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艷麗
隔代教養正在對眾多兒童的成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這種教育方式將會對兒童的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個性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產生深刻的影響。所以,應加強對父母教育責任的教育和對祖輩家庭教育的分類指導。兒童的父母要從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角度來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使孩子快樂、幸福成長。 隔代教養心理健康情感需要行為情緒心理素質幸福成長無論在農村,還是城市,總有老人和孩子不可分割的風景:爺爺、奶奶帶著孫子、孫女生活其樂融融。越來越多忙碌的年輕農村父母們把孩子交給了自己的父母 ,使祖輩們自然承擔起更多對孫輩的教養職責,而隔代教養正在對眾多兒童的成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一、父母打工掙錢,多數兒童由祖輩看管,農村進入隔代教養時代
城市里行色匆匆的打工者們,沒時間仔細照顧家庭孩子的生活,使更多兒童接受著隔代教養。并且隔代教養已成為農村目前不可忽視的一種社會現象,對為數眾多的兒童成長、發育乃至更長時間內的人生成長軌跡都將產生重要的影響。有人提出,經濟變革與社會發展卻不能以犧牲兒童的教育質量為代價。
有這樣一個小故事:去年夏天,作為典型農村留守兒童的蓉蓉高高興興跟著媽媽回到了自己家,可還不到半年時間,爸爸不得不又把她送回外婆家,從小在外婆家長大的蓉蓉成了父母眼中的陌生孩子。
父母都遠在外地打工,從半歲起,蓉蓉就被爸爸、媽媽“丟”給外公、外婆撫養。在老人的眼中,蓉蓉是個活潑、可愛的孩子。蓉蓉5歲時,父母總算辛辛苦苦積攢了點錢,建立了穩定的家,他們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孩子接回身邊,給她在城市最好的幼兒園報了名。可是父母的努力并沒有換回蓉蓉的快樂,沒多久,她就鬧著不去幼兒園,每天早上,蓉蓉總是又哭又鬧,就是不肯出門,媽媽不得不一次又一次請假,在家陪著她。
外婆、外公總說蓉蓉懂事,可她的異常表現卻愁壞了年輕的父母,問題究竟出在哪兒呢?蓉蓉對媽媽說:“我一點也不喜歡新的小朋友,更不喜歡新的老師。”
在家里和幼兒園的蓉蓉判若兩人,家里開朗、活潑的她在新環境中卻經常表現出孤僻、倔強,嫉妒心也強。幼兒園的老師認為,這與蓉蓉成長環境中大人的態度有很大關系。因為外公、外婆最疼她,總是表揚、稱贊和鼓勵,從來沒有責備和懲罰,這使蓉蓉無法接受與別人的合作和競爭,任何環境下只關注自己的唯一性,這樣的性格對她的長有很多不利影響。而像蓉蓉一樣的孩子在隔代教養的家庭中并不少見,他們表現出的狀態應該引起年輕家長的更多關注。
二、隔代教養是利,是弊
據了解,農村約有一半多的兒童正在接受隔代教養,對于大多數萬分重視孩子成長,又十分缺少育兒精力的現代年輕父母們來說,隔代教養究竟孰利孰弊需仔細衡量。眾多兒童心理和教育專家對隔代教養的利與弊提出了不同的觀點,貴陽市兒童醫院兒童心理主任醫師關福琴說,大多數人認為,我國傳統的隔代教養方式對兒童成長有一些負面影響,需要祖輩和父母在兒童教養中注意和糾正、克服。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1.過分的溺愛和放縱,容易使幼兒過于“自我中心”,養成自私、任性的不良性格。
祖輩們格外疼愛孫子,往往陷入無原則的遷就和溺愛之中。同時又由于隔輩人大部分是獨生子女,老人怕照顧不好,兒女們責怪,于是更加事事依著孩子,孩子不合理的欲望也常會無原則地滿足。孩子的自我認識、自我控制、自我評價得不到良好的發展,以致從小不會自我調節和控制自己的行為,自己的愿望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情緒波動或攻擊行為,不能與同伴友好相處,不融入集體。
