思維能力,讓學生“會”說四個方面,對說話是小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重要一翼進行了論述。說話學生敢說朗讀指導說話在人們?nèi)粘W習、工作、生活中運用最廣泛。隨著國家經(jīng)濟的繁榮,科學技術(shù)的不斷發(fā)展,人們之間的交往越來越頻繁,運用語言的機會也越來越多。葉圣陶先生早就就指出“兒童時期如果不進行說話的訓練,真是遺棄了一個最寶貴的鑰匙。”所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質(zhì),以適應未來社會發(fā)展的需要,就必須從小加強學生的“說話”訓練,使他們掌握“說話”——人們賴以交際和溝通思想的最常用、最快捷的工具,如何加強“說話”訓練呢?
一、保護表現(xiàn)欲望,讓學生“敢”說
應認識到學生不愿“說”的原因,主要在教師身上。一是教師愛滿堂灌,不給學生表現(xiàn)的機會。一是上課唯恐學生不明白,一節(jié)課從頭到尾講個沒完,學生卻并不愛聽。魏書生認為,教師不替學生說學生自己能說的話……學生能講明的知識盡可能讓學生講。二是教師愛做課堂主人,不能尊重學生的“說”。若學生發(fā)言時聲音小或不通順,或語無倫次,教師往往對此不高興,或者訓斥一番。他卻不想一想,學生啥都會要老師干什么?通過調(diào)查和與學生座談發(fā)現(xiàn),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主要原因是教師對學生的“表現(xiàn)欲”沒有給予很好的呵護。如對“不答者”的無視;對“答錯者”的譏諷;對“搶答者”的呵斥……要保護學生的表現(xiàn)欲,教師必須全面看待學生,要看到孩子們思維敏捷和敢于表達的一面;對“答錯者”,教師給予鼓勵,使他們積極探求爭取答案;對于“不答者”,教師可用目光表示關(guān)懷和信任。總之,教師要使每個學生都樂于搶著表現(xiàn)自己,從而始終保持旺盛的“表現(xiàn)欲望”。
二、“聽、讀”促說
1.以聽促說
學會聽是會說的前提。一般人在小時候,口頭表達能力特強,這就是“以聽促說”的成果。小學教師應努力使孩子們保持這種習慣。課堂上,教師可隨時提問:“誰能講一講老師剛剛講的內(nèi)容?”“這個同學說得很好,誰能學再說一遍”……這樣,既能增強學生“聽”的興趣,又有助于他們養(yǎng)成聽明白、聽完整的習慣。課下,教師可以布置些類似“大人們的悄悄話”“電視上兩個人如何辯論”“收聽評書”等聽話練習;然后,利用語文實踐活動,組織他們表演,并給予指導和合適的評價。
2.讀中學說
(1)朗讀指導不可忽視。首先,教師要求學生讀正確、讀流利;其次,教師示范,讓學生表情朗讀,深入理解文章大意;最后,學生自己“口頭”表達出來,達到恰如其分地分角色朗讀和“課本劇”表演會更好,這都會促進說的飛躍。
(2)熟記精彩篇章。精彩篇章是語言的精華,對這些片斷的熟記,有助于學生的理解水平的提高。在一次描述訓練時,一位學生對春雨進行了這樣的描述:“春姑娘不知不覺地來到了我們的身邊,春雨也伴隨著微風輕輕飄灑著。我打開窗子向外望,雨絲細細的,像繡花針,斷斷續(xù)續(xù)地直插到地里。近處的樹木、小草青翠欲滴,遠處的高樓、田野,在茫茫的雨簾中,好像抹上了一層輕煙。大地上蕩漾著清新的泥土氣息,沁人心脾。多美的‘春雨圖啊!”我驚訝地問他:“你為什么能用上這么多優(yōu)美的語言來描述春雨呢?”他回答說:“以前,我看過寫細雨的文章,‘像繡花針‘茫茫的雨簾‘抹上了一層輕煙這些詞語都被我記下了。而‘泥土氣息‘沁人心脾也是我在其他寫景文章中見過的詞語。當時,我聯(lián)系上下文,理解并記住了它們的意思。今天,當我看到這樣的細雨,就很自然地從景物描寫語言庫里挑選了這些語句,把它描述出來了。”讀中學說,既給學牛樹立了學習語言的范本,又能讓他們體驗到“規(guī)范”語言的力量,進而建立起學習語言的目標。
三、采取多種形式,讓他們“練”說
“說話”能力是綜合性很強的一種能力,只有按照由易到難的順序,通過多層次、多形式的反復訓練才能提高。
1.可以抓住課文的一個情節(jié)、一個細節(jié)、一個動作、一段對話乃至一個句子、一個詞等,進行評述項目的訓練。如教完《田忌賽馬》后,開展對文中的人物評述活動。
2.可以結(jié)合課文內(nèi)容,提出假設,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來進行假說訓練。如教完《群鳥學藝》,就以“假如群鳥都認真學藝”為題,說一段話。教完《我的心事》,就以“假如奶奶知道了我的心事”為題,說一段話等。
3.教學抓住課文意猶未盡、耐人尋味的結(jié)尾,引導學生進行續(xù)說訓練。如教學《凡卡》,可續(xù)說“凡卡的夢”;教學《窮人》后,可續(xù)說“桑娜拉開帳子后”。
4.有的課文由于一定的原因,省略了有關(guān)的情節(jié),或在過渡環(huán)節(jié)上對人物、情節(jié)寫得十分簡略。這時就可以指導想象,插說一段相關(guān)的情節(jié),進行補說或擴說練習。如《我的戰(zhàn)友邱少云》,對邱少云烈火燒身壯烈犧牲時的情景未作詳細描寫。教學中,為了使學生充分感受英雄的高大形象,感悟他崇高的品質(zhì),可指導學生先觀察插圖,再想象邱少云的表情、動作、心理活動等,以“烈火中永生”為題,補說一段話。
四、發(fā)展思維能力,讓他們“會”說
烏申斯基指出:“誰要想發(fā)展學生的語言能力,首先要發(fā)展他的思維能力”,可見“發(fā)展思維能力”的重要性。
1.圖文結(jié)合,放飛想象,訓練學生的形象思維。充分運用插圖,要深度挖掘,既要讓其指出圖上有什么,是什么樣的,又要啟發(fā)學生想象“它像什么?”再組織學生品讀作者介紹這幅圖(組圖)的文句,這樣能夠加深認識,有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2.順藤摸瓜,理清思路,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在閱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多發(fā)問,任何一個問題都要讓學生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這就要教會學生分析、綜合、抽象、概括和比較,學生的邏輯思維可以得到切實的訓練,學生不管是回答問題還是日常表達,都會有明顯進步。
總之,“說話”是一種綜合訓練,加強“說話”訓練是提高學生“語文素質(zhì)”的重要一翼,任何一名教師都要注重學生說話的訓練,切實從小事做起,全面提升學生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