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愛娟,鐘文婷,華 蘭,張舒杼
1.成都信息工程學院大氣科學學院,四川 成都 610225
2.成都市氣象局環境氣象服務中心,四川 成都 610072
大氣能見度是一項重要的氣象觀測要素,大氣水平能見度指視力正常的人在當時的天氣條件下,能夠從天空背景中觀看到和辨認目標物(黑色、大小合適)的最大水平距離[1]。大氣能見度的變化通常受降水、霧、大風、揚沙等天氣現象和空氣污染物的影響。大氣能見度可以反映空氣質量的優劣,空氣質量直接影響人們的生活和健康。成都是中國西部的重要工業城市,霧霾天氣頻繁。分析該市大氣能見度的變化特征,對于了解低能見度天氣的成因,提高空氣質量有重要意義。
20世紀60年代,美、英等國開始對能見度的變化進行定量分析并作為衡量大氣污染的指標。1979年Craig等[2]引入Ridit統計分析法,研究了該方法在大氣能見度變化特征研究中的應用。1990年以來,美國學者發現降水和水汽形成的霧霾天氣是低能見度的成因,大氣能見度與對流層氣溶膠濃度密切相關,并且與PM2.5濃度、硫酸鹽和硝酸鹽濃度也有密切關系[3-4]。中國對大氣能見度和影響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大城市[5-8],其中黃健等[9]利用Ridit分析法、累積百分率法和能見度“非常好”出現頻率的分析法對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氣能見度變化趨勢進行研究。張宏等[10]對北京市近幾年的能見度進行分析,并重點分析了大氣中PM2.5對能見度的影響。張利等[11]對1955—2000年中國大氣能見度變化趨勢進行了整體分析,逐步探討了中國大氣環境的變化特征。
該研究利用MICAPS 2008—2011年地面觀測資料,分析成都市區大氣能見度的年際和季節變化特征,并以2009年成都地區一次低能見度天氣過程為例,探究能見度與氣象要素以及顆粒物濃度之間的關系,研究影響成都市區低能見度的因素,為政府制定大氣污染控制措施提供參考依據。
整理 2008—2011年溫江站(站號 56187)MICAPS地面觀測數據,包括大氣能見度、溫度、壓力、濕度、風以及霾出現的天數,選取14:00的大氣能見度記錄進行分析。成都市PM2.5數據來源于成都市氣象局的大氣成分觀測站2009年的資料。成都市空氣污染指數資料來源于環保部數據中心網站[12]。成都站(站號56294)和溫江站(站號56187)1999—2003年能見度資料的對比分析表明各氣象因子與能見度的相關性一致,不影響能見度變化特征的分析結果。因此,溫江站的資料可以代表成都市區的能見度特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13],能見度分為0~6等級(表1)。能見度的分級,能清楚地反映能見度的年內和年際變化特征,并體現不同等級能見度的變化趨勢。

表1 大氣能見度(V)等級劃分標準[13]
2008—2011年成都市大氣能見度及霾天數的年際變化如圖1所示。

圖1 2008—2011年成都市大氣能見度及霾天數的年際變化曲線
由圖1可見,這4年中成都市年平均能見度逐年增加,平均值為10.7~12 km,霾天數顯著下降。大氣能見度與霾天數呈顯著的相反變化趨勢,大氣懸浮顆粒物的濃度造成灰霾天氣,并導致能見度降低。
分析成都市不同等級大氣能見度出現頻率隨時間變化曲線(圖略)發現,大氣能見度等級0出現的頻率為65%左右,逐年增加,等級1出現的頻率為30%左右,其他等級出現的概率很小但是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表明近年成都市能見度水平偏低,但整體的能見度水平逐漸好轉。
2008—2011年成都市大氣能見度的季節變化趨勢如圖2所示。

圖2 2008—2011年成都大氣能見度的季節和年平均值變化趨勢
由圖2可知,夏季大氣能見度值最高,春季次之,冬季能見度最差,低于9 km。四季能見度均逐年上升。春季、夏季能見度水平明顯高于年平均值,秋季、冬季能見度水平明顯低于年平均值。
不同季節不同等級能見度出現頻率如圖3所示。

