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慶鈞 宋洋 黃明光
【摘要】 目的 觀察使用同種異體肌腱進行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損傷后雙束單隧道重建中期療效。方法 通過對2006年3月~2012年3月進行隨訪的100例應用雙束單隧道重建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病例(100個膝關節)。所有患者術前及隨訪時均進行IKDC2000、Tegner和Lyrsholm評分評價比較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 并對結果進行統計學分析。結果 隨訪時患者的IKDC2000、Tegner和Lyrsholm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膝前交叉韌帶脛骨端雙束單隧道重建較目前臨床應用較廣泛的單束單隧道重建可以更好地重建膝關節的穩定性, 手術操作簡便, 最大限度恢復解剖重建, 近期、中期療效佳, 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關鍵詞】 關節鏡;前交叉韌帶;雙束單隧道重建;療效
膝前交叉韌帶是保證膝關節穩定的主要結構, 其可以有效防止脛骨移動, 同時保證膝關節的穩定[1]。目前臨床治療膝前交叉韌帶的首選方案為手術治療, 手術治療包括單束重建和雙束重建, 單束重建手術技術已經成熟, 但隨著臨床的廣泛應用出現在旋轉時不穩定的情況[2]。研究顯示, 雙束單隧道重建膝關節時具有良好的穩定性, 患者預后良好, 減輕患者的痛苦[3]。本文通過對2006年3月~2012年3月進行隨訪的100例應用雙束單隧道重建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病例治療前后的指標進行觀察比較, 現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2006年3月~2012年3月進行隨訪的100例應用雙束單隧道重建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病例, 其中男62例, 女38例, 平均年齡為(32.73±3.12)歲, 其中運動損傷患者數47例, 交通事故損傷患者數53例, 左膝損傷患者數41例, 右膝損傷患者數59例。患者術前均經過MRI檢查, 膝前交叉韌帶完全斷裂患者79例, 部分斷裂患者21例, 手術時間為55~100 min, 平均手術時間為(78.68±10.21)min。所有患者經臨床檢查均符合膝前交叉韌帶損傷的臨床診斷標準, 同時需排除患者其它的肢體損傷, 所有患者均知情并同意參與。術后對100例患者的100個膝關節進行隨訪, 隨訪時間為1~6年, 平均隨訪時間(3.62±0.83)年。
1. 2 方法 所有患者的移植物均為同種異體肌腱, 術前將同種異體肌腱浸泡在生理鹽水及慶大霉素液體中, 反復進行沖洗, 最后使用生理鹽水進行沖洗, 將韌帶折疊縫合為雙束, 移植物長度保證在10 cm左右, 手術前應進行牽拉, 拉力保證15磅, 牽拉時間15 min以上。術前需清理交叉韌帶的殘端, 但需要保留韌帶纖維。建立脛骨隧道, 內口為髁間嵴前偏內側, 運用隧道鉆鉆取隧道。股骨隧道建立, 左膝為2點位置, 右膝為10點位置, 鉆透骨隧道并測量隧道長度。股骨斷和脛骨段需要引入引線, 通過引線使移植物從脛骨段引入股骨端, 兩端的移植物均進入骨隧道, 進行關節活動度及前抽屜檢查, 若未出現異常情況, 則將脛骨端固定。擠壓釘位于移植物的前端。沖洗膝關節并檢查重建的膝前交叉韌帶的穩定性。檢查后運用繃帶進行包扎, 石膏進行固定。患者術后第1天可進行直腿抬高訓練, 術后第3天可進行被動運動, 術后2周關節可進行屈伸活動, 術后4周活動度可接近正常水平, 但注意不可參加劇烈活動。
1. 3 觀察指標 所有患者術前及隨訪時均進行IKDC2000、Tegner和Lyrsholm評分評價比較手術前后膝關節功能。
IKDC2000評分標準包括患者臨床癥狀, 膝關節功能及體育活動三個方面, 滿分為100分,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膝關節的功能越好[4]。Tegner評分標準分為0~9分, 得分越高說明患者的膝關節的功能越好[5]。