2.過分的保護,遏制了孩子的獨立能力和自信心發展,增強了孩子的依賴性。
不少祖輩往往包辦孩子的一切事情,怕孩子吃虧,就不愿意讓孩子與其他孩子一起游戲,怕孩子摔倒,就為孩子掃清一切障礙。這種心理不僅是不現實的,而且也是不可能的;相反這樣做只會為孩子今后的生活在心理上造成不良的響。
3.僅憑借祖輩的愛,滿足不了孩子的情感需要。
從心理發展過程來看,0~5歲這一時期的兒童最需要的是父母的親情關懷,滿足他們對父母正常的情感依戀,對幼兒今后的心理健康發展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這種情感的需要是祖輩們不能滿足他們的。祖輩的愛更多是在滿足幼兒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而對于更高一層次的需要——情感歸屬的需要只有父母才能滿足,否則孩子不會產生被激勵、被尊重的體驗,情感沒有得到穩定的歸屬。
4.教育意識的缺乏和教育方法的不當容易使孩子錯失形成與他人合作、關心他人、熱心幫助他人等品質的良機。
父母在幼兒與他人交往過程中總是引導孩子如何與小朋友友好游戲,與同伴發生糾紛時,比較冷靜,注意引導幼兒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而祖輩容易從自己孩子的“利益”出發,保證孩子“不吃虧”的教育,很容易使孩子形成驕橫、霸道的不良習性。
三、隔代教養要關注心理健康
與父母關系不和、自閉孤獨或是任性頑皮,不少把孩子交給祖輩帶養的父母們發現,孩子的“壞脾氣”讓人束手無策。兒童心理專家提出,年輕父母們暫時犧牲了教養子女的時間,卻絕不能犧牲孩子的心理健康,隔代教養兒童要關注其心理健康。
兒童心理保健醫師關福琴曾說:“如今越來越多的青少年表現出高智商、低情商的傾向,不夠全面健康的心理素質使他們難以適應社會快速變革的需要。”更多人認識到,心理健康必須從小抓起。在農村,不少年輕父母將大部門時間和精力投入賺錢掙錢工作中,沒有時間照顧年幼的孩子,認為孩子小,只要身體健康、吃飽吃好,交給養育經驗豐富的長輩教養也很好。這就使得隔代教養的方式成為家庭教育中的一種較為自然、普遍的現象。
然而,隔代教養這種教育方式,將會對兒童的自我意識、情緒情感、個性發展及社會適應能力培養產生深刻的影響。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幼兒心理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較為常見的主要在行為、情緒、社會適應及習慣等方面的障礙。具體來說,以行為沖動、動作過多、過度憂慮、嫉妒、攻擊性、厭食、挑食、偏食、任性等為多。而這些問題往往在很大程度上與兒童接受的教養方式、父母和祖輩的教育方法和態度有關。
未來的社會生活節奏加快和生存競爭的加劇,要求人才除具有良好的智力、知識外,更重要的是要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父母應從小培養孩子具有健康的心理,增強其對心理疾病的“免疫力”。關福琴說,祖輩對孩子多表現為過度疼愛,無條件滿足孩子的需要,能寬容孩子的天性,孩子精神環境極大寬松,沒有壓力,極度自由,為他們提供了模仿、探索的機會。但從心理發展方面,孩子對父母的情感依戀需要不能得到滿足,使隔代教養對孩子的心理健康發展并不盡如人意。所以,應加強對父母教育責任的教育和對祖輩家庭教育的分類指導。
兒童的父母要從孩子心理健康成長的角度來承擔起為人父母的責任,使孩子快樂、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1]童春旺.隔代教養:未成年人犯罪不可忽視的家庭因素[J].江西公安專科學校學報,2004,(01).
[2]李欣.對我國家庭教育誤區的心理學探討[J].井岡山師范學院學報,2002,(0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