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艷芝 王艷平
氣管切開術后護理
王艷芝 王艷平
本文旨在探討氣管切開的護理方法, 提高護理質量。通過回顧性分析2009年5月~2010年5月本院ICU氣管切開患者的臨床資料和護理方法。作者認為加強對氣管切開患者的氣管套管的消毒和固定, 選擇合適的氣道濕化方法, 并采用淺層吸引法吸痰,能減少并發癥的發生和增加病人的舒適度。
氣管切開;護理
氣管切開以后如果對患者觀察不詳細, 護理不隨時可能發生窒息危機生命。做好氣管切開術后護理十分重要。
本院2009年5月 ~2010年 5月共為28 例呼吸道梗阻或呼吸困難患者行氣管切開術, 其中男 21例, 女7 例, 年齡18~72歲。 對所有患者運用護理程序進行護理取得滿意療效。
2.1 病室環境 將患者安置在單間床位比較適宜, 室內保持適宜溫度20℃左右, 相對濕度控制在50%以上, 吸痰器、氧氣在備用狀態。
2.2 專人護理 因為患者術后不能發出聲音, 如有痛苦不能呼喚, 尤其小兒煩躁不安, 隨時可能自行拔出套管, 造成呼吸困難, 所以應當專人晝夜精心護理。
2.3 體位 根據病情及年齡減少套管下端刺激氣管壁, 減少咳嗽。避免疼痛應采取半臥位或平臥位。
2.4 約束患者 對患者煩躁不安昏迷不醒的患者及患兒等用沙袋分別放置在頭部兩側, 避免頭部轉動, 防止套管脫出。成人可用繃帶將手腳固定在床邊, 小兒用方形紗布包裹雙手,分別用別針固定在床褥上, 避免抓脫氣管套管, 引起呼吸困難。
2.5 氣管套管的護理
2.5.1 經常檢查氣管套管系帶的松緊度, 太緊容易壓迫頸部血管, 患者感覺不適, 太松易使套管脫落, 一般系帶與頸部皮膚之間恰好能插入一食指為適宜, 定時更換套管口處覆蓋的濕紗布。保持濕潤空氣并防止異物落入氣管內。術后聽見聲音有變化應考慮:①小泡聲提示管內稀薄分泌物較多。②撕裂聲提示氣管套管內有干燥分泌物。③撲撲聲提示分泌物形成片狀。預防分泌物干燥應采取用鹽酸慶大霉素注射液8萬單位, 加入生理鹽水100 ml, 用無菌注射器抽取少許滴入氣管套管內, 4~6滴/次, 3次/d, 霧化療法4次/d。
2.5.2 吸痰時護士站在患者右側帶無菌手套, 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吸痰管, 右手提住吸痰管前端, 先吸少量生理鹽水濕潤導管內腔, 關閉負壓。然后用無菌石蠟油棉球潤滑吸痰管前端后, 將吸痰管前端輕輕插入氣管套管內, 動作要輕柔切勿魯莽。吸痰管插入深度一般與氣管套管深度相當, 這時開啟負壓迅速向上提拉吸痰管, 輕輕左右旋轉切勿固定一點不動, 吸痰時一般為10~15 s左右。兩次吸痰間隔時間為1~3 min。下次吸痰時重新更換吸痰管[1]。
2.5.3 吸痰時注意觀察患者生命體征變化。當血氧飽和度降至90%以下, 或生命體征有異常時應立即停止吸痰, 并加大吸氧流量, 直到恢復正常。吸痰時觀察痰液顏色、性質、痰量。吸痰后, 要聽診患者雙肺, 了解吸痰效果, 呼吸是否通暢。
2.5.4 氣管套管內管應定時清洗消毒, 清洗時要將內管痰液結痂, 徹底清洗干凈, 然后放入消毒鍋內用蒸餾水煮沸消毒15~20 min。取出、晾干、放涼。切不可立即將內管安放到氣管套管外管內, 避免燙傷患者氣管。
2.6 頸部傷口護理 氣管切開后, 氣管套管柄與頸前皮膚切口之間以多層方形開口無菌紗布襯墊。避免傷口受氣管套管金屬刺激感染, 襯墊的無菌紗布應每天更換一次, 若氣管切開處傷口分泌物較多時應隨時更換并及時報告醫生。堵管期護理, 患者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 原發病病情逐漸好轉或治愈, 應考慮拔出患者氣管套管, 一般采取循序漸進方式,首先試堵管方法將氣管套管內管用膠布遮蓋管口二分之一,若患者無呼吸困難憋氣將膠布黏貼好, 1~2 d后再將氣管套管內管外口全部遮蓋72 h, 若患者病情平穩, 無呼吸困難氣短憋氣考慮拔出氣管套管, 拔出套管后用無菌紗布將氣管套管口橫行緊貼, 將傷口相互靠攏, 加壓固定越一周左右自行愈合[2]。
3.1 出血 ① 原發性出血是最常見并發癥, 原發性出血是指術后24 h之內的出血。出血原因包括: 術中止血不徹底、治療期間應用抗凝劑、終末期血小板減少、凝血機制障礙。② 繼發性氣管內出血, 是長期帶管摩擦或感染侵蝕血管所致。針對病因, 采取相應的處理方法予立即止血。為避免繼發性出血, 切口不可太低, 選擇合適大小氣管套管, 調整好套管方向。本組發生2例原發性出血, 因術中止血不徹底所致, 即予擴大切口, 在持續吸引及紗布填塞下仔細分離, 鉗夾和結扎出血點。本組病例無發生繼發性出血[3]。
3.2 皮下氣腫 因軟組織分離過多, 切口較小或縫合過緊所致。氣管切口過大或術中劇烈咳嗽引起。皮下氣腫部位多發生在頸部, 偶可延及胸及頭部, 以手觸診氣腫部位有捻發音或握雪感。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 及時發現并立即報告醫生。皮下氣腫1周左右可消退, 但皮下氣腫可與縱隔氣胸同時發生, 故應細心觀察患者呼吸、循環變化,以免延誤病情。本組病例發生6例皮下氣腫, 4例發生在頸部, 2例發生在胸部, 均在5~7 d內自行消退。
3.3 縱隔氣腫和氣胸 是氣管切開術后較嚴重的并發癥,如果處理不及時, 其死亡率很高。多因手術中切破胸膜或使用機械通氣設備所致, 主要表現為頭面部和氣管切開處氣腫,呼吸困難、發紺。聽診肺部呼吸音減弱或消失, 伴有血氧飽和度下降。對于此類并發癥應及時發現, 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置。如果少量積氣, 可自行吸收, 縱隔氣腫較嚴重時可切開或穿刺排氣, 如為張力性氣胸, 應放置閉式引流。本組病例無發生縱隔氣腫和氣胸。
[ 1] 劉雪琴,彭剛藝.臨床護理技術規范(基礎篇).廣東:廣東科技出版社, 2007:282.
[ 2] 陳紅琴.實用ICU護理手冊.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 2007:96.
[ 3] 張林英.79例氣管切開患者的護理.浙江臨床醫學, 2009, 11 (4):444-445.
028050 內蒙古民族大學附屬醫院(王艷芝);通遼市醫院(王艷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