Lyrsholm評分標準分別從穩定性, 是否需要支持, 上下樓、疼痛及腫脹等方面進行分析, 滿分為100分, 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膝關節的功能越好, 其中得分>87分為優, 得分在77~86分為良, 得分在67~76分為中, 得分<66分為差[6]。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資料利用SPSS15.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 計數與計量資料分別利用χ2檢驗與t檢驗表示, P<0.05說明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隨訪時患者的IKDC2000、Tegner和Lyrsholm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體見表1。
3 討論
膝前交叉韌帶為膝關節內的靜力穩定結構, 其在膝關節內被滑膜包裹結締組織, 分為前內側束和后外側束, 均具有拉伸的作用, 前內側束可以保證膝關節前直向穩定, 后外側束可以保證屈拉時的穩定[7]。若因外傷或車禍損傷使膝前交叉韌帶發生斷裂, 導致膝關節不穩, 進而引起半月板和關節軟骨的損傷, 若不及時治療, 病情逐漸發展, 可以影響患者的正常生活。同種異體移植物為臨床最為常用的移植物, 其具有手術時間短, 依據患者的情況選擇大小合適的移植物。研究顯示, 同種異體移植物的術后感染幾率及并發癥發生率較自體移植物差異無統計學意義[8]。
膝前交叉韌帶重建主要為雙束重建和單束重建, 其中單束重建僅可以治療前內側術, 確保前直向的穩定, 對于后外側束的屈拉功能影響不大, 不能有效保證膝關節的穩定性[9]。雙束重建, 同時治療前內側束及后外側束, 保證兩束的緊張和松弛功能, 使膝前交叉韌帶的附著面積明顯增加, 彌補纖維缺失的缺點, 提高關節的穩定性, 雙束重建在形態上同膝前交叉韌帶的結構更加接近, 有利于術后的愈合, 提供移植物的使用時間, 防止移植物的彈性喪失[10]。同時在膝前交叉韌帶重建術后由于患者的自身情況, 手術的具體操作過程及術后鍛煉等各方面因素, 可使隧道明顯擴大。為避免隧道的擴大, 股骨端的固定可以選用界面螺釘進行固定。本研究顯示, 通過雙束單通道重建膝前交叉韌帶治療, 隨訪時患者的IKDC2000、Tegner和Lyrsholm評分較治療前均明顯提高,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運用同種異體肌腱材料作為移植物, 未見排斥反應, 雙束單通道重建膝前交叉韌帶具有操作方便, 附著面積增加, 可以有效的穩定膝關節, 最大限度的恢復解剖重建, 近期、中期療效佳, 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觀察。
參考文獻
[1] 宋洋,杜慶鈞,黃明光,等.關節鏡下雙束及單束單隧道重建膝前交叉韌帶的療效比較.嶺南現代臨床外科, 2013,13(2):109-112.
[2] 劉喜慶.關節鏡下雙束重建與單束重建膝前交叉韌帶的臨床對比分析.中國當代醫藥, 2013,20(6):39-42.
[3] 張克飛.關節鏡下雙束重建與單束重建膝前交叉韌帶的臨床對比分析.中外醫療,2013(13):60-61.
[4] 張一鵬,劉偉新,梁獻會.關節鏡下雙束重建與單束重建膝前交叉韌帶的效果比較.組織工程與重建外科雜志, 2012, 8(2): 96-98.
[5] 周遠輝,朱偉民,唐向陽,等. 關節鏡下重建前交叉韌帶:單隧道雙束與單束隧道重建的比較.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 2011,15(15):2690-2694.
[6] 譚志超,蔡立民,鄧懷東,等.關節鏡下自體腘繩肌肌腱移植重建膝前交叉韌帶的臨床觀察.嶺南現代臨床外科, 2011, 11(2):131-133.
[7] 李衛平,宋斌,黃建榮,等.關節鏡下脛骨雙隧道股骨單隧道八股同種異體肌腱重建膝前交叉韌帶.中國內鏡雜志, 2009, 15(8): 796-800.
[8] 王立暉,李衛平,宋斌,等.關節鏡下前交叉韌帶單束與“人”字形重建遠期療效的比較.中國組織工程研究, 2013, 17(18): 3341-3347.
[9] 趙晶鑫, 張春禮.關節鏡下雙束重建膝關節前交叉韌帶的研究進展.中國矯正外科雜志, 2010,18(22):1880-1883.
[10] 陳競青,陳百成,高石軍,等.關節鏡下RetroButton-同種異體肌腱-界面螺釘重建前交叉韌帶的近期療效.中國修復重建外科雜志, 2011,25(3):257-261.endprint