圖3 2008—2011年成都四季不同等級能見度出現頻率變化曲線
由圖3可見,成都春、夏季大氣能見度等級0出現頻率大于70%,秋、冬季減少至50%左右,且隨時間逐漸增加。等級1在春、夏季出現頻率為20%左右,秋、冬季增加到40%左右,冬季等級3出現頻率高達7%,其他等級出現頻率均很小。說明近4年來大氣能見度有好轉的趨勢,級別“好”、“一般”的能見度占主導,但也會出現“很差”、“較差”的能見度級別,低能見度主要表現在秋、冬季節。
大氣能見度的降低與空氣中污染氣體和氣溶膠粒子的散射和吸收效率有密切關系[14],污染物濃度的降低導致大氣能見度增加。成都市環保局監測[15]表明,2008—2011年氣體污染物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顆粒物(PM10)的年均濃度以及降塵年均值大體上呈逐年降低的趨勢。2009年相比于2008年,PM10、NO2的年均濃度和降塵年均值有不同程度的升高(NO2年均值較2008年同期上升了 0.003 mg/m3,升幅為5.8%,降塵年均值比2008年上升了2.72噸/平方公里·月,升幅為28.3%),這與圖3中的分析一致。成都市環保局發布的環境質量公報指出,2011年城區空氣中主要污染物SO2、NO2、PM10年均濃度值較2008年均有所下降。
盆地的氣象條件對成都市大氣能見度有一定影響。進入冬季以后,靜風和逆溫大幅度增加,易導致PM10在城市上空聚集。成都地處盆地中央,不利于污染顆粒物的擴散。盆地內河網密布,水汽含量充沛,容易凝結成霧霾,導致大氣能見度下降。相反,夏季汛雨頻繁,雨水的沖刷有助于凈化空氣中的塵埃顆粒物,能見度升高。
選取2009年11月3—16日成都市出現的低能見度天氣事件為個例,將該過程分為4個階段,各氣象要素平均值分析整理列于表2。

表2 成都低能見度天氣個例4個階段大氣能見度、氣象因子和PM2.5的特征
由表2可見,階段Ⅰ能見度值相對較高,天氣晴好;階段Ⅱ和階段Ⅲ,能見度保持在5 km以內,為霧霾天;階段Ⅳ伴隨著中雨,能見度逐漸回升。能見度較高的時期對應較低PM2.5值,較低相對濕度和低空氣污染指數。能見度較短時期內的急劇變化不僅和顆粒物的濃度變化有關,同時也與伴隨的天氣演變過程有關[16]。分別計算個例期間大氣能見度與各氣象要素間的相關系數,均通過顯著性檢驗,列于表3。

表3 大氣能見度與PM2.5及各氣象要素的相關系數
4.2.1 相對濕度與大氣能見度的關系
圖4顯示了大氣能見度與相對濕度的變化關系。

圖4 2009年11月3—16日成都大氣能見度和相對濕度的變化曲線
分析圖4發現,11月3—6日大氣能見度由11 km下降至5 km以下。7日和9日有所回升,其余時間能見度都保持在4 km以下。12日能見度逐漸回升。同時期大氣相對濕度與能見度相關系數為-0.599。大氣相對濕度較大時,空氣中的懸浮顆粒物容易附著在水汽上凝結,形成大量的小液滴[17]。同時顆粒物吸收水汽越多,造成顆粒物直徑增大,使得消光系數變大,從而大氣能見度變小。相對濕度對大氣能見度最主要的影響體現在對消光系數的影響上[18]。
4.2.2 地面風速與大氣能見度的關系
大氣能見度與地面風速關系見圖5。

圖5 2009年11月3—16日地面風速和大氣能見度的變化曲線
分析圖5發現,低能見度對應低風速,兩者相關系數達0.406。近地面風速大,易將污染大氣吹離城市,將周邊高原的新鮮空氣吹向城市,有利于局地的大氣擴散。隨著大氣顆粒物的稀釋和擴散,大氣能見度轉好。當地面風速較小又無云時,容易形成逆溫現象,能見度變差。成都地區常年風速較小,大氣污染物不易排放,導致大氣能見度相對其他地方偏低。
4.2.3 地面氣壓、溫度對大氣能見度的影響
地面氣壓與大氣能見度相關系數為0.596。分析地面氣壓與能見度的變化曲線(圖略),在階段Ⅰ,成都地區地面受高壓控制,天氣晴好,太陽輻射強,熱力對流強,有利于污染物垂直擴散,故能見度較好;在隨后的階段Ⅱ和階段Ⅲ,氣壓相對減小,存在大氣下沉氣流,導致熱力對流弱,并常伴有強的輻射逆溫,大氣擴散條件差,污染物濃度高,能見度較差。
溫度與能見度的相關系數為-0.297,溫度通過其他因子間接影響大氣能見度的變化。當大氣溫度降低至0℃以下,冰面飽和水汽壓低于水面飽和水汽壓時,有利于霧的形成,從而降低大氣能見度[19]。
4.3.1 PM2.5濃度對大氣能見度的影響
大氣能見度與同期 PM2.5的相關系數高達-0.52。圖6顯示了PM2.5濃度、空氣污染指數與大氣能見度的關系。
分析圖6可知,當空氣中PM2.5含量增加時,空氣質量較差,同期大氣能見度較差,反之亦然。大氣顆粒物的散射消光占總消光系數(包括散射消光和吸收消光)的80%,大氣顆粒物濃度的高低,決定大氣消光的強弱,是決定能見度好壞的主要因子[20]。

圖6 2009年11月3—16日空氣污染指數、PM2.5與能見度的變化曲線
4.3.2 空氣污染指數與大氣能見度的關系
將每日的空氣污染指數[12]與每日的平均能見度進行對比分析。空氣污染指數和能見度負相關顯著,空氣污染指數越高,PM10濃度越高,大氣能見度就越低(圖6)。此外,空氣污染指數與PM2.5值的變化曲線輪廓相似且比PM2.5滯后1 d,表明懸浮顆粒物的含量是控制空氣污染的重要因素,是決定能見度水平的關鍵因子。PM2.5濃度的變化可以為大氣環境污染治理提供依據,市民的環保、節能以及低排放意識的提高,是改善大氣能見度的有效方法。
1)成都市2008—2011年的大氣能見度水平伴隨著霾天數的下降逐年上升,夏季能見度最高,春季次之,冬季最低,2009年能見度水平長期較差。
2)2008—2011年期間,全年和各季節能見度分布中“好”能見度出現頻率最高,并且逐年上升,“一般”能見度出現頻率次之,逐年呈小幅下降趨勢,主要受周圍地形和大氣條件的影響,大氣能見度持續偏低,但近年來有逐年好轉的趨勢。
3)通過成都市低能見度天氣個例的分析發現,影響能見度的因素包括自然的氣象因子和人為污染的因素。高濕和低風速是造成成都市區低能見度的主要氣象條件。同時空氣質量和PM2.5的排放是近年來影響大氣能見度急劇降低的人為因素。有效控制污染物排放,是提高大氣能見度的有效途徑。
致謝:感謝參與該研究工作的所有同事和同學。
[1]張文煜,袁九毅.大氣探測原理與方法[M].北京:氣象出版社,2007:23-25.
[2]Craig C D,Faulken berry G D.The application of ridit analysis to detect trends in visibility[J].Atmos.Environ,1979,13:1 617-1 622.
[3]Sloane C S.Visibility trends I:methods of analysis[J].Atmos.Environ,1982,16:41-51.
[4]Sloane C S. Summertime visibility declines:Meteorological influences[J].Atmos.Environ,1983,17:763-774.
[5]王淑英,張小玲,徐曉峰.北京地區大氣能見度變化規律及影響因子統計分析[J].氣象科技,2003,31(2):109-114.
[6]葉香,姜愛軍,張軍,等.南京市大氣能見度的變化趨勢及特征[J].氣象科學,2011,31(3):325-331.
[7]王曉麗,張蘇平,張曉梅,等.青島市水平能見度變化特征及氣象影響因子分析[J].氣象科學,2008(增刊):31-36.
[8]范引琪,李二杰,范增祿.河北省1960—2002年城市大氣能見度的變化趨勢[J].大氣科學,2005,29(4):526-535.
[9]黃健,吳兌,黃敏輝,等.1954—2004年珠江三角洲大氣能見度變化趨勢[J].應用氣象學報,2008,19(1):61-70.
[10]張宏,劉子銳,胡波,等.北京能見度變化趨勢及冬季一次典型污染過程分析[J].氣候與環境研究,2011,16(5):620-628.
[11]張利,吳澗,張武.1995—2000年中國能見度變化趨勢分析[J].蘭州大學學報,2011,47(6):46-55.
[12]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數據中心.空氣質量日報分 析[DB/OL].(2012-07-09)[2012-7-10].http://datacenter.mep.gov.cn/report/air_daily/airCityMain.jsp?lang= .
[13]QX/T 114—2010 能見度等級和預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行業標準[S].
[14]Madronich S,Flocke S.The Role of Solar Radiation in Atmospheric Chemistry[J].Heidelberg:Springer-Verlag,1999.
[15]成都市環保局.2008—2011年成都市環境質量公報[DB/OL].(2012-06-04)[2012-07-10].http://www.cdepb.gov.cn.
[16]Wu D.A discussion on difference between haze and fog and warning of ash haze weather[J].Meteorology,2005,31:1-7.
[17]沈家芬,馮建軍,謝利,等.廣州市大氣能見度的特征及其影響因子分析[J].生態環境,2007,16(4):1 199-1 204.
[18]楊軍,黃世鴻.相對濕度對大氣氣溶膠粒子短波輻射特性的影響[J].大氣科學,1999,23(2):239-247.
[19]張利娜,張朝林,王必正,等.北京機場高速公路能見度與大氣動力和熱力因子的診斷及物理分析[J].氣候與環境研究,2008,13(3):260-272.
[20]宋宇,唐孝炎,方晨,等.北京市能見度下降與顆粒物污染的關系[J].環境科學學報,2003,23(4):468